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世複雜的春秋蕞爾小國——胡國,夾在楚吳之間,竟被聰明誤國

身世複雜的春秋蕞爾小國——胡國,夾在楚吳之間,竟被聰明誤國

春秋史上有兩個胡國,一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胡國,一個是商代遺留下來的歸姓胡國,這裡要講的是後則。

歸姓胡國雖是子爵小國,身世卻相當複雜,據考古銘文得知,歸姓胡國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存在,其封地在今安徽阜陽一帶。歸姓鬍子國的由來牽扯到許多歷史,甚至傳說,還得從遠古時期說起。

宋代史籍《路史·國名記》中記載:「鬍子國歸姓。歸姓,夔出。」夔(kuí)是指堯舜時代的後夔,也稱歸伯,夔氏部落是商代的一個屬國,原在山東西南和河南東部一帶,因夔氏部落系東夷一支,故也稱歸夷。

歷史到了商武丁時期,由於種種因素,歸夷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在中原河南郾城一帶建立歸國和胡國,另一部分歸夷南遷至川鄂交界三峽地區,建立以原姓為名的夔國。歸國和胡國在周武王滅商時同時被滅;而夔國在周宣王時被楚國所滅,但一部分夔人東遷到安徽阜陽,建立胡國。

歸姓胡國的形成大概就是這麼個過程。據《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妢胡之笴。」 鄭玄注:「妢胡,鬍子之國,在楚旁。」「笴」就是用來製作箭桿的一種細木。說明當時的胡國盛產這種製做箭桿的「笴」,而古代弓箭是作戰的重要武器,胡國的弓箭無論從產量還是質量上都是領先其它國家的,從這個角落而言胡國的戰鬥力應該也不會太差。

春秋初期由夔人建立的胡國近鄰楚國和吳國地界,春秋中期楚晉爭霸,楚國的矛頭主要在中原,胡國因為地處東南,無礙楚國中原與晉國爭霸的進程,因此得以僥倖避過楚國的軍事壓力。但到了春秋末期,中原爭霸的局面轉向楚國和東南面的吳國,胡國這才不幸捲入歷史的洪流,成為楚吳軍事對峙的緩衝地帶。

這對胡國的生存和安全構成了極為致命的威脅,也使得小小鬍子國屢屢登上史書經傳。《左傳》中提到歸姓胡國至少有七處,多處是因為參與當時以楚國為首的會盟。可以得知,小小鬍子國,由於生不逢時,為求自保,只能在大國的縫隙中掙扎,頻頻被迫參與各種會盟。

當時吳國正是吳王闔閭當政時期,面對兩邊都是勁敵,使得胡國不得不擇一而終,最終胡國選擇投靠楚國。這從《左傳》中的記載可以略知一二:公元前531年,「(楚)遷許、胡、沈、道、易、申於荊焉。」楚靈王將包括胡國在內的六個小國遷到荊山(楚國勢力範圍內,今河南靈寶縣),胡國為什麼要被遷到楚國境內?很顯然,胡國是楚國的附屬國,這時候由於來自東南吳國強大的軍事威脅,楚國不得不將自己的附屬國保護起來。當然,名義上是保護,實際是控制附屬國以防止其投向別國懷抱。

或許是胡國後來的當政者厭倦了「鳥籠」式的生活,幻想脫離楚國的羈絆。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劉國策劃侵伐楚國,召集一眾小國在召陵會盟,其中就包括胡國。雖然後續進展情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胡國對楚國已經起了反叛之心。

當時楚國和吳國的戰爭越來越頻繁,《左傳》記載:「楚自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意思是楚昭王即位後,每年都在跟吳國打仗。公元前506年冬天,吳王闔閭聯合蔡侯、唐侯一起伐楚,這場戰役中楚國大敗,郢都被攻破,楚昭王出逃雲夢澤。《左傳》:「蔡侯、吳子、唐侯伐楚。」一年後,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那這期間胡國做了些什麼呢?據《左傳》:「吳之入楚,鬍子盡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鬍子豹又不事楚。」意思是胡國趁吳國入侵楚國,佔領了楚胡交界的一些地盤(這些地盤有可能是之前楚國從胡國奪去的),後來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恢復國力,但胡國拒不事奉楚國。

看來胡國以為楚國栽了跟頭就再也起不來了,又以為收復了土地,開始驕傲自滿,連政治利害都不顧了,殊不知危險已悄悄埋下。《左傳》:二月,楚滅胡。公元前495年,楚國滅掉不聽話的胡國。

從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95年,這十年當中,本來胡國有充分的時間可用來休養生息,卻因為拒不事楚而遭致滅國,國家執政者的戰略眼光決定著國家的命運。

文/堰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他一度復興了鄭莊公的霸業,卻曾因為權臣作遂被迫退位苦熬十七年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