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尋找「活教育」的時代之光

尋找「活教育」的時代之光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幼兒園何以稱為名園,大概也有幾個「不在」和「有」。幼兒園不在豪華園舍,有適宜兒童的環境則名;幼兒園不在規模聲勢,有追隨兒童的良師則名;幼兒園不在歷史多久,有歷久彌新的文化則名。名園不為名而生、不為名所累,而為兒童所憂、為兒童所喜。名園就像一個長大的兒童,靜靜地立在那裡,召喚我們用一顆童心去看。

學前周刊今起推出名園系列報道,帶您走進名園,尋找名園的美。——編者

印象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由我國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於1923年創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幼兒教育實驗研究中心,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幼教道路為辦園宗旨。鼓幼人的科學研究精神從幼兒園創辦初期到現在,世代相傳,鼓幼也從歷史名園走向了現代名園,獲得了多項榮譽稱號,成為教學科研並重、內外交流廣泛、教育改革領先的現代化幼兒園。

願做大田那粒麥

——記南京市鼓樓幼兒園文化之魂

本報記者 紀秀君

在2400多年歷史的六朝古都南京,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鼓樓,鼓樓高崗之上,更有一個名聞世界的兒童天地——南京市鼓樓幼兒園。走進鼓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漢白玉塑像,這就是鼓樓幼兒園的創始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先生的塑像。

自1923年創辦至今,鼓幼前後共有八任園長。作為第八任園長,在前輩身上,崔利玲看到了鼓幼人對陳鶴琴園長的尊重、感激與思念,她傳承科學研究的精神,以「活教育」為文化之根,在百年老園中辛勤耕耘、播種,「讓責任延續,讓麥田永存」,成為她的座右銘。

傳承「科學實驗」精神

1919年,陳鶴琴從美國學成歸國,受聘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擔任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教授。1923年的春天,陳鶴琴在自己的家中創辦了鼓樓幼稚園,並親自擔任園長。在鼓樓幼稚園這塊實驗田裡,陳鶴琴有三大計劃:建築中國化的幼稚園園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國化、創造中國幼稚園的全部活動。

很多到鼓幼觀摩的同行都好奇:鼓幼的老師為什麼始終滿懷熱情、積極主動地投身於研究和實踐?鼓幼有什麼神奇的精神力量?鼓幼人認為,那就是從陳鶴琴建園時期就形成的科學實驗的研究精神。科學實驗的研究精神是鼓幼的文化之一,是其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研究精神不斷喚醒鼓幼的教師,將「活教育」「幼童本位」等價值觀的血液傳輸到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引領幼兒園向著科學幼兒教育的方向行進,召喚著鼓幼人持續提升專業素養,不斷拼搏、創新、向前邁進。

鼓幼人在不斷的實踐中,集聚園內各類研究的成果,一切以事實說話,以研究先行。例如,幼小銜接研究科學地回答了幼兒園孩子要不要提前識字、要不要學漢語拼音的問題;遊戲區域創設研究科學地回答了原材料、半成品材料、成品材料的佔比關係;兒童自主性研究科學地回答了如何向遊戲三小時邁進……鼓幼人的研究精神,讓鼓幼有了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基礎。

現任園長崔利玲是1982年從南京市幼兒師範畢業來到鼓幼的。兩年後,她考入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前教育專業。在一次《中國教育史》的作業上,唐淑教授這樣批註:「你來自鼓樓幼兒園,你有責任了解陳鶴琴,了解他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寶貴遺產,了解他對中國幼兒教育作出的卓越貢獻。」崔利玲很受觸動。

回到鼓幼的第一年,恰逢幼兒園新建教學樓,教學房舍嚴重缺乏,崔利玲所在的班級臨時在陳鶴琴故居的客廳過渡,這裡是陳鶴琴當年創辦鼓樓幼稚園時招收第一批孩子的地方。就在30平方米的客廳和陳鶴琴親手栽種的瓜子黃楊邊,她開始了教師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研究項目——「遊戲和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研究。崔利玲移植了大學《社會心理學》教程中有關觀察、調查、實驗的方法,對兒童在遊戲中的社會性發展按年齡段進行評定和分析,提出了比較適切的教育對策與發展目標。

鼓幼早期實驗中教師的理論功底、研究態度、實幹精神,不僅影響著崔利玲,也感染著一代代的鼓幼人。科學研究,已成為鼓幼精神。

傳播「活教育」思想

陳鶴琴多次提及辦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種麥,辦鼓樓幼稚園就是要為大田提供中國麥種,讓全國城鄉幼稚園都能受到科學的啟蒙教育。陳鶴琴在單元教學實驗研究的同時,牽頭成立了南京幼稚教育社、中華兒童教育社等社團,集聚眾人的智慧研究兒童,促進幼稚教育的發展。

