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谷歌創意總監和前蘋果首席工程師告訴你學習區塊鏈的最好方法

前谷歌創意總監和前蘋果首席工程師告訴你學習區塊鏈的最好方法

這是「 一 諾 一 說 」的第68篇文章

自從上兩篇《頭號玩家》的文章,開始更加關注"未來"相關的主題,因為希望在接下來的文章從分享一下我的洞見。然後剛好上周被邀請參加了 Startup Grind 的活動,主題是「區塊鏈與真實生話應用」。

一開始時我確實比較抗拒,因為覺得區塊鏈與我還是有一點點距離。只是周邊一直聽到區塊鏈、數字貨幣、比特幣等討論,因此之前了解了一下而已。

但看了活動介紹後,看到嘉賓是從矽谷飛到北京,兩位前谷歌和蘋果高管轉創業者,還是想聽一下他們的看法的。結果還是挺有收穫的,沒有太偏技術的討論,比較輕鬆的交流。

富天宇(Florian Bohnert)主持了本次活動,Florian 是摩拜單車的第40名員工,現在為摩拜單車國際拓展總監。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1、究竟"區塊鏈"是什麼?

2、區塊鏈現在有什麼規章?

3、區塊鏈正在面對什麼挑戰?

4、去了解區塊鏈最好的渠道是什麼?

5、你如何定義一份好的白皮書?

首先,嘉賓自我介紹

Harmony 區塊鏈項目創始人

Stephen Tse(謝鎮滔)

Stephen 出生於香港,高中時去了加拿大溫哥華留學,然後去了美國賓大完成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業。基本上用了他的青春完成三件事:學習編程、驗證編程是可行的、證明那個驗證是正確的。畢業後 Stephen 去了谷歌紐約辦公室工作。新加入谷歌的員工是可以選擇加入哪一個產品團隊的,當時 Stephen 告訴了他的領導雖然他沒有太多相關經驗,但對地圖很感興趣。也因為這樣 Steve 就在谷歌地圖團隊工作了4年。前谷歌高級架構師的他,針對 SoLoMo(社交本地移動)方面開始創業。之後公司被蘋果收購了,Stephen 也以首席工程師加入了蘋果團隊工作,開始接觸機械學習。但最終 Stephen 還是離開了大企業,繼續創業。然後在與 Zi 和其他創業者交流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了區塊鏈。

他所率領的矽谷創業團隊所做的 Harmony 區塊鏈項目,目標領域是地圖數據市場+供應鏈金融,要打造一個每秒1千萬筆交易能力、100毫秒延遲,0.1%費用的高性能分散式公式協議。

Third Planet 區塊鏈房地產項目創始人

Zi Wang(王子)

Zi 在谷歌工作了10年左右,其中任務包括 Chrome 瀏覽器、安卓等。離開谷歌之前,Zi 在被稱為谷歌最神秘的一個部門「谷歌X」實驗室帶領了一個研究項目,也是谷歌聯合創始人布林直接深入參與的一個項目。該部門開發過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機械人等項目。2015年離開了谷歌,開始從事人工智慧的創業,現在更關注於區塊鏈方面。

矽谷團隊 Third Planet 所做的是區塊鏈房地產解決方案。Third Planet 將房地產項目通證化並且在區塊鏈上流通,達到迅速回籠資金的目的,解決房地產開發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開發商負債率極高的痛點。目前,Third Planet 已經與美國兩家房地商達成上億美元的合作,並在積極拓展全球房地產市場。

Zi 說在矽谷,過往幾年,所有工程師都有一位"老婆"叫:人工智慧;但一年半前突然有一位"漂亮的女生"走過,她叫:區塊鏈。幾乎像病毒一樣,整個矽谷都被感染了。

我4、5年前已經聽過"區塊鏈",周邊有幾位谷歌的工程師曾挖過比特幣,但並沒有很認真地研究過,直到一年半左右才真正開始投入這個領域。

然後 Zi 分享了為什麼他對區塊鏈那麼熱情?

