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築師除了設計房子,還可以做什麼?

建築師除了設計房子,還可以做什麼?

建築的建造所需投入的智慧,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錢和時間,註定一個建築師的養成從來不易。立志從事這個職業的學生自本科時期起,便要接受五年緊湊的專業教學。除了建築方面的知識,還需通曉藝術人文、數理工程、城市規劃和相關政策等知識。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期間為完成設計作業,而不可避免地犧牲睡眠。待研究生畢業以後更要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還有嚴苛的工作試煉。許多建築師在見證自己第一個項目落地前,說是久歷風霜也不為過。

越來越多的建築師開始在其他領域發展,力求為自己爭取更人道的工作周期,以及除了畫圖建模以外更多元化的機會。然而過去積累的職業素養並沒有作廢,建築師對空間的敏銳度,和提煉當地文化精神的能力在這些機會中也得到施展。以下是三位 ArchDaily 的資深編輯對「建築師除了設計房子以外,還能做些什麼?」一題所進行的公開討論。

你是如何從建築設計轉型到其它相關領域的?

羅慕洛·巴拉托:對我來說,這件事情自然而然地就發生了。畢業後,我在 ArchDaily 做兼職編輯的同時,還在另外一家建築事務所工作。後來由於我所在的事務所受到金融危機打擊,付不起建築師工資了。但我仍堅持做著編輯工作。

張涵: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相對曲折漫長的過程。一開始我是經濟學畢業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但並不適合我。所以大學畢業以後我又重返校園讀了建築學。這是一個很單純的決定——我想要做一個對世界有貢獻的人,而建築能夠讓人融合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去塑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當我們都不在人世之時,建築將是我們存在過的最有力的證明。

張涵參加 RCR 在北京鳳凰中心講座

莫妮卡·阿雷拉諾:我曾學習過舞蹈,這是一門運用身體感知空間的藝術,這點和建築非常類似。我在一個負責管理城市歷史遺產的基金會工作過一段時間,有部分工作內容就是為基金會出版書籍,還有為博物館記檔策展。所有這些都和建築有很大的關係,但與我們在學校所培養的那種模式又很不同。我也曾做過一段時間建築師,但在編輯領域真正找到了自我。

過去積累的建築專業能力,在新工作上是否得到施展?

羅慕洛:作為建築媒體的編輯,最終你會發現還有其他「做建築」的方法。我們時刻留意並觀察著世界各地的建築事件,包括那些被邊緣化的地區。我因此認為編輯工作也屬於建築領域,但不完全是人們所熟知的形式。

羅慕洛與巴西其他編輯在聖保羅街頭

張涵:在建築學院渡過三年以後,我漸漸了解到我思維的方式,和協調身邊的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能力,是我自身最大的優勢,並且也能讓全員發揮最大的潛力。因此當我在讀碩士的時候就下決心不做建築師,而是在其他方面協助團隊實現設計的人。隨後六年里我在讀書期間做過建築實習生和初級建築師,畢業後的兩年擔任概念建築師,再兩年為中國的建築事務所進行商務拓展,最終我加入了 ArchDaily。

在這裡我們將工作上的投入視作一種另類的『建築』。

你們懷念做建築設計的時光嗎?

羅慕洛:講真,並沒有。至少我目前還是這樣認為的。我設計過建築也做過改造項目,但過程都相當痛苦。

張涵:我還是想念做設計的時候的,但我已經從事過設計工作很多年了,而我現在可以在媒體領域推動建築設計,並且圍繞世界頂尖的建築師展開有關設計的討論。而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的好處是,只要我們想做設計,隨時都可以重拾『舊業』。不過,有些難纏的甲方我倒是不太想念。

莫妮卡:我則是完全不想念做設計的。我在做編輯期間所學到有關建築的知識,和我在事務所做建築師所學的完全不同。過往在截圖前待在辦公室徹夜趕工的日子,我說實話,不太想念。

莫妮卡作為建築師的最後一個項目

有人學建築但最終沒有做建築師,原因何在?

