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他們,大概你就看不到明天的「伎樂」演出了

沒有他們,大概你就看不到明天的「伎樂」演出了

國樂觀念劇《伎樂·24》還未首演,就驚艷了成都朋友圈,引發搶票熱潮,人們的眼光再次投向永陵。

由成都永陵博物館出品,天姿國樂攜手四川現代舞團、天籟箏樂團全新演繹的國樂觀念劇《伎樂·24》,以成都永陵音樂舞蹈石刻「二十四伎樂」為藍本,將高度還原的唐代宮廷樂器與當代民族樂器融為一體,同台演奏,交響共鳴,以獨奏、重奏、合奏、舞蹈、演唱等藝術形式錯落交織,古今樂韻完美結合流光溢彩,多種藝術語言交融相得益彰。

《伎樂·24》排練現場

全劇以一位現代人(紅衣女)為了讓遺失千年的前蜀古韻音再次奏響為切入點,在另一個維度的時空與道者、蜀官、禪師、現代白領的擦肩而過為線索,緊密圍繞音樂與宇宙、自然、生活、心靈的內在關係,追尋音樂及人生真諦,以樂載道,以樂化人:音聲之樂稍縱即逝,唯有心靈之樂可以和時間一樣永恆,二十四伎樂留給我們的文化價值即是包容古今,融合中西。該劇呈現一種浪漫華麗的寫意舞台氣質,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跨界舞台作品。

豎箜篌 1964年

琵琶 1964年

拍板 1964年

「永陵伎樂」刻於墓主王建的棺床上,其展現的舞樂場景,是迄今所見唐五代音樂舞蹈資料中、最全面系統和最直觀真實的一種,在音樂史上具有極高歷史地位。這組像交響樂隊般的宮廷樂隊中,舞伎2人,樂伎22人,演奏的樂器有20種23件,既有琵琶、豎箜篌等3種弦樂,也有觱篥、笛、篪等6種管樂,有笙、簫、貝6種;還有毛員鼓、答臘鼓等10種打擊樂,表現了晚唐五代宮廷樂隊的盛大規模及壯闊場景。

歷經這麼長的歲月,精美的石刻仍然栩栩如生,如今又以「觀念劇」的形式煥發出別樣魅力,實屬幸運。而這幸運的背後,從發掘到保護,無數人為「永陵」獻出了心血。

梁思成派去自己最好的助手

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因修建防空洞,永陵得見天日,幾經籌備,1942年,開始了首次發掘。永陵的考古發掘,引起了梁思成極大興趣。但他當時正忙於編寫《中國建築史》,加上林徽因肺結核惡化,更加無法抽身,只能給自己的朋友、考古學家李濟寫信詢問。

1943年1月6日,他寫道:

「濟老:

別來兩旬,老兄一路行程順利,聞至以為慰。永陵發掘進行何如?建築方面何如?內部有無architectural treatments?甚願知其詳。雕塑方面,除已掘出一像外,後來有無新發現?全部工作何時可完?一堆問題,暇時乞示一二。」

雖然梁思成無法親自到場,但他派去自己最好的兩個助手莫宗江、盧繩,自己只能偶爾來成都校驗。可見梁思成對永陵用情之「深」。

盧繩與莫宗江當時都只是二十多歲的青年,雖然年輕,但他們在理論修養與考古實踐方面有著非常深厚的功底,精準地完成了整座墓葬的測繪工作。面對著古人古迹,盧繩還賦詩一首抒發了自己的弔古之情:

四摘黃台帝室微,五都隨駕仰儀威。

亂離燕市人皆去,竊據營叢馬不歸。

紛紛宇內多兵革,草草中原幾將壇。

三百年來王氣盡,可憐直北是長安。

金兔已盡骨為灰,寂寞城西土一杯。

風雨千秋銷霸氣,江山異代出人才。

他鄉客死闌成恨,故國兵降花蕊衰。

後孟前王循漢轍,劍門三見傳車來。

莫宗江還專門研究了24座樂伎石雕。從樂伎的服裝頭飾、演奏的樂器,莫宗江小心求證、追根溯源,將它們與印度、波斯等地區古代樂器進行對比,探討了唐至五代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可惜由於戰亂,文稿遺失,僅有部分插圖保存下來。

洋人蘇立文:被誤會的「盜墓人」

在當時永陵考古發掘團隊,有一位外國學者:蘇立文,是由考古團隊特聘的英籍留學生。參與永陵發掘,奠定了他在西方學術界的成就,現在他被西方學界譽為20世紀美術領域的「馬可·波羅」。但參與發掘期間,他可並不順心。抗戰期間,人們對外來者都很警覺,蘇立文被當成了「盜墓人」。

1942年10月18日,一學生到永陵參觀考古發掘,看到了剛出土的王建石像,石像面部留有貼金痕迹,又見到外國臉的蘇立文,他立刻回校報告說「外國人偷金娃娃」。

蘇立文

蘇立文事件一經傳出,當地袍哥頭子徐子昌為牟取私利,將馮漢驥等人關押起來,但不在現場的蘇立文逃過一劫,後在教育廳廳長郭有守的努力下,馮漢驥等人才被營救出來。

「就因為這事,馮漢驥叫我以後不用來永陵了,所以我只參加了永陵的第一次發掘工作。我參與發掘時,親眼看到了王建石像、哀冊、謚冊等文物出土,但玉大帶是後期發掘過程中出現的,我現在還是第一次見到」。2005年,蘇立文再回永陵,感慨回憶道。

1946年,蘇立文不得已返回英國,在當時暢銷的《紐約圖畫新聞》上,刊登了自己參與王建墓考古發掘的情況,評論說,「王建墓的發掘對於中國考古學意義重大,它是第一座科學考古發掘的帝陵,是唐代皇家裝飾藝術的遺風之作。」

劉復章:為護墓全家住進去

更感人非劉復章莫屬,他既見證了發掘始末,還用自己的身軀保衛了這座陵墓。

1942年,劉復章是川大的一名普通校工,在馮漢驥手下做些雜務,負責編號、記錄、清理等等。慢慢地,耳濡目染,他對文物也產生了興趣,掌握了不少考古知識。

事實上,在蘇立文事件中,劉復章功不可沒。劉復章當時和馮漢驥等人關押在一起,幸虧他機警逃出,向郭有守報了信,一行人才得以救出。

劉復章為了守護陵墓,更是功不可沒。

劉復章

當時,永陵有不少墳堆,但這並不讓劉復章懼怕,全家人包攬墓地所有大小事。後來,古迹破壞嚴重,劉復章為護永陵,帶領一家五口一起住進墓中。

墓中不僅陰森駭人,更是潮濕不堪,怎能生活?據他的後人回憶,他們在地宮中打地鋪,因為地面非常潮濕,所有人的衣服、被子都是濕的,一年四季沒幹過。而為了做飯,他們在陵園裡開了口井,但下雨時渾濁不堪,他們曾不得不用三洞橋的水煮飯……真是難以想像,他們是居然度過了整整兩年,換做其他人,在那樣的情況下,呆上1分鐘估計都難以忍受!

但是當時相比陵墓的價值而言,任何困難,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畢竟,永陵一毀,世界上不會再有另一座了!大概,這就是劉復章心裡唯一的念頭。

劉復章用自己的身軀捍衛了永陵的完整,真是墓在人在,人在墓存,在歷史上,恐怕數不出幾個他這樣以身護墓的倔強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府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天府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