1998年時,Zi 還是一個高中生,因此他錯過了第一輪的"網路泡沫"。畢業後,通過加入谷歌,參與到安卓的操作系統、硬體等項目,他非常幸運能被拉到"移動革命"的中心。20年後,到了今年2018年,Zi 覺得他擁有足夠多的經歷、足夠相關的技術背景,加上足夠完美的市場經濟條件,足以他好好利用互聯網2.0這個機遇。他特別熱情和興奮,因為他覺得未來十年的舞台將屬於懂得區塊鏈的創業者。

Zi 同時也引用了亞馬遜老大 Jeff Bezos(傑夫·貝索斯):

不是你選擇你的熱情,

而是你的熱情選擇了你。

1、究竟"區塊鏈"是什麼?

Stephen 回想了一下:

20之前,互聯網的初期有了谷歌等尋找信息的平台,因此有了廣告的市場和新的商業模式。

10之前,有了移動平台和電商,誕生了阿里巴巴、微信等,也創造了一種連接的新方式。

今天,因為區塊鏈,所以有了一個全新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建設自己的平台、市場,也是為什麼叫"去中心化"。谷歌、微信、BAT 等在互聯網時代出現了,但所有數據都歸屬於那些巨頭的,而不是用戶或個體。

但 Zi 強調解釋時必須包含所有3大部分:

除了圍繞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基礎技術,還有當下的應用和激勵(比特幣等)、規章制度;就像互聯網也有3大部分:硬體層面、軟體應用、網路協議(如,商業化管理)。

互聯網1.0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的共享。而區塊鏈就是互聯網2.0,一個擁有經濟價值的互聯網,比如說如何傳輸金錢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但不論如何,因為「區塊鏈」還是一個挺新的科技,所以都建議大家在腦海里確定下來構想前,嘗試先多閱讀、多交流。

2、區塊鏈現在有什麼規章?

Stephen 認為所有成功的創業者都應該對初創公司有一個至少五年的願景,這樣才可以叫一個創業。要不是的話,其實你並沒有為這個世界帶來任何有義意的價值;同時你也很難吸引到最好的團隊和你一起解決這個值得解決的問題。因此 Steve 覺得監管規章其實最終只會將區塊鏈或其他新技術帶給更大的群眾和提升影響力。

Zi 認為最近各地(包括中國)政府的嚴厲鎮壓實際上是一件好事,

因為自動剔除了99% 的騙子。因此不要被最近來自美國、中國等國家的監管嚇跑了。在很多方面,也許你還沒有意識到,這些事件實際上會對區塊鏈有一個總體和長遠的幫助。

是的,有很多人通過比特幣或數字貨幣賺了很多錢、成為了富翁。但你只能接受你不是幸運早期的那一波挖幣的和ICO(首次幣發行)的。但反而 Zi 認為現在才是最合適關注區塊鏈的時刻。因為美國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所以 Zi 認為我們可以享受一下、不用太急,可以等待其他較小、易變的經濟如新加坡、瑞士來先行實驗。

Zi 個人認為過去的一到兩個月有許多令興奮的消息。兩個月前 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了銷售代幣的模式有以下三種類型:資產型代幣、證券型代幣、實用型代幣。但一個月前 SEC 再次發表了如何更好地定義和將"實用型代幣"分類:平台必須要是運營中、為用戶提供實用服務和產品有一定的穩定性(比特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什麼現在會有人想用它來買東西,因為它的價值可能在未來急劇增加)等等。Zi 覺得這樣的監管可以幫助創業者更好地連接技術和商業模式,更好地為用戶創造價值。因此所有的監管規章更應該看待為一個個的里程碑。

3、區塊鏈正在面對什麼挑戰?

