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古籍經典推薦《三國志》

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古籍經典推薦《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 、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 、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 ,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

《三國志》中的篇幅《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四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這雖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關鍵人物史料不足的缺點。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當時四十八歲,在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請點擊輸入圖片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和稱讚。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圖片來源於品籍網文創產品,全書共十一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鵬為古籍 的精彩文章:

「中庸」的思想:為人處世之道
古籍《史記》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TAG:鵬為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