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土祖庭:紅螺一寺 祖師雙列

凈土祖庭:紅螺一寺 祖師雙列

文/念君

「懷柔為邑,東連密雲、潮河,以抵于山海;西接昌平、居庸,以及於雲中。實古幽燕之域也。……崇岡疊嶂,綿亘千里,雄居東北,以屏蔽中原。」這是弘治年間大學士謝遷在《重修懷柔城記》中對懷柔的描述,可見懷柔自古即是京都的「畿輔屏翰」。

乾隆六年清高宗曾有御制詩詠懷柔云:「山圍古郡富耕桑,此地前朝是戰場。四海懷柔原在德,由來禮義固金湯。」強調王朝統治在於實行德政,只有得人心才可守天下。

清時懷柔有一著名寺院,即紅螺寺,曾被譽為「凈土門庭」,海內聞名,蓋因出了一位大德祖師徹悟大師,倡導念佛法門,專以凈土為說,世稱「紅螺徹悟」。

紅螺寺原為大明寺,元時昭文館學士樊從義所撰《紅螺山大明寺碑》中對此有詳細描述「京城之北,皆佳山也。然多為大雄氏之居,而紅螺山大明寺為最勝。環寺諸峰,如龍如鳳,嘉林蓊鬱,微徑幽邃,白雲青澗,遠絕塵囂,是宜有道者之隱於此焉。」

元時此地臨近都城,山上多建有寺院,如紅螺山北側有金代所建觀音寺,東側有定慧寺、法藏寺,西側有甘澗峪華嚴庵、德勝庵等,其中尤以紅螺山大明寺最是著名。

《日下舊聞考》中記載:「紅螺山麓有資福寺,古之大明寺也。創於金皇統初年,距縣一十五里。」在按中補充說:「資福寺在縣北二十里,有元大學士樊從義碑,稱寺創自金皇統初,明正統丁已重修。本朝康熙三十三年,聖祖臨幸茲寺。」

從樊從義所撰碑文來看,在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金世宗曾派人從真定府洪濟寺請來佛覺禪師,主持紅螺寺寺務,影響日遠,四方學者雲集。

元時,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推崇佛教,而朝中大臣多有崇佛者,故對舊有寺庵進行整修,並徵召有德之士。所謂「大方宗剎,多敕修而不廢;耆舊碩德,羅致之而不遺。」

仁宗更是對佛教推崇有加,「凡承命主大剎者,多位居三公,佩一品銀章,以領其宗教。」大聖安寺雲山禪師即是當時名望極重的一位高僧。其時太皇太后賜鈔五萬緡,委派雲山禪師主持修繕紅螺寺。

至正十二年(1352年)冬,雲山禪師以年高倦於應酬,乃歸隱於紅螺山,潛修紅螺寺。元順帝以佛門乏材,「擬屈師於輦下,師固不起也。」

雲山禪師入山後,見寺院風雨侵蝕,棟宇毀壞,感慨說,昔日太皇太后出內幣,令自己主持修繕,如今重修之責,責無旁貸。乃命其徒,以累朝所賜珍玩,兌換錢幣,又加諸善信襄助,再修大殿,重塑佛像,令寺宇莊嚴,聖像重光,山谷亦因此改觀。

碑文曰:「而茲寺,由唐歷遼金,以至我朝,主寺者皆以紹隆為切務,燈燈續焰於無窮,不亦盛矣乎!」可見,元時紅螺寺規模影響已是不小。

樊從義專門作詞贊曰:

名山燕地之艮方,鬱蓊佳氣來帝鄉,峨峨佛剎山之陽,開基創建於盛唐,雲門一派源流長,禪叢燁燁陽芬芳,司徒說法悅君王,銀章紫綬提宗綱,匡徒四十餘星霜,會中龍象何軒昂,暮年來此深退藏,仰觀寺宇心慨慷,乃命其徒傾己囊,重修寶殿新棟樑,佛菩薩像金碧裝,粲然林石增輝光,微風夜聽金琅璫,諸天衛法藤蘿傍,惟師趺坐石為床,銜花幽鳥俱相忘,師將隱德德彌彰,我因頌德歌詞章,刻之翠琰傳無疆。

雲山禪師可謂紅螺寺史上的中興之祖。

目前公開資料介紹說,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距縣城約10公里。該寺初建於東晉咸康四年(33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這一始建年代不知根據何在?

