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WPP對其CEO蘇銘天展開「不當行為」個人調查,晚節不保?

WPP對其CEO蘇銘天展開「不當行為」個人調查,晚節不保?

據廣告門消息,四月初,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 WPP 對其 CEO蘇銘天全面展開「不當行為」的個人調查。公司預計最快下周關於蘇銘天「不當行為的個人指控」調查將全面結束。

根據《華爾街日報》從公司內部人士得到的消息,除了「不當的個人行為」之外,蘇銘天可能還涉嫌挪用公司資產。但WPP 的發言人稱「(挪用財務)指控涉及的金額對 WPP 而言不多。」

對此,觀察家們表示,如果調查結果是蘇銘天不利於WPP,那麼造成的後果將是迅速的和災難性的波及全球的廣告生態系統。因為蘇銘天與WPP簽訂的合同方式取決於個人的意願,即合同期不是標準的12月,他或者公司可以「隨意」終止他的工作。

據悉,今年已經73三歲的Sorrell一直以來都是WPP的掌舵人,他一手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英國製造商通過頻繁的資本併購變為了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如今國內的公關公司藍色游標,這幾年也在模仿蘇銘天,用資本併購的方式打造中國的WPP。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作為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WPP的當家人,蘇銘天這兩年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不但公司業績持續下滑,而且如今又遭遇個人調查,難道是要晚節不保了嗎?

要說蘇銘天缺錢,其實也未必。2015年蘇銘天在WPP的收入為7040萬英鎊,2016年為4810萬英鎊,2017年預計從4810萬英鎊削減至1500萬英鎊,縮水近 3/4。對於自己的高薪,一直以來,蘇銘天持的觀點是:「我非常以及確切的堅信,這是我應得的。」

3月初,WPP公布2017年全年財報,全年收入下滑0.9%至152億英鎊,創下2009年經濟大衰退以來的最差表現。該公司預計2018年營收將持平,出現零增長。消息公布後,WPP股價應聲下跌14.46%,連帶著還影響了其他幾家廣告大集團的股價。

和幾年前在資本併購上的意氣風發所不同,2017年WPP、電通等全球代理商集團併購交易額下降46%,而埃森哲、德勤等諮詢公司的併購額卻上升了134%。

根據Econsultancy發布的百大數字營銷代理商報告顯示,來自傳統諮詢公司的數字營銷分支機構——IBM iX 、埃森哲互動及德勤數字,已經佔據5大頂尖數字營銷代理商當中的三席。

傳統諮詢業正在厲兵秣馬的加緊對數字廣告行業市場進行滲透和蠶食。4月2日,埃森哲互動宣布完成對數字廣告代理公司MXM的收購,據悉,這已經是其收購的第20家營銷代理公司。

與公關廣告化和廣告公關化交融演進路徑相似的是,諮詢業和廣告業也正呈現雙向對攻。3月20日,全球第三大廣告公司陽獅在投資者大會上宣布將把戰略重心轉移到諮詢業務上,而非創意工作,算是對諮詢業的一次主動反擊。

除面對諮詢公司的入侵,4A們還要面對諸如MarTech對AdTech的較量,品牌CMO角色和價值的質疑,以及來自廣告主的不信任:自建Inhouse團隊自己干,或不斷砍壓廣告預算。

去年紐約廣告周,蘇銘天在回答「未來十年這個行業會是什麼樣子?」的問題時,他沒有明確預測,而是說:「哦到那時,大概率是沒我了。」一語成讖,這或許真是微妙的連鎖反應~

附:《蘇銘天:我為何付自己高薪?》。此文是WPP首席執行官蘇銘天2012年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其中解釋了他為何給自己付高薪的原因。

以下為全文:

許多人或許認為,如果我對自己的薪酬發表看法,這將會引火燒身,但我想談一談有關CEO薪酬的話題。

27年前,我們組建了WPP,那時它還叫做Wire?&?Plastic Products。公司成立之初,辦公地只是在倫敦的一所房間里,只有兩名員工,市值僅為100萬英鎊。如今,我們擁有超過16萬名員工,業務遍及108個國家,市值達到約100億英鎊。