陳鶴琴在鼓樓幼稚園實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套適合時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論體系。「活教育」作為中國近代新舊教育變革的產物,其理論不僅影響了當年幼稚教育的發展,也引導著近百年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2009年,江蘇省啟動「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崔利玲作為幼教唯一人選成為首批培養對象。在博導級導師團指導下,崔利玲開始梳理思想、提煉智慧、孕育主張,「活教育」成為導師們與崔利玲一同挖掘與堅守的文化之根。「活教育」是鼓幼繁衍、發展的精神養料,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導師團試圖讓大師的思想精華在當代繼續「活」起來。

這些年,除了開展全國教育規劃課題「沿著活教育的軌跡找尋幼兒園歷史文化圖譜」的研究,鼓幼還梳理百年辦園歷史,編寫了與「活教育」相關的《單元課程的實踐建構》《沿著活教育的軌跡前行》等數百冊論著、教材、讀物,組建了「活教育」共同體、「琴聲悠揚」教師志願者聯盟,放大科學幼兒教育的聲音。為了讓幼教同行了解「活教育」,崔利玲將私立鼓樓幼稚園舊址復原,建成鼓樓幼兒園園史室、陳鶴琴紀念室、活教育思想研究所、校友接待室,將陳鶴琴故居變成「活教育」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地、傳播地、創新地,成為中國幼教的一張名片。

如今,陳鶴琴故居每年都要接待海內外幼教同行數千人,人們要走進校友接待室坐一坐,因為這裡是陳鶴琴創辦鼓樓幼稚園的地方;人們要在陳鶴琴塑像前留影,因為他是中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人們要在鼓幼的大門前合影,因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的實驗田。

崔利玲說:「作為『活教育』的受益者、傳承者,我們要堅守幼兒園文化之根,將其鐫刻在靈魂深處,種植在血液之中。」

重拾「單元課程」研究

「活教育」理論,是陳鶴琴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它不僅是鼓幼堅守科學幼兒教育的基礎性理論,更成為源自陳鶴琴的「中心制的單元教學」不斷變革的實驗火種。

上世紀80年代起,鼓幼置身教育改革的浪潮,再一次踏上單元課程建構與發展的征程。在早期單元教學實驗的基礎上,新一輪的課程研究將「活教育」作為文化之根,堅持「幼童本位」的兒童立場,以「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為目標,通過集體化、小組化、個體化三個階段,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化、大眾化的課程之路。

在不斷的研究中,鼓幼的研究者們遵循「預設為主、生成為輔」的編製策略,注重教育內容的「鮮活」、形式的「靈活」、效果的「激活」,探索出「走出校園,生活在前」「經驗先行,探究在前」「分層指導,兒童在前」的主動學習教育策略,提出了「半程示範法」「家園共育101條主張」「一日生活皆課程」等理念,讓教育過程成為兒童自發生成、自願參與、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體現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園本課程特色。

現在,許多幼教工作者都這樣評價崔利玲: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研究、堅持自己的特色、堅持不斷發展。單元課程的再構也讓崔利玲的研究團隊喜獲碩果,先後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單元課程再構三階段

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長 崔利玲

鼓樓幼兒園辦學初始,創始人陳鶴琴先生就從中國國情出發,積極學習和引進西方進步主義的教育思想,改革傳統教育,其中,中心制的單元教學對我國早期幼兒園課程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國化、科學化幼兒教育的先聲。遺憾的是,20世紀50年代後,鼓幼一度失去了課程研究的主動權。1988年起,我成為第八任園長後,與課程組實驗團隊一同重新開展「單元課程」的研究。

30年來,單元課程以「活教育」思想為理論支撐,通過集體化、小組化、個體化三個階段,嘗試內容從「預設」轉向「生成」,資源從「教學具」轉向「場景」,評價從「結果」轉向「生成」,重點從「教學」轉向「一日生活」,體現「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第一階段:

以緊密的單元「鏈」,搭建兒童適宜學習的框架

單元課程實踐研究起步時,正值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人們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謬論誤讀以及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早期教育狂潮,影響了學前教育機構的科學教育方向。

針對幼兒園分科教學模式的弊端以及忽視兒童的現象,課程組提出「社會中心、生活教育、主動學習」等改革實踐設想,梳理出以時間為節點,以兒童發展需求、發展因素為坐標體系,整個的、融為一體的、有系統的、漸進的課程編製思想,以此架構單元的目標、內容、方法、師幼關係、評價等,構成完整的教育體系。教師再根據教育規律、兒童發展需要、社會對兒童的要求、季節時令等,選編好三年六學期的課程單元內容組成備選單元,形成126個環環相續、螺旋形上升的單元鏈。這樣的設計大單元中包含小單元,內容更加豐富,時間更加合理,方法更加科學。

第二階段:

以舒展的單元「網」,促進兒童有意義的成長

第一階段問題的化解與特點的呈現,讓單元課程在幼教界獲得好評。隨著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國外幼教理論的融入,課程組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研究考慮了教師的「教」,忽略了兒童的「學」;注重了預先「設計」,忽略了兒童新的興趣點。團隊再次以兒童的「學」為方向調整,一是課程組提供的單元每學期最多使用70%,另外至少30%的單元需要班級教師根據本班兒童的發展與需求自行擬定,體現出班本特色。二是如果使用課程組提供的單元內容,實施者也要根據本班兒童的發展需要,至少調整三分之一的內容,以適應兒童學習的需求。

第二階段的調整,突出了關鍵理念追求:「預設為主,生成為輔」,課程編製更加重視兒童發展進程中的需求。除了保持原有的橫向關聯性,更突出了縱向邏輯性,形成橫向互為關聯、縱向循序漸進的教育格局。課程的編排採取經緯坐標對應式,經線坐標為社會文化需要傳遞的、對應兒童年齡特點的知識內容,緯線坐標為學科邏輯體系架構的、對應教育規律的內容,竭力讓單元內容既有「五指活動」的痕迹,又保證兒童學習的階梯式進程。

第三階段:

以瀰漫的單元「雲」,還給兒童快樂的遊戲童年

第三階段的課程實踐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其課程設計的核心均圍繞兒童。如果說第二階段的課程設計的「單元網」是帶著孩子前後左右探索、尋找最合適的學習方向的話,課程團隊希望「單元網」在第三階段變成四處瀰漫、變化莫測的單元「雲」,讓「五指活動」猶如雲中的小水滴,任意地融入任何想融入的水珠中,將最合適的、最有意義的內容帶進兒童的心靈。

單元課程秉承陳鶴琴「一切為兒童」的夙願,堅持「幼童本位」的兒童觀。這裡的本位,不是放任或束縛的本位,而是大人們對兒童的尊重和信任的本位,是基於心理學、教育學基礎之上的科學施教的本位。它時刻提醒老師們摒棄成人的邏輯,尊重兒童的天性,以兒童為中心,用兒童的眼睛去看、去聽、去感受,讓兒童自己探究、觀察、實驗、發現。

在「活教育」的實施中,老師們明確自己的「責任是引發,工作是供給,任務是指導,態度是欣賞」,指導的目的是發揚兒童的才能,不是抑制兒童的活動。他們力圖沿著兒童行為、語言、態度給予的線索找尋合適的教育策略,通過差異化的間接或直接的指導,支持並促進每個兒童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儘可能多的、最大化的發展。

衝破園所的束縛,辦沒有圍牆的幼兒園,是「活教育」給予單元課程的啟迪。在課程實施中,老師們可以隨時隨地衝破班級大門、幼兒園大門,帶領孩子們到自然中、到社會生活中,把幼兒園變成活的樂園,把樂園變成生活的家園,實現讓兒童活潑地成長。

專家點評

傳承「活教育」是一場挑戰

虞永平

作為陳鶴琴先生創辦的實驗幼兒園,鼓樓幼兒園誕生了單元課程和「活教育」,為發揚光大陳鶴琴留下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突出貢獻。崔利玲園長進入鼓樓幼兒園的時候,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陳鶴琴的教育思想正重新回歸幼教領域,讓陳鶴琴的思想轉化為現實的幼教實踐,是一場挑戰和考驗。崔園長從普通教師到園長的經歷,就是學習和踐行、創新和傳播陳鶴琴教育思想的過程,也是她個人成長為幼教領域的領路人的過程。崔園長帶領她的團隊一直堅守著讓陳鶴琴教育思想不斷發揚光大的重大責任,成為中國幼教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開創性研究和實踐的團隊。

(作者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合理詮釋,讓中國幼教更中國

周兢

今天的鼓樓幼兒園,秉承了陳鶴琴先生「幼童本位」的兒童觀,繼續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化、大眾化的幼教之路。令人讚歎的是,他們的繼承不是一味地因循守舊,而是根據時代的發展、兒童成長的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我們看到今天的鼓樓幼兒園,堅持對「活教育」理論做出符合時代的詮釋,以兒童發展需求與發展因素為坐標體系,架構單元的目標、內容、方法、師幼關係、評價等完整的教育體系;我們也看到園長帶領課程團隊,將研究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兒童的「學」,逐步形成「預設為主,生成為輔」的課程狀態,充分關照兒童的學習興趣與需求。

(作者繫世界學前教育組織中國委員會執行主席、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在堅守中創新和超越

楊九俊

鼓樓幼兒園在課程建構中秉承了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保持了單元教學當年的雛形,但是,這種堅守並不是因循守舊,而是不斷創新,有鮮活的時代意義。作為鼓樓幼兒園的現任園長,崔利玲率領的團隊在單元課程的實施中,努力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場景中,創造性地運用「活教育」思想。她提出的「一日生活皆課程」理念,提醒教育管理者重視生活、重視遊戲、重視設施設備的保障,充分、科學的活動安排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她提出的「家園共育101條主張」,真正實現了陳鶴琴「幼稚教育是幼兒園與家庭共同的責任」的願望。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5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三昧真火」煉就能工巧匠
焦慮是種負能量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