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神話了的中醫脈診

被神話了的中醫脈診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知道中醫看病,是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證據診斷病情。

望,就是通過眼睛看的方式來收集病理信息,比如看這個人的體型是胖還是瘦;看這個人的臉色是蒼白還是微黃;看這個人走路是顫顫巍巍還是健步如飛;看這個人咳嗽的痰是白色還是黃色,是粘稠還是清稀;看這個人的舌苔是薄白還是厚膩等等,凡是眼睛能看到的,都屬於望診的範圍。

聞診,聞診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用鼻子聞病人身上的氣味,病人排泄物的氣味等;一個是聽,用耳朵聽病人說話的聲音是有力氣還是沒有力氣,聽病人咳嗽的聲音是有力還是無力,有沒有痰聲等等。

問診,大家都知道,就是醫生會問病人一些問題,比如醫生會問這個病發生了多長時間了,有沒有治療過,平時的睡眠怎樣,飲食怎樣,心情怎樣等等。

切診,切診指的是用手去觸摸或者按壓病人身體的某些部位,比如按壓病痛的部位,看疼痛的程度,通過觸摸皮膚感知皮膚的寒涼。切診不等於脈診,摸脈是屬於切診裡面的一項內容,通過摸脈搏的跳動來判斷人體氣血的盛衰,從而診斷病情。脈診屬於診斷病情的一項方法,不等於中醫看病的全部內容。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我們甚至需要捨棄脈診,而依據其他幾種方法來診斷病情。

因為脈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神乎其神,讓人感覺看中醫,最神奇也最必須的就是脈診了,似乎老中醫摸摸脈,對你身體的狀況就可以一清二楚,甚至不用說一句話,還有不好意說的話都可以省略了。其實這是對脈診的一種深深的誤解,這種誤解首先是來自於一些中醫師,為了炫耀自己的醫術厲害,故弄玄虛,故作神秘,讓病人產生了錯覺,認為中醫脈診非常神秘。當然中醫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很多人終其一生也難參透一二,對中醫產生了誤解也屬於正常,但是,中醫脈診絕對不不等於玄學。

我們今天就來簡單的了解下中醫的脈診。什麼是脈診?

脈診,中醫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體察脈象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為切診之一種。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

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

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由宗氣推動。宗氣積於胸中,匯合水谷精微化生的營衛之氣與吸入的清氣而成。血液循行於血管之中,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之外,還必須有各髒的配合。肺主氣,肺氣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動力;而肺朝百脈,即循行於全身的血脈,均匯聚於肺。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脾主統血,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統攝。肝藏血、主疏泄,有調節循環血量的作用。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為全身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質基礎之一。

因此,脈象的形成,與心、肺、脾、肝、腎五臟功能活動有關。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五臟與六腑相表裡,因此,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變化。寸口脈(腕後橈動脈)為手太陰肺經所過部位,手太陰肺經又與足太陰脾經相通,因此五臟六腑氣血變化均可從寸口脈反映出來。同時,營氣與衛氣循行全身50周而會合於寸口,所以寸口脈象的變化不僅可反映正氣盛衰與病邪性質,還可判斷營衛氣血運行的情況。

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

病位淺在表則脈浮(浮脈),病位深在里則脈沉(沉脈);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遲脈),屬熱則脈數(數脈);邪氣盛則脈象有力(實脈),正氣虛則脈象無力(虛脈)。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測疾病預後。如久病脈緩,病情向愈,胃氣漸復;久病脈洪,病情惡化,邪盛正衰。外感熱病,熱退而脈緩,則病情向愈;熱退而脈象急數,則病情有所發展。因此,脈象的變化能反映疾病的動態變化和全身臟腑氣血的活動。

這幾段是比較專業的中醫術語,通俗點來說,就是脈搏是跟五臟六腑的功能密切相關,而脈搏跳動的強弱,快慢,跟病情的輕重,寒熱等有關係。我們根據脈搏跳動的情況,把不同的脈象給予命名,比如浮脈,沉脈這些。

脈診部位有三種:遍診法。又稱三部九候法。即遍按全身各部動脈,全面體察經絡氣血運行,以診斷疾病的方法。

三部脈診法。即診察寸口(橈動脈)、人迎(頸動脈)、趺陽(足背動脈)三部脈的方法。

寸口診法。為切壓腕後橈動脈(寸口脈)淺表部位以體察脈象變化的方法。

歷代均以寸口診法為主來進行脈診,幾乎成為脈診的惟一方法。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摸脈。