依樊從義所撰碑來看,應是建於唐。此碑立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此碑還透露出另一信息,山何以名紅螺,「山下有小潭,奇石森衛,水色澄碧,中有二螺,其色殷紅,每夕能吐光焰,絢輝林麓,居人以為靈異,遂名其山雲。後紅螺死,瘞之寺中,今雙浮圖存焉。」相傳山下有一「珍珠泉」,泉中有兩顆色彩殷紅的大螺螄,每到夕陽西下,螺螄便吐出紅色光焰,故山得名「紅螺山」,寺俗稱「紅螺寺」。

《明一統志》中記載說:「紅螺山在縣北二十里,高二百仞,下有潭,潭中嘗有螺,色殷紅,夕吐紅焰,土人異之,因以名山。」

明代《帝京景物略》描述紅螺山說:「山高二百仞,石山也。眾山皆青,沉沉獨黑;日午麗之,不秋而紫。」

明巡關御史儀真馬文卿有《游紅螺寺》:「非雲非霧亦非煙,夕吐紅雲焰觸天。山際翠眉呈透色,潭中螺髻照靈巔。虹霓林麓光遙度,老蜃樓台影倒懸。百丈峰頭近北斗,錯疑勝地吐龍泉。」

清朝縣吏吳景果曾留詩曰:「紅螺騰焰碧峰巔,螺去潭空不記年。孤塔尚傳埋玉蛻,一溝猶見涌珠泉。琅圩百筒搖風細,瓔珞雙珠帶雪妍。憶自宸游紆翠輦,霞光長燭紫霓天。」

紅螺寺在元時已有這一稱呼。樊從義所撰碑文言「近侍王伯順大司徒,貞亮人也。一日啟曰:檀州紅螺寺,聖安宗派,而歷歲既深,殿宇將圮,乃賜鈔五萬緡,命師修葺之。」《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有寺,土人呼之紅螺寺」的記載。紅螺寺原有名字「大明寺」,反倒不顯。

據清懷柔知縣陳大忠撰於道光十四年(1831年)的《重修紅螺山資福寺碑記》說「懷邑之紅螺山資福寺,殆其驗歟。山距城北十里許,岩壑鬱紆,層巒峭拔,峰腰舊有大明寺,考諸樊從義碑記,是寺肇始於唐,歷遼金元明,皆具大莊嚴,為無上寶剎。迨入國朝,或作山庵,或為叢林,前後興革不一,而基址尚仍其舊。惟更名資福寺,無可考。」現言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改名「護國資福寺」,亦不明其根據。

寺院佔地百餘畝,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禪堂,以及由東西四座配殿和誦經房組成的中院。院內翠竹成林,已逾六百餘年,為北京地區竹林之最。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曾親臨寺內賞竹。康熙年間的《懷柔縣誌》對資福寺記載如下:

資福寺,在縣北二十里紅螺山麓,古大明寺也。舊志稱創自金皇統初年,至明正統丁巳,順德長公主重修。按元樊從義大明寺碑稱始建於唐,至金世宗大定年間,召佛覺禪師於真定之宏濟寺,來居是山。至元仁宗時,詔雲山禪師主大聖安寺。內侍大司徒王伯順以大明寺為聖安宗派,請於太皇太后,發帑金五萬為修寺之資。至正中,雲山從聖安歸老於此,復盡捐前後賜金帛,重修焉。則寺建自唐,歷金元,皆為巨剎,寺制雄古,檐布鐵網,殿前古槐二株。康熙三十二年,聖駕臨幸,設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內侍記其數,凡六百餘竿雲。

康熙帝特命寺僧善加管護,故稱為「御竹林」。院內另有兩株歷經千年的銀杏樹,雌雄相伴,果實累累。尤為獨特的是院內三聖殿前生長的一松兩藤,每逢春末夏初時節,串串藤花沿著形態奇異的千年平頂松攀緣而上,被譽為「紫藤寄松」,松藤猶如一把傘蓋,遮蔽院落,整個寺廟香氣撲鼻。古時每臨花季,本寺方丈皆會邀請本地賢達官人,以及附近寺院長老,前來賞花參禪。

元時樊從義《紅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微風夜聽金琅璫,諸天衛法藤蘿傍」之語。

清程宗頤有《游紅螺寺》詩:「古寺倚瑤岑,森森竹徑深。寒皋飛墮葉,荒渚舞翔禽。觀偈窺禪性,談空識佛心。多志雲與往,坐此欲投簪。」

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雜識》中還專門談到紅螺山大明寺碑:

紅螺山大明寺碑,元昭文館大學士太史院使領司天監事樊從義撰文,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譯文官王與書,稱寺始於唐,金世宗大定間,召佛覺禪師於真定之弘濟,來住茲山。元仁宗時,詔雲山禪師以榮祿大夫大司空,佩一品銀章,主大聖安寺。內侍大司徒王伯順,以大明為聖安宗派,請太皇太后發帑五萬,為修寺之貲。至正中,雲山從聖安歸老於此,盡捐前後所賜金帛重修焉,蓋沙門檢校司空,在遼時已然,金、元循之不改也。碑又云:兩紅螺死,為雙浮圖,瘞之寺中。今寺南一池曰紅螺池,三面皆果園,花時,遊覽頗勝。殿西有竹一畝。寺東南二里許,為明懷寧侯孫武敏公墓,有兩碑:一李賢撰,一彭時撰。中一碑刻諭祭文。