1985年,我借來25萬英鎊,買下了WPP近15%的股權。但凡在1985年WPP成立之初投入1000英鎊的人,算上分紅,如今手中的這筆投資已價值超過4.6萬英鎊,若是不算分紅,價值也達到了3.1萬英鎊。若是包括分紅,在富時指數(FTSE)所有總部位於英國的成分股企業的成功榜上,WPP排在第九位,若是不包括分紅,WPP則可以排到第七位。在過去五個日曆年中,WPP的表現遠遠超過了富時100指數。去年,我們的收入達到創紀錄的100億英鎊,盈利也創下10億英鎊的紀錄,在我們這個行業內,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在戛納廣告節上,我們還捧回了第一座頒給最具創意公司的「金獅獎」。

我本人仍在繼續投資WPP,同時也與其他合作夥伴共同對它進行投資(通過WPP的長期共同投資計劃)。我很少出售股份,對WPP的追加投資額已近4000萬英鎊。目前,我持有WPP不到2%的股份,價值約為1.4億英鎊,而幾乎所有人都提醒我,我的凈資產幾乎全都暴露在高風險之中。我沒有和公司簽訂合同,「任由處置」,可以在無補償金、無限制條件的情況下被解僱或立即走人——在代理投票顧問機構ISS看來,這一點也是不對的,叫我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

圍繞我的薪酬進行的爭論令我深感不安。有些人會想像,我每天早晨醒來後,會對著鏡子一邊刮鬍子一邊做決定,包括薪酬決定。WPP擁有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董事會及薪酬委員會,他們會作出他們認為符合公司及股東長期利益的決定,這其中也包括作為公司股東的我。董事會關於薪酬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獎懲分明,並且支持一項基於共同投資和五年績效期的長期激勵計劃,而擯棄了其他選擇。不僅如此,相對於我們在美國和法國的大型競爭對手(我們的表現一貫超過它們),董事會的薪酬決定在做到公平的同時也保持了競爭力。

出於無法言說的原因,ISS和其他股東顧問機構在比較美國市場的競爭者時,會提到時代華納(Time Warner)、維亞康姆(Viacom)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公司,卻不提到WPP。它們只將我們與英國公司做比較,儘管我們只有不到10%的收入和利潤來自英國,同時WPP的大型競爭對手(包括那些有著相對而言非常慷慨的薪酬計劃的公司)都被排除在這些分析之外。順便說一句,過去兩年,在增長和就業低迷的情況下,我們在英國的收入擴大了近15%,為英國增加了1500個就業崗位。

最傷人的言論來自一名匿名者,此人表示,我活該「被打得鼻子淌血」,因為我一直作為一位所有者行事,而不是一位「高薪管理者」。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承認。我本就認為,我應該像一位所有者和企業家那樣行事,而不是像官僚那樣,擺出一副「無論怎樣都是我贏」的樣子。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多年前曾指出,你不會向機構提供免費的10年期股票期權,那麼對管理層為什麼應該這樣呢?

我們最大的挑戰仍然是要確保我們的公司繼續以小公司的心態行事,尤其是在它繼續壯大之際,公司的規模已經較下一個最大競爭對手高出20%,是其他多數競爭對手的兩倍。要繼續保持全球領軍地位,我們必須確保WPP仍是一家具有企業家精神並且以業績為基礎的公司。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激勵計劃將扣除獎金和稅之前的營業利潤的15%至20%分配給業績最佳的員工。去年,這筆支出總計逾5億美元,這是對創紀錄業績的一種公正獎勵。

英國薪酬辯論的焦點現在似乎轉移了,從不配獲得高薪的失敗銀行家,到績效薪資,再到什麼是公平薪酬。WPP並非一家公用事業公司。如果英國希望締造一個私營部門的全球冠軍企業,我們必須支付有競爭力的薪酬,ISS和其他代理服務機構前後不一,它們接受我們的直接競爭對手(尤其是那些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這樣做,但在這裡不允許。如果英國政府或機構認為薪資過高,那就徵稅吧。不要干預市場機制。WPP不是失敗者,是成功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市場營銷智庫 的精彩文章:

美妝博主范冰冰?都是套路!
曾得罪過美國所有女性的詹姆斯?韋伯?揚可不僅是廣告大師!

TAG:市場營銷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