寸口脈寸、關、尺三部在左右手共為六部脈。

其分部對應關係是:左手脈診心、肝、腎,右手脈診肺、脾、命門,這種方法適用於危急病症或年老體虛病人。

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脈診時間。以清晨(平旦)為最佳。脈診體位。醫生要調息。醫生要布指正確。總按與單按。把脈手法法要正確。指力輕重要適當。平息與五十動。醫生要調息,認真計數,一般切脈每次以3~5分鐘為宜。小兒診脈。不分寸關尺,一指定脈象。臨床步驟。在診脈前必須了解正常人脈象情況(見脈象),做到心中有數,並掌握年齡、性別、季節、氣候等對脈象的影響,這樣才能正確判斷脈象變化的辨證意義。在具體診察時,可先施總按,再進行單按,將左右手對比。對脈象變化情況,可先定脈位,再計次數(脈率)、辨形狀(脈形),最後分辨脈搏態勢(脈勢)。

因為醫生的診脈方法和外界各種環境的變化都會對脈搏的跳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脈診的客觀性。脈診是診斷裡面比較主觀的一種,很多中醫都喜歡做的就是主觀臆斷。每個醫生診脈不一樣。手下的感覺不一樣。中醫對脈診有句話,叫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

其他的洪脈,細脈,玄脈等,當然還有比如芤脈等一些不太常見的脈象。這裡不一一細說。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先了解下醫生是怎麼通過脈診來診斷病情的,比如您感冒了,會流鼻涕,打噴嚏,咳嗽,頭疼等,這些是表現出來的癥狀,一般感冒,屬於風寒或者風熱邪氣在人體的體表,人體體表就開始和邪氣鬥爭,出現鼻涕,噴嚏,咳嗽來祛除邪氣,而脈象是浮的,提示這個病在表面,那麼這個感冒是風寒還是風熱呢,如果鼻涕清稀,咳嗽痰白,怕冷,我們就說是風寒感冒,而這個時候脈是浮緊脈,兩種脈象,浮代表的在體表,而緊張的脈,是因為寒邪大家都知道,是凝滯的,是收縮的,熱脹冷縮,冷了就收縮,表現的緊脈。

把脈是通過浮沉遲數等脈象知道疾病寒熱虛實的性質,而不是像我們認為的,把脈就能直接知道病人是得了子宮肌瘤還是得了胃炎。當然如果能非常準確的說出病人得了什麼病,病因是什麼,這個是需要掌握人體氣機運行的規律和自然的五運六氣等規律,比如什麼時辰氣機運行在身體的什麼部位,什麼氣候這個部位的脈象有什麼特點等,這需要更花費很多的功夫去深入的研究。我們並不否定有這樣對脈診有深入研究的醫生。

我們去找中醫把脈,一般能大致了解的脈象是浮沉,遲數,虛實,也就是看脈搏跳動的是在表面還是重按下去才感覺得到,遲數,就是感覺脈搏跳動的是快,還是慢,虛實,按下去手感,是比較空虛,還是按上去比較實在,跳動的有力。

浮沉脈,我們大致知道這個病位是在表還是在裡面,遲數脈,我們大致知道這個病是個寒性的還是熱性的,虛實脈,我們大致知道這個病是虛證還是實證,我們說的是大致知道,而不是完全清晰明了,因為脈象就和我們的疾病一樣,疾病一般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很少像教科書上面那樣,虛證就只是虛證,熱證就只是熱症,因為熱症同時還有寒症。脈象也並不是單純的浮脈或者是沉脈,而往往是幾種脈象同時出現的,比如浮脈和虛脈和細脈同時出現,這就導致了這種脈象變的複雜起來。

如果說,浮沉,虛實,我們還好客觀的說,每個醫生去摸,可能都能大致知道,但是其他的一些脈象,更多的是根據醫生自己的感覺來,並且每個醫生的感覺都不一樣,比如滑脈,如按滾珠,那麼每個人按滾珠試試看,按滾珠到底是什麼感覺呢,我們能很具體的描述出來嗎,我們按滾珠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嗎,脈象難道就是只出現非常明顯的這一種滑脈,讓我們每個人按上去都能知道嗎?不是的,一個病症的脈象都是由幾種脈象夾雜而成,只是有一種脈象比較明顯,就像病症一樣,是主證。