如果2017年的區塊鏈是關於融資的,那2018年就是關於我們能否把技術帶給實際產品,為用戶創造價值的一年。要實現這個關鍵時刻,就需要那些區塊鏈項目和實際的用戶和正在經營的企業交往。因此,對於 Stephen 來說,

真正的挑戰是與房地產、地圖等商家或任何與你共事的人交談區塊鏈。這個任務具有巨大的挑戰性,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過往用例、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是現在就要發生而不是未來等等。我們在日本能見到比特幣被使用,但 Stephen 覺得能看到區塊鏈用於房地產、地圖,甚至看到 Facebook 在區塊鏈上是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

比如說:在谷歌的初期,並沒有很多投資人相信為什麼要開發一個產品讓用戶免費使用然後看商家收廣告費,因為微軟當時是倚靠賣軟體成為了科技界的巨頭。另外比如說:一開始並沒有人相信像亞馬遜、優步等公司公開表示為了獲取足夠的客戶他們頭10個頭年都要虧錢,會有任何價值。區塊鏈像之前的例子那有潛力來重新定義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和機制。因此,這個問題更像一個教育問題,讓合作夥伴明白到科技本身有它自帶來的激勵機制。

甚至對 Steve 來說,他發現要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假的信息也是一種挑戰。這並不是跟假新聞有關,而是因為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論這新技術。每個人都知道他們所知道的或知道他們不知道的,但問題是人們不知道他們不知道什麼。所以當 Steve 開始接觸區塊鏈時,他決定去讀每一篇研究報告和論文。他每天早上的例行工作都會包括閱讀幾篇研究報告和新聞報道,他最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在自己向內找到了共識和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包括究竟什麼是區塊鏈、他可以信任的研究有哪些?當試圖與其他的區塊鏈創始人達成共識時,這挑戰會大幅增加,但不過這是可以做到的。為了創造下一個雙重獨角獸:創造估值超過10億美元、影響10億人的企業;不管你要花多少時間去閱讀,最關鍵是必須要追求真實。

大家還記得……

GIF

在20世紀90年代,剛有互聯網的時候,人們上網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是撥號上網。最開始時候還是要借用電話網路實現用戶接入互聯網。當時速度極之緩慢,相信大家都曾有過類似這樣的經驗,比如說:在過夜下載文案時,必須提醒父母不要拿起電話,否則會斷線。

現在的區塊鏈就像以前90年代的互聯網,如:現在的交易速度、可擴展性、性能等確實非常被受限制。因此區塊鏈還需要像 Stephen 般的科學家去解決那些限制、搭建更好的框架以提高效率、重新想像還沒想像到的可能性(而不是在想怎樣比往年增強10%)。所以也是為什麼一些創業者感到沮喪的原因。

另外就是區塊鏈確實沒有任何"專家"。實際上,如果你將亞馬遜最頂級的10本區塊鏈相關的書籍都認真閱讀了,然後完成閱讀大概50多份白皮書,我認為你已經能達到全球最頂級的2%!因此如果你剛開始研究區塊鏈的話,你現在基本上是一位領跑者,而真正區塊鏈高水平認知的人真的不多。希望你能受到鼓勵,儘可能多閱讀、多學習。很有可能半年後,你就變成那位"專家"。這既使人興奮,又令人沮喪:因為現在確實沒有太多可信和經濟的資源可供參考。

融資可能是區塊鏈最具挑戰的方面。因為那些成功通過ICO成為數字貨幣富豪的,他們銀行都有超過1億美元以上的現金,所以很多時候創業者都會與他們的成功作比較、追逐他們、嘗試超越他們。最終都會使創業者們失去動力,更重要的就是讓創業者們分心。在與創投融資時,創業者不應該分心在想應該怎樣寫一份白皮書才能帶到第一筆1億美元的融資,這樣太令人分心了。

作為創業者,你必須集中注意力。所有的迅速致富計劃都會令人沮喪,不論是你自己、你的團隊、或在聽著你演示的投資人。

4、去了解區塊鏈最好的渠道是什麼?

