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廢墟上的白鴿》:兒童文學如何講述生死離別

《廢墟上的白鴿》:兒童文學如何講述生死離別

海嘯來臨,母親被困於廢墟下無法動彈,女兒有著逃生機會,是選擇逃生還是留下陪伴母親共同死亡?

這樣一個殘酷、兩難,又拷問人性的話題,兒童文學家殷健靈將其放置在新作《廢墟上的白鴿》中。4月7日,殷健靈與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相聚上海靜安區少兒圖書館,與小讀者們共同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

活動現場,右為殷健靈。

《廢墟上的白鴿》描寫了少女白鴿在突如其來的地震發生前後的故事。兩個親密無間的少女,兩對迥然相異的母女,瞬間的天地傾覆,兩天兩夜驚心動魄的心路旅程。書中對災難突發時人的極端遭遇和心靈世界的描寫既細膩傳神,又生動深刻,有如臨其境的現場真實感,同時也呈現出犧牲與救贖、執著與放棄、死與生等美好和殘酷並存的人性矛盾。

這部新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中的兩個真實故事。殷健靈介紹,2015年3月11日,日本天皇參加紀念東日本海嘯活動,有一位19歲少女作為海嘯倖存者參加了儀式,發表了令人震驚的演講。這位少女回憶,當時大地震引發了海嘯,自己與母親被洪水沖走,她幸運地被衝到了瓦礫堆上,暫時得救,而母親被壓在瓦礫下無法動彈,可少女也毫無施救能力。

《廢墟上的白鴿》

此時洪水再次湧來,面對母親的呼救,少女經歷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逃生還是留下來和母親一起死亡?在看到女兒有去意時,母親哀求她:「不要走。」少女最後說:「謝謝,我愛你。」少女游到了一個高地而得救,母親喪生於洪水之中。

母親過世的四年來,少女在回憶中痛不欲生,她承受著無法忍受的懺悔自責。但是在儀式上,她發表演講道:「只有積極向前看,努力活著才能報答家人。」在媒體報道這一事件後,也在日本社會引發巨大爭議。

第二個故事,則來源於殷健靈的一位朋友,「我這位朋友剛出生沒多久,她的母親就因支援建設而去了西藏,將孩子留給了奶奶照顧。即便後來母親回到她身邊,母女的感情也並不深厚,始終有著淡淡的疏離,在她長大的過程中她始終懷疑母親是否愛她。」

這兩則故事促使殷健靈寫下了《廢墟上的白鴿》,「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境和謎題,我借著這次作品想和讀者們一起去尋找擺脫困境的方式。」殷健靈說。

與當下兒童文學寫作的主流情緒——輕鬆和快樂不同,殷健靈更偏重苦難的敘述,關注生活中的挫折與心靈成長,關注人性的書寫與剖析。在《廢墟上的白鴿》中,災難面前主人公白鴿拋下母親一人逃生,引發了現場讀者們的熱烈討論。輪到發言的小讀者們無一例外選擇了逃生,「留下來也沒有辦法救媽媽,雖然很愛媽媽也很悲傷,也是沒有辦法的。」其中一位小讀者如此說道。

梅子涵聽到小讀者們的發言,感慨時代的變化,「我們小時候,大家受的教育是明知救不了,也要去保護人、保護公共財物。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想法也在變化,現在小讀者們的想法客觀上也是對的,一個故事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就是有意義的。」

殷健靈則從情節的設定上進行了解讀。她在書中對主人公白鴿沒能援救媽媽的原因和母女間的關係都進行了鋪墊,從而也更加凸顯出「救贖」這個主題。「白鴿獲救後非常執著要救好友雙愛的媽媽,通過救人來彌補內心巨大的譴責,從而實現自我的救贖,小說後半部分的主題就是這個。」殷健靈說到。對於白鴿這個角色的刻畫,殷老師表示「寫一個好人,能寫不好的部分就能寫活,如果只寫好的地方,就只是一個平面的人物」。

殷健靈被譽為青少年的「成長知己」,她從不避諱孩子成長中的矛盾與衝突,通過對青少年心理世界的探悉和描寫。「人和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我在《廢墟上的白鴿》中刻畫了一些充滿矛盾的人物,結局也是開放式的,想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

《廢墟上的白鴿》同樣是一部關注家庭、關注親子關係的作品。作品中殷健靈描寫了白鴿母親對她隱晦的愛,「雖然讓她不要走,但洪水將至還是把白鴿推開了」,以及雙愛母女間坦誠的愛,「每當母親生氣,雙愛唱起母親喜愛的歌謠,她就消氣了」。通過這些描寫,作者也探討了家庭生活中的相處之道,鼓勵小讀者和家長們創造一個溝通的密碼。

「這部作品適合進入課堂,因為其可討論性比較強。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強,能想到的就會很多,」談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梅子涵表示教育應該符合小孩子成長的規律,「父母有父母的心愿,但我們要承認,我們的心愿不全都是對的,在這個火車已經是高鐵的時代,如果父母還用綠皮車時代的要求去對待孩子,是沒有用的。家長要與時俱進,心平氣和看現在小孩的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部美國地方政府大戰邪教的紀錄片,和漫威電影一樣精彩
美媒:白宮或許沒想到,與中國打貿易戰還將使美國失去盟友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