除了脈象本身的複雜,那麼還有什麼因素會影響脈象呢,大致有,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體質不同,氣候環境的不同等等,年齡,比如小孩的脈跟大人的是不一樣的,小孩的脈搏跳動的都很快,是正常的,我們就不能說是數脈。男性和女性的脈象不一樣,干體力活的人和坐辦公室干腦力勞動的人脈象是不一樣的,體力勞動的脈象會跳動有力,腦力勞動的人脈象相對虛弱,冬天和夏天每個人的脈象也會發生變化,因為氣候的寒熱導致血管的熱脹冷縮,脈象就不一樣。當然還有醫生自己身體是否健康,如果他自己心跳快,錯誤的把正常的脈當成遲脈,如果他自己手指靈敏度不高,摸脈手指上面是木木的沒感覺,如果他摸脈就幾秒鐘,草草了事,那麼,這樣摸脈作為診斷依據,是非常不嚴謹的。

在這樣多種因素不同的情況下,醫生的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而不是百分百哦)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而診脈技藝高超需要什麼條件呢,首先需要這個醫生自己身體健康,指頭感覺比較靈敏,對脈象的感覺非常到位,重要的是有悟性,對於脈象的描述非常有感覺,當然專業的脈診基礎牢固,另外是需要細心,耐心,同時需要大量的人來給他感受不同的脈象,這需要多年的歷練。我們相信,在以前也就是現在的一些老中醫(不是指的所有的老中醫,不學習提升自己,只不過是空長了年齡而不是技術),他們下過功夫專研學習,實踐,他們的脈診一定有非常高的造詣,診脈會比較準確。而縱觀現在的醫生,為了生存,還有多少人能花費多年的時間來潛心專研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拿我自己來說,最開始的階段,也是花了點心思去研究脈診的,實習的時候,偶然一次我注意到,我的老師寫的病案上面,是我摸了病人的脈象,我說是濡脈,老師就寫上濡脈,我不知道老師是肯定我還是老師也摸了個濡脈出來,而濡脈是什麼樣的,我的老師摸脈的感受就和我一樣嗎?這個很難說,因為你永遠也感受不到別人本身是什麼感受。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我之前摸的濡脈跟現在摸的濡脈是不是一樣的感覺。當然我好多年沒有去研究脈診了,指感自然也生疏了。因為我發現,就算我真的診出來了,開不了方子,也等於零。病人要的是療效,而不是聽醫生夸夸其談。

就算是通過把脈就能說出你的問題所在,這樣的醫生,僅僅只是說明他的脈診研究的不錯,(換句話說,不讓患者描述病情,僅僅靠脈診就主觀臆斷患者的病症,並且替患者說,這個有浮誇的嫌疑,靠這樣的方式來贏得患者的信任,不是一個好中醫的作為,中醫治病最忌主觀臆斷。)能代表他的醫術就一定高明嗎?不能!

中醫是集理, 法, 方, 葯 ,為一體的一門醫學,理,指中醫理論;法,指診法治法;方,指方劑;葯,指藥物。即明確病因病機,確定預防措施或治則治法,組方遣葯。

也就是說, 你就算是知道了這個患者是什麼病,(就算你一句話不問,把脈把出來的), 也不代表你就能夠治療好這個病, 還要會用正確的方法,用和法,下法,清法,還是補法,還是幾種方法兼顧, 就算你用對了正確的方法, 還要懂得藥性, 就算你知道了藥性, 還要懂得合理的搭配 ,可以說是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病就可能治不好。就比如現在的西醫檢查手段,那麼高明,檢查的那麼明確了,檢查出來糖尿病,檢查出來心臟病,檢查出來高血壓等等,結果很明確,問題是治療效果呢?

所以,站在病人的角度,應該明白,把脈也好,檢查也好,跟你沒有多大關係,關鍵的是治病的療效。我們不要忘了自己求醫的目的。

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應該明白,我們需要做的是給病人治好病,而不是故弄玄虛神話了脈診,然後來裝自己的門面,讓病人以為自己的醫術很厲害。成熟的麥穗,永遠是低著頭的。

我們了解脈診,是希望更多的人不再神話脈診,脈診僅僅是診斷疾病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治療效果,我們不能因為一些醫生的誤導,就顛倒了本末,我們本來是希望治療好疾病的,而不是看醫生表演神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就心閣 的精彩文章:

TAG:就心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