羅慕洛:我相信這有各式各樣的因由。建築是昂貴的,同時建築也是經濟不景氣時最先受到波及的領域之一,例如10年前爆發的那場金融危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依然有很多建築師沒有在建設項目,甚至離開了這個行業。我接下來要說的原因與剛才第一個原因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建築業涉及面非常廣,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許是迫於形勢(比如金融危機)或者是自己選擇,我們都可以去發掘建築的『其他面貌』。

羅慕洛開始從事建築攝影工作

張涵:建築師是一個很鍛煉人的職業。一個項目的落成只有10%是設計的功勞,而其餘90%都是全賴多方的協調和多重利益關係的把控。成功的建築師往往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師,他/她或許還擁有商人、談判家甚至技術專員等多重身份。這個行業以外的人或多或少會對這個事實感到震驚。

莫妮卡:是的,我認為這也是由於城市地理條件的限制。儘管現在整個建築行業正在恢複發展,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只在設計圈和建造業內工作。

羅慕洛:你指出的這點很有趣。如果我們所有學建築的人都去設計房子,那麼是否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和足夠多的項目需要建造呢?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的建築嗎?

張涵:就算是在很多發展中的國家,它們並不缺少房屋,但這些房屋往往質量堪憂。但大家必須認清,發展中的國家所面對的問題與世界其他地方是不一樣的。迫切的情境下需要迫切有效的解決方案。建造質量有時並非首要考慮。

莫妮卡:我發現,那些最具創造力的建築師已經意識到,他們沒有必要在城市裡建設項目。他們改造現存的建築,體現他們對周圍環境的關心。

張涵:我認為發展中的國家並非不存在優秀的建築師,但當地的政治環境和學術環境往往是高質量設計所需面臨的最大障礙。

羅慕洛:我百分百同意。Jaime Lerner 是一名巴西的城市規劃師,他在當地非常有名。他曾說建築是為未來而建的......但其實建築師更應該『活在當下』!(笑)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建嶄新的建築,但我們混亂的城市肌理需要建築師來重整。

現在的工作最有趣、最有意義的地方是什麼?

莫妮卡:我非常享受發掘有關有趣的建築和新項目的消息。能夠與那些來自我們國家,以及許多全球各地才華洋溢的人接觸是很奇妙的體驗,並且讓我有強烈的參與感。

莫妮卡採訪扎哈建築事務所的 Patrick Schumacher

張涵:在國際平台上公平、誠實地展現中國建築對我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希望讓大家了解是哪些建築師在中國各地進行建設,這不僅限於精英建築師的項目,而是覆蓋到大街小巷的日常建設。讓全世界的讀者認識真正的中國建築,如同中國人自己所認識的一般,讓所有人不帶偏見地看待並討論中國建築。

羅慕洛:在這個領域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建築的設計和建造,同時沒有需要過分顧慮建築設計的政策條例,這點解除了我們工作上的精神壓力。

張涵:最後,我很高興能夠向全球讀者展示何鏡堂院士和李興鋼老師的建築。兩位的作品都曾獲得年度建築大獎,讓這裡的設計圈都為之驕傲和激動。這些時刻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

ArchDaily China 現已是中國第一大的建築媒體,對中國建築行業的發展具有必然的影響力。

關於編輯

張涵(Han Zhang)是 ArchDaily 中國的主編。她負責管理運營 ArchDaily 在中國的一切事務,包括撰文和商務合作。她在澳洲莫納士大學獲得經濟與金融系學士學位,隨後赴墨爾本大學攻讀建築學,並在該校獲得建築學士和碩士學位。在加入 ArchDaily 前她作為建築師從事設計工作長達八年。

羅慕洛·巴拉托(Romullo Baratto)是 ArchDaily 巴西的編輯,他曾多次與 ArchDaily 進行項目合作。他還是一名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在巴西聖保羅大學(FAU-USP)獲得建築學和電影學的碩士學位。除了在 ArchDaily 擔任編輯,他還在 Studio Flagrante 工作室擔任獨立攝影師和電影製作人,希望通過圖片影像來探索動態空間。他亦是2017年第11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的策展團隊一員。

莫妮卡·阿雷拉諾(Monica Arellano)是 ArchDaily 墨西哥的編輯。曾就讀於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建築系,與德國舞蹈家 Isabelle Schad 一起經營舞蹈實驗室 「共同跳躍」(Collective Jumps)。她曾與ICA基金會的多個博物館在出版項目上合作,並在 Sinestesia 事務所擔任過建築師。

編輯:韓爽 黃馨儀;翻譯:黃馨儀 庄力 宋慧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chDaily 的精彩文章:

哪些建築師曾獲得過普利茲克獎?距離頒布2018年得獎者倒計時一周!
福斯特公布威尼斯雙年展參展作品,放射木結構教堂映襯瀉湖風光

TAG:Arch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