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與兒童同頻

與兒童同頻

顧憶紅剛擔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副局長時,就面臨著「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制定這件大事。「幼兒園發展該怎麼定位?是不是像中小學那樣搞特色?」這些問題在她腦海里反覆出現。

「我剛上來,對於幼兒園往哪裡走,很慎重。」顧憶紅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了當時的思考,「特色發展對一些學校確實有一定作用,但幼兒園這麼搞,有可能走偏,幼兒園不能為特色而特色」。

定位決定道路。「十二五」開局之年,吳江區出台了《十二五園本提升規劃指導意見》,明確了以「兒童立場」為價值取向的幼兒園內涵發展總體思路。

作為2014年蘇州市教育局認定的《指南》實驗區,伴隨著江蘇省教育廳開展的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建設項目,時至今日,吳江區所有幼兒園都步入了課程改革之中,用自己的方式探尋構建站在兒童立場上的課程。

探環境,為兒童遊戲提供物化基礎

以「兒童立場」為價值取向,這樣的理念並不新鮮,但從教育行政部門的角度,想要推動理念轉化為實踐,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讓幼兒園「動起來」。

實際上,吳江區2014年被認定為《指南》實驗區時,就提出了「幼兒園生活化遊戲化課程建設」的總體思路。沒過多久,江蘇省教育廳啟動了課程遊戲化建設項目,顧憶紅髮現兩者高度吻合,於是就「合二為一」。

「要符合遊戲化精神,環境改造必須先行。」顧憶紅說,兒童遊戲的開展,需要環境的支持,需要營造合適的「場」。改造戶外場地及室內區域,是吳江區課程建設的第一個「大動作」。

為此,吳江區教育局專門下發了「改造意見」,要求每所幼兒園自我分析,提出園本改造方案,並邀請相關學前教育專家和幼兒園遊戲場設計專家進行現場實地考察和可行性論證,通過後方可實施。這幾年,吳江區前前後後共投入改造資金2300多萬元,擴增戶外活動場地約4萬平方米。

灌木改草坪、平地變土坡、樓頂長綠草、白牆成畫板,如今,走進吳江區每一所幼兒園,從兒童視角出發的環境改造,到處都體現著把環境還給兒童的理念。

「我們做了三個土坡,下面有連通的山洞,裡面很暗很暗。剛開始老師們擔心孩子們爬進去會害怕,沒想到這個最長的通道是他們最喜歡的。以前老師們設計『我不怕』這個活動,特意把教室弄得黑黑的,現在不用了,直接到這個山洞來體驗。」吳江區同里實驗小學幼兒園園長錢利琴說起環境改造帶來的變化,有說不完的故事。

探機制,多維整合分層分類推進

吳江區青禾幼兒園是去年剛起步的一所民辦園,園長趙葵英剛來時,對於課程遊戲化怎麼做心存不少困惑。

「我們跟著片區里的公辦園學,管理和教學上有困惑,直接問結對的思賢機關幼兒園,這一年多我們結合園所實際,以材料為切入點探索課程遊戲化,一步步落實,收穫蠻大。」趙葵英說,現在老師們的課程意識增強了,「以前投放材料,都是做好了再投放到區域,現在拿到材料後,要先看看小朋友們會怎麼玩」。

趙葵英所說的片區是吳江區組建的三類幼兒園共同體中的一個。

「我們把全區幼兒園按發展水平差異分為三個層次,並提出相應建設目標,之後再進行分類指導,通過組建共同體,尋找適合不同類型幼兒園共同提升的指導策略。」吳江區教育局普教科錢月琴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吳江區為此組建了三種類型的共同體:一是將使用相同藍本教材的幼兒園組合成三個課程聯盟,其中課程實施水平較高的幼兒園被確定為盟主,負責組織、引領盟園開展藍本課程的園本化實踐研究;二是組建三個課程遊戲化實踐共同體,包括城市園共同體、農村園共同體、新建園共同體;三是組建省遊戲化項目圈,省項目園全過程開放實踐過程,輻射周邊幼兒園使其同步提升。

課程改革涉及多個管理部門,以往的教訓證明,一個部門單打獨鬥,往往筋疲力盡、收效甚微。

為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吳江區教育局採取多維整合的策略,召集普教、教研、教科等部門,在充分商議的基礎上,確立了「以生活化遊戲化課程建設為主線,以點面結合、板塊聯動、分層推進、分類指導為手段,以教育行政、教科研、幼兒園共同合力推進為行動機制」的原則。

正是這一行動機制,保證了行政和教科研擰成一股繩,保證了一個幼兒園都不掉隊,保證了三種共同體在交叉對話中,好的經驗能夠流動起來。

探路徑,專家伴隨式指導實踐過程

如果沒有專家的全程指導,這一場課程改革或許會無比艱難。顧憶紅印象很深的是,2015年底戶外場地改好了,讓老師們帶孩子們到戶外去,他們很抗拒,擔心這擔心那,說得最多的是「安全」問題。

「老師們習慣了集體教學,覺得備課多省事啊,放出去不確定因素太多了。要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惰性,蠻難的。」顧憶紅說,這時,專家團隊的支持很重要,光聽理念是不夠的,必須真正落實到保教實踐中。

利用區位優勢,吳江區聘請了南京師大、華東師大等附近高校的幼教專家組成了專家團隊,進行全過程的伴隨式指導,按照「專家建議—下園現場指導—園本教研跟進—區域教研面上提升—教育行政督導評價」的路徑展開。

「為用好專家資源,我們制定了『31114111』活動制度,全區幼兒園分3個小組,每組制訂1份學期活動計劃,每組安排1位專家,每兩周活動1次,每園固定安排4位老師參加,每園確定1個課程實施切入點,每次活動圍繞1個話題,每學期1次小結。」錢月琴介紹說。

課程指導專家張春霞說:「我們從制訂指導計劃時就介入,抓住遊戲觀察、課程方案改造、區域活動創設、材料投入、介入指導等幾個基本的東西,再往下細分。」比如說「觀察」,是一直在抓的,有一兩個學期集中設計成專題來做,研究怎麼觀察、怎麼分析、用什麼策略。

變化在一點一點地發生。顧憶紅驚喜地發現,老師們的課程意識有了,觀察能力提高了,教育行為調整能力增強了。

「原來的區域活動90%都是教師預設好的,詳細到每個主題活動中,區域活動要實現什麼目標、投放什麼材料、孩子們怎麼玩,都事先準備好。隨著課程遊戲化的推進,我們慢慢嘗試改變、放手,讓兒童自由自主。」吳江區實驗小學幼兒園園長肖菊紅說,這是改革後區域活動最大的變化。

課程遊戲化建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理念接受了,但行動的跟進必將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急不得。顧憶紅如今想的是,怎樣改變原有的教師評價方式,使其能夠促進教師提升課程實施能力。

「如果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職稱評定,還是以『課』為標準,迫使教師拚命準備各類課堂展示、賽課、論文評比,而對真正體現課程實施能力的一日活動、遊戲生成、遊戲觀察等內容視而不見,那將無益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更與課程遊戲化理念背道而馳。」顧憶紅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5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華中科技大學:正式啟用師生服務中心
一個國貧縣的控輟保學攻堅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