Stephen 說雖然有幾個渠道他可以向大家分享,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一本書、一個網站或一個博客可能完完全全信任而可以給我在可靠的區塊鏈信息。所以他的建議是找一個比你更聰明的人,不斷讓她挑戰你,然後嘗試說服她。如果你們倆都不被信服、不能達成共識,那必定是有理由的。在研究區塊鏈的肯定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或在外部能得到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全身投入的創業者,他們通常都沒有穩定的收入,但依然致力於關注區塊鏈這個新的技術。

例如,所有前谷歌的創業者都會在每周四聚集在一起,討論最新的技術突破。一開始 Steve 和 Zi 也不太相信區塊鏈的潛能,但最終也是被這個群人說服了。

因此你最好的資源就是你的團隊和你周圍的人。

比如:Zi 的聯合創始人平均每周讀取30多份白皮書,因此與他激情地辯論特別有意思,加上他特別願意說出他不同意的地方。很多時間除了多閱讀之外,還要常常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運用"第一原則"來思考,然後與周圍的人展開一場開放式的討論。

沒有百家爭鳴,就沒有科學的繁榮和理論的發展。不要唯我獨尊,自以為是專家,走出舒適圈與別人交談。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啟發自己,也許你會制定出更有力的答案,更痛的問題,更強的計劃書給到投資者。

5、你如何定義一份好的白皮書?

Zi 認為記住"第一條原則"和"單位經濟"很重要:概念是否符合物理學的規律或基本經濟學規律?

然後如果 Zi 讀了一兩遍但還依然不明白的話,通常是因為白皮書包涵太多的想法:許多不好的白皮書都屬於這一類別。好的白皮書會非常專註:在最初的三頁內你能了解到背景、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而其餘部分就是應實施的細則。

Zi 還會看白皮書是否清楚表達了用戶使用產品的一般動機?許多白皮書會給公司描繪一個很好的印象,如產品是多厲害多驚人,通常這些只是營銷噱頭。但很少有白皮書會談到用戶,這恰恰是我最關注的,因為一切都應該服務於用戶為中心。

而 Stephen 認為好的必須要是開源的、有開放的基準、可重複的。

最後、

來自摩拜的主持人問了兩位嘉賓一些關於創業的問題,希望可以給現場觀眾一點啟發:

@Stephen 回想創業旅程,你覺得最重要的是?

自我認知和懷疑自己的能力。創業者很容易變得興奮和過度熱情,但要記得不時地問自己:一年後、一個月後我會在哪裡有可能出錯了?

@Zi 你會對十年前的自己說些什麼?

不要放棄,不忘初心,保持動力向前走。在創業的旅程中,你必定會經過低谷、沮喪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這段時間過去,接受反饋,然後繼續前進。

@Stephen 已結婚的你,婚姻對創業有什麼影響?

太好了。不會讓你分心。

@Zi 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對新科技並不關心。

@Stephen 你犯過最大的錯是什麼?

自以為是,過於自信,覺得自己總是對的。即使與我的聯合創始人,我們經常會有許多非常美好的爭論,並且堅持即挑戰對方。我們會提醒大家不要作太多假設。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起床時都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在做我今天要做的事情?

@Zi 你希望別人在你的葬禮怎樣形容你?

他為人不錯。

@Stephen 有什麼推薦的書籍?

我推薦不要讀課本,直接閱讀論文。有沒有博士學位或是否研究生也好,大部份頂尖的工程師都會這樣做。

感謝 Zi 和 Stephen 的分享。

在這裡祝兩位創業成功!

你如何評價他們倆的分享?有收穫嗎?

然後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這裡幫 Startup Grind 賣個廣告。特別是在重慶、廈門、珠海、東莞、惠州的小夥伴,如果你也對組織這樣的創業活動和在你當地搭建一個創業社區感興趣的話,歡迎後台聯絡我。

GIF

如果你對相關內容感興趣的話,

我聽說好看的人都會拿出手機,

然後轉發這篇文章到朋友圈。

我是一諾,每天一說

I am checking-out!

GIF

有時每晚更新

有時隔晚不更新

我知道你會等我

~ 不見不散

p.s. 歡迎把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精選文章歡迎掃描下面二維碼。

作者:Enoch(讀法 = 「一諾」 )

(LinkedIn 領英文章:原創 17歲拿了100萬獎學金,24歲管理全球9個市場,90後的我為何放棄高薪選擇創業?)

然後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你如何評價他們倆的分享?有收穫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諾一說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未來會更像《頭號玩家》或《黑鏡》?

TAG:一諾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