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梁漱溟晚年口述:這個世界會好嗎?》

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梁漱溟晚年口述:這個世界會好嗎?》

做見過世面的讀書人

知行書話第65本書

書名:《這個世界會好嗎?》

作者:梁漱溟 艾愷

知行書話:

關於中國近代史「如何評價......」知乎體式的乾貨合集。

1

1921年協和醫學院建成,

遍請中外文化名人參加委員會,

在會上某文化名人偶遇某哲學家。

文化名人一向以思想者自居,

對哲學家頗有惺惺之感,

遂攀談道:「我寫過一篇文章,你看過沒有?」

哲學家答:「看過,很好很好。」

名人很高興,因為哲學泰斗甚少稱讚他人。

遂追問:「你覺得怎麼樣?你說很好很好?」

哲學家答:「文章很好,可惜你少說一句話。」

名人忙問:「一句什麼話?」

哲學家笑道:「你少說一句『我是哲學的外行』。」

這位哲學家便是金岳霖,

而被笑懟的文化名人便是胡適。

胡適在文章中說「哲學是什麼?

哲學在我看來,就是壞的科學,或者說不好的科學。」

2

民國初年,

西安城南卧龍寺古版本佛經藏書頗豐,

某名人看著眼熱,便想佔為己有。

趁某月黑風高之夜,著人雇一騾車,

將寺中藏經洗劫一空。

無奈數量太多,書牘累重,走的很慢,

報曉時分才至西安東門。

西安本地人發覺,追上去,奪回經書,

名人倉皇逃走。

可名人的辨識度實在太高,終被認出,

遂說起其另一齷齪事。

某銀行家收到名畫做抵押物,

該名人獲悉消息前往。

銀行家當場拿出與之鑒賞,末了,

該名人請求「可否借我拿回家去,

慢慢再多看看?」

銀行家敬他是為國為民的革命家,

忍痛借了,三五日後催還,

未成想革命家竟扣住不給,

又過三五日,依然不給。

反覆催要幾個月後,銀行家無奈,

只得帶著一票人馬,至名人家中,

終於索要回來。

這個名人,

便是近代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康有為。

3

1972年,一美國女記者來華訪問,

並對某女「領導人」採訪。

該「領導人」對美國記者科普中國歷史,

從漢高祖的呂后,談到唐朝的武則天……

又將自己苦難的童年,演藝事業,

戀愛養成等人生大戲娓娓道來,

美國記者欽佩嘆服,

女「領導」如遇知己。

聊到開懷處,

女「領導」將當時軍事方面的測量局長,

海南到廣州的布防,

以及軍事機密如數告訴這位金蘭,

並承諾錄音整理好後會郵寄到美國。

女「領導」言出必行,

第一天採訪記錄,

被貼心的翻譯成英文郵寄過去。

翻譯第二天記錄時,

終於有人察覺這事不對勁,這事方作罷。

這位女「領導」,便是江青。

4

北大校長不懂裝懂,

革命黨人貪財愛小,

特殊時期的荒誕可笑,

這些反轉的故事,

來自梁漱溟的晚年自述《這個世界會好嗎?》。

在這本書中,

通過美國學者艾愷與梁漱溟問答的形式,

由各種「如何評價……」的知乎體式組成,

雲淡風輕的乾貨合集。

梁漱溟,生於光緒19年,逝於1988年,

他的一生,充滿出人意料的反轉傳奇:

六歲就開始讀書,卻還不會穿褲子;

中學時參加過革命團體,

後來卻最反對暴力革命;

報考北大落榜,卻當上了北大教授;

自己最討厭哲學,

結果在北大偏偏講起了哲學;

以研究佛學起家,

卻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

從小在城市長大,

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卻是鄉村建設……

他超長待機95歲,

歷經晚晴、軍閥、民國、內戰、建國

各歷史階段並深度參與其中,

被譽為「中國近代史100年的見證者」。

5

見證文化:

梁漱溟少時喜佛,16歲便有了出家的念頭,

24歲在衡山寺院門口被蔡元培拉進北大做教授,一生致力儒釋研究,

與民國大家共事交流,

集中國文化之大成,通達徹透。

見證革命:

他18歲參加同盟會,籌備辛亥革命,

後主辦「鄉村建設」,助民生,

興教育,很多農村小學留存至今。

見證內戰:

他是「民盟」發起人,任秘書長,

在國共兩黨之間奔走和平。

蔣介石對他三下邀請函,

毛澤東派專車邀他至中南海暢談,

馬歇爾視他為救星。

見證名人:

他與陳獨秀、李大釗相交莫逆,

他是熊十力的引路人,

他一生經歷了梁啟超、康有為、胡適、馮友蘭、韓復榘、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

這些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名字,

「壞人」也有可愛, 「好人」也有可憎。

他見證了中國近代史,

而我們也通過他,見證了「後民國」人物風骨。

6

「後民國」的家國憂患

1953年政協會議上,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報告的小組討論時,

梁漱溟基於早年「農村建設」工作的經驗,

對「城市化」提出反對意見,引起軒然大波。

梁漱溟認為,

農村是國民之本,

如將所有資源都調配給城市,

城市生活水平將發展很快,

但農村將依然落後,農民都往城裡跑,

城裡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

長此以往將形成很大的矛盾

(50年後的今天,這段話果然應驗)。

對於梁漱溟的發言,

毛澤東很不以為然,

此後幾天,

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梁漱溟震驚不已,反覆要求發言,

並與毛澤東激烈爭吵,針鋒相對,絲毫不讓。

爭吵之後,梁溯溟安之若素,

認為治國意見必須腳踏實地且據理力爭。

由此,

梁漱溟成了唯一敢和毛澤東吵架且不道歉的人。

7

「後民國」的修為傲骨

1966年,「文革」席捲全國,

紅衛兵衝進梁漱溟家安營紮寨,

「因為我家有電話,可以逗樂。」

紅衛兵盡毀其家珍、藏書、收藏,

「燒的灰都成堆,要用外面來車撮走,

撮了兩三天才撮完。」

當時他已74歲,他的夫人71,

紅衛兵對其妻子毆打,

「當時是夏天,穿的單薄,

他們打的結果呢,血透在衣服外邊。」

即使這樣,

梁漱溟也僅僅是開頭幾天「心裡有點不愉快」,

接下來就「夷然不介意」。

轉身投入到《儒佛異同論》的編寫中,

自得其樂。

1973年,全國掀起「批林批孔運動」,

梁漱溟花了兩個半天時間,

講自己對「批林批孔」的意見:

我只批林,不批孔,

我看不出林彪與孔子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不批孔,

至於批林,我認為林彪談不上什麼政治路線,

不過一心要搞政變奪權而已。

梁漱溟這番話一出口,

政協學習組立即開始對梁漱溟長達一年批判。

然而,當組織者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時,

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

「後民國」的治學通徹

一門學問透徹的是專家,

兩門學問貫通的是大師,

能融合多門學問與文化的,

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

能融合多種文化,

並研究透徹的,

是梁漱溟。

他融匯了古今各種知識,

同時既是佛家又是儒家,

而且還欣賞信仰基督的人,

並且覺得馬列主義也不錯。

特別是對博大精深的儒釋兩家,

他的解釋言簡意賅。

他說佛家講究破「兩執」,

我執和法執,

將生命與精神完全清空,

達到涅槃的最高境界;

而儒家則講究生命生活,

就是在生活中讓自己達到一個完人的地步,

而所謂完人應該就是

「廓然大公,物來應順」八個字。

也就是說,一舉一動都合乎人類本性,

當哭則哭,當痛則喊,

但是生命還是以我做主,能夠自主自如,

精神與生命統一,這便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將最終極的道理,

作最簡單的解釋,啟發最深刻的思考。

所謂大家,便是如此。

9

《這個世界會好嗎?》32萬字,全部口語。

這本1980年的採訪實錄,

橫跨了之前的80年,與之後的30年。

以 「如何評價……」的知乎體式,

解答了民國舊事、文化、政治等敏感問題,

也預見並解答了當今的林總現狀。

這位已經活明白了的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

將或驚心動魄,或永久埋沒的舊人舊事,

對30年後的翻天覆地,

化作雲淡風輕的字裡行間。

「這個世界會好嗎?」

1918年的某天父親梁濟問梁漱溟。

「會越來越好的。」年輕的梁漱溟回答。

三天後,父親梁濟投湖捐生以警國人。

90年後,這句話依舊發人深省。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服裝搭配:裙子那麼多!最愛的還是這一條半身裙搭配!
「取消三本」志願咋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