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吳岳添:老有所為的法國作家

吳岳添:老有所為的法國作家

人人都會衰老,晚境各有不同。年過花甲退休之後,有人老驥伏櫪、發揮餘熱;有人樂天知命、安度晚年。相比之下,筆耕不輟、永不退休的作家,步入老境之後的作品往往厚積薄發,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法國的大作家燦若群星,其中有不少年過古稀仍在創作,例如雨果(1802—1885)、羅伯-格里耶(1922—2008)等。特別是大多在晚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朗士(1844—1924)、羅曼·羅蘭(1866—1944)、紀德(1869—1951)、莫里亞克(1885—1970)、貝克特(1906—1989)和西蒙(1913—2005),以及至今仍然健在的昆德拉(1929— )、程抱一(1929— )、勒克萊齊奧(1940— )和莫迪亞諾(1945— ),都是不倦創作的楷模。更有杜拉斯(1914—1996)那樣的作家,她一生創作了許多小說和劇本,但直到晚年才一鳴驚人:她在70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獲得了龔古爾獎,使她成為當代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女作家。

不難想像這些老有所為的作家都有著豐富坎坷的經歷,必然有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法國18世紀兩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和盧梭(1712—1778),在為出版《百科全書》而一度合作之後,竟然反目成仇、不共戴天。伏爾泰的傳世之作是晚年創作的《老實人》(1759)和《天真漢》(1767)等哲理小說,它們文筆幽默、抨擊時弊,但其中也夾雜著對盧梭的諷刺。盧梭晚年因遭受迫害而流亡英國,伏爾泰落井下石,在《公民們的看法》(1764)中指責盧梭拋棄了自己的五個孩子,迫使盧梭不得不為自己辯護,寫出了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傑作《懺悔錄》(1782、1789),遺憾的是只能在他身後才出版。盧梭在生命的末年陷入了徹底的孤獨,不再對這個世界抱有任何幻想,只是靠溫馨的回憶來寫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他從《散步之一》開始回想他的一生,在《散步之三》中寫到老年人應該學習怎樣死去。在未能寫完的《散步之十》中,盧梭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回憶起50年前他和華倫夫人相遇的那一天,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伏爾泰只比他早去世一個多月,他們的骨灰盒在先賢祠里被並排安放在一起,使前來瞻仰的人們無不扼腕嘆息。

雨果(1802—1885)的創作道路長達60餘年,在詩歌、戲劇和小說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在法國文學史上可謂絕無僅有。然而他一生經歷坎坷、長期流亡,尤其在晚年更為痛苦。他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70歲時五個兒女中只剩下一個女兒,還住在精神病院里。但是在終身不離不棄的情人朱麗葉特的陪伴下,他始終充滿激情、鬥志昂揚。巴黎公社失敗後,他在參議院提出要求大赦巴黎公社社員的提案,在晚年創作了反映法國大革命的小說《九三年》(1874)。雨果臨終前兩年完成的《歷代傳說》(1883)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從上帝創世的傳說、古代的神話一直寫到法國大革命,生動地展現了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圖景。雨果是法蘭西不朽的民族詩人,也是第一個進入先賢祠的偉人,先賢祠的門楣上就鐫刻著他的詩句:「偉人,祖國感激你們。」

圖尼埃(1924—2016)大器晚成,直到43歲才發表處女作《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虛無境》(1967),闡明了與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相反的哲理,榮獲法蘭西學士院小說大獎。他從此作品不斷,發表了長篇小說《榿木王》(1970),以及《松雞》(1977)等富於哲理而通俗易懂的小說,成為20世紀70年代文壇的明星。他特地為孩子們把魯濱遜的故事改寫成《禮拜五或原始生活》(1977),在耄耋之年還堅持為兒童創作,直到92歲高齡才平靜去世。

晚年最有活力的是女作家娜塔麗·薩洛特(1900—1999)。她畢生致力於革新傳統的創作方法和語言,以論文集《懷疑的時代》(1956)和《向性》(1939)等小說成為新小說派的理論家和先鋒。在半個多世紀里,薩洛特以她的全部作品開闢了新的創作領域。她徹底拋棄了人物和情節,力圖直接反映人的潛意識,在話語剛出口的剎那間捕捉人的下意識的感覺。薩洛特年過九旬仍去咖啡館寫作,95歲出版了《這裡》(1995),97歲出版了《打開》(1997)。她終於打開了控制詞語的牢籠,探索出一條直接描寫潛意識的道路,在法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張宇:五四時期關於歷史學性質的論爭
《淮南子》成書中的文本問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