寺內塔院有和尚靈骨塔四座,分別是資福堂、資明堂傳臨濟宗三十七世、三十九世和尚靈骨塔。普同堂院內的四座僧人墓塔均為清代。

普同塔,六角形僧人墓塔。通高二點五米,單面寬零點二九米。塔正面陰刻楷書:「十方普同窣堵波嘉慶歲次丁卯(十二年、1807)皇九日訥堂醒敬題」等。碑文共二十三行,六百三十九字。

石公塔,塔身六角形,通高二點四米,單面寬零點二七米。塔正面陰刻楷書:「圓寂資福堂第二代臨濟正宗第三十七世上松下泉石公和尚靈骨塔,道光三年(1823)五月十三日立」。碑文共二十行,六百十九字。

興公塔,塔身六角形,通高二點九米,單面寬零點三米。塔正面陰刻楷書:「圓寂資福堂上第四代通明堂上第一代傳臨濟正宗三十九世上昆下泉興公和尚靈骨塔。大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吉日敬立」。碑文共二十行,七百零四字。

睿公塔,塔身六角形,通高二點六米,單面寬零點二六米。塔正面陰刻楷書:「圓寂資福堂上第二代第三次住持代傳臨濟正宗三十七世上天下朗睿公和尚靈骨之塔」。碑文一行,三十五字。

在紅螺寺東山溝中還有盛茂和尚塔。塔身六角形,須彌座僧帽頂,通高三米,單面寬零點二七米。塔正面陰刻楷書:「莊嚴圓寂資福堂上第三代臨濟正宗第三十八世上盛下茂林公老和尚靈骨塔,清光緒戊寅年春三月十六日立」。碑文共二十三行,七百九十五字。

本地有一段傳說:盛茂和尚每天去寺院東側山溝中打坐,有一天至晚未歸。寺內僧人找到他時,發現他頭放紅光,面西圓寂。眾僧稱他為羅漢化身,並在他圓寂處建造此塔。後來這條山溝也被稱為羅漢溝。

紅螺寺周圍也有一些古迹可尋。寺南盧庄村有清代閣老範文征的墳墓,殘址尚存。寺東南的東宮村,有清代皇姑墓。寺東南二里許有明懷寧侯孫武敏墓,碑兩座。

陳大忠《重修紅螺山資福寺碑記》說:「嘉慶五年,有徹悟醒禪師,由京都覺生寺退隱茲山,禮大功德,發願興修,感謝當代王公大人歲助俸米,為養眾僧費。從此緇素雲集,法席鼎盛,復成洞天福地焉。」

可見,嘉慶五年(1800年),大師退居紅螺山資福寺,欲終老於茲。四眾弟子追隨者甚眾,大師為法為人,從無厭倦,便集眾學修,一飲一食,與眾共之。擔柴運水,泥壁補屋,資福寺遂成一念佛道場,聲名遠播,香火日盛。

菩薩戒弟子徐顯瑞言:「有清中葉,夢東老人繼蓮池、蕅益而起,宏闡凈土法門於京北之紅螺山,迄今百有餘年。海內稱凈土門庭,首推紅螺焉。」從此,紅螺山資福寺成為著名的凈土祖庭、念佛道場。

徹悟大師居紅螺山十年,至嘉慶十五年二月,到萬壽寺掃粹如純翁祖塔,辭別山外諸護法云:「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凈土好相見也。」

三月回到紅螺山,命弟子預辦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誡眾人:「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凈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

圓寂前半月,大師覺身有微疾,即命大眾助念佛號,見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方而來。大師告眾人說:「凈土相現,吾將西歸矣。」眾弟子懇勸大師住世。大師回答:「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得臻聖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師指令設涅槃齋。十七日申刻,大師告眾人說:「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大眾稱念佛號,聲聲不絕。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實現了「一寸時光,一寸命光。速出生死之關,共證安樂之境」的理想。眾人聞到異香浮空,芬芳盈室。

供養七日後,大師面貌如生,慈和豐滿,頭髮由白變黑,光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百餘粒。門徒弟子請靈骨葬於普同塔內。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年,法臘四十有三。「訥堂老人一生苦心,為法真誠,誨人不倦。」被奉為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

《夢東禪師遺集》(《徹悟語錄》)流傳至今。印光大師曾評說其遺著「《徹悟語錄》,洵為凈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凈土十要》。」對其言教推崇備至。

徹悟大師門下龍象輩出,有天朗法師繼其法席,再闡凈宗。再有瑞安,專修凈土,名士魏源曾向其問法。更有知名的印光大師,曾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湖北至紅螺寺尋訪徹悟祖師遺迹,專修凈土法門,後至普陀山弘揚凈業,更是光大門庭,為紅螺寺增光,被列為凈土宗第十三祖。

中國凈土宗,出了十三位祖師,其中,第十二代徹悟大師和第十三代印光大師,都曾在紅螺寺講經說法,人能弘道,人也能名寺。紅螺寺之所以在佛教界有如此聲名,實因二位凈土祖師之故。紅螺一寺,祖師雙列,誠為天下凈土第一。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譽。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帶你領略南師的傳奇一生!
中佛協發聲:「普陀山上市」嚴重損害佛教形象,嚴重傷害佛教信眾感情!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