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文 │ 南風

《奔跑吧》最新一季開播了,還是熟悉的常駐嘉賓、熟悉的遊戲和熟悉的套路。

彷彿一切都沒有變,但味道的確也是不太對勁。節目本身的嘉賓、遊戲和專屬於戶外真人秀的套路這六季以來都變化不大,但外面的世界早已滄海桑田。

經歷了諸多花式類型的節目觀眾,再也不是當初的此間少年。在「原地踏步就是後退」的競爭環境下,《奔跑吧》像所有綜N代一樣,步入了審美疲勞的魔咒,並且直到第六季都無法自拔。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這幾年,「跑男」系列節目的收視率和口碑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第一季豆瓣評分7.5,第五季只有5.5,收視率雖然仍是同時段第一,但改名後的《奔跑吧》CSM52城平均收視只有2.839,遠低於《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的3.585,遑論收視幾乎期期破4的第二、三季。而且無論是換嘉賓、換導演、換名字、換遊戲都沒能為其挽尊半分。

放在大環境中,其實這並不意味著跑男系列越做越差,只是時代變了,屬於它的那個戶外真人秀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不止是跑男,其他同類型的真人秀面對這樣的窘境同樣無能為力。

無人設,不兄弟

眾所周知,《奔跑吧兄弟》是韓國節目《running man》的中國版,裡面的幾位嘉賓人設都是參照韓版設定的。但問題是,韓版節目的人設是根據嘉賓自己的表現自然形成的,而中國版則是在一開始就「套」上去的。

這是真人秀節目的大忌,也是觀眾吐槽最高的「尷尬」的原因所在,因為那些人設根本不是他們自己,只能靠後期花字引導、剪輯去完成。也正如此,這個節目還開啟了觀眾對於真人秀「劇本」的討論。

觀眾討論的「劇本」是類似影視劇中的劇本,編劇會設定好規則、上場的先後順序,甚至結果,然後讓嘉賓按照流程「演」一遍。但據骨朵了解,綜藝節目里的「編劇」和影視劇編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

一般真人秀的編劇只負責設定節目的大體框架,然後放手讓嘉賓去玩,他們會在現場隨時觀察並記錄,同時做好後期備采,以自己對人物的觀察指導剪輯把這個人物的故事線和突出看點剪輯出來。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然而,《奔跑吧兄弟》的編劇似乎是反其道而行的,先給嘉賓安排人設,然後讓嘉賓按照這個人設去表現,同時讓其他嘉賓配合,以讓該人設的塑造更加完美。李晨的「大黑牛」,Angelababy的「ACE」和鄧超的「控場」無一不是如此。

真人秀當然多多少少都有「人設」需要,但正常的人設塑造過程應該是《極限挑戰》這樣的。先讓幾位嘉賓在大的節目框架下玩,然後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特質並通過後期剪輯放大,進而逐漸形成這個人的「人設」。所以我們看到《極限挑戰》第一季中,三精和三傻的分類是到中程才有的,「顏王」「小綿羊」「神運算元」等等稱號是在這些嘉賓做了符合這個外號的一些事情以後自然形成的。

真人秀如果不按MC本身特點就硬套人設,這或許不能叫真人秀,只能算是演出來的一個角色罷了。

無套路,不奔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麼《奔跑吧》被認為是照著劇本演的,而《極限挑戰》男人幫卻被認為真的有兄弟情?獲贊最高的回答說:「你見過一年換一次家庭成員的family嗎?」

《奔跑吧兄弟》的口號是「we are family」,但這個家庭的確幾乎每季都會換一次成員,好像這幾位固定MC只是因為節目需要而走在一起的。而且他們在節目中所有的或慌亂、或驚訝、或喜悅的表現都十分「正確」,有什麼樣的場景就有什麼樣的表情。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如果說他們真的沒有「故作效果」,當時就是那麼想的,但既然觀眾感覺到了「尷尬」和「虛偽」,那應該是節目本身的設定就出了問題。因為同樣是綜藝效果,《極限挑戰》就順其自然多了,能讓眼睛雪亮的觀眾認為節目沒有「劇本」,也是一種不小的本事。

在那條問題下有人一語道破玄機:最簡單的一點,奔兄的結果你在看的過程中難道不能大致猜到?雞條的結果你不看到最後你能猜到?

《奔跑吧兄弟》看多了,觀眾也漸漸摸出了其中的「套路」:小咖禮讓大咖,男人禮讓女人,大咖不允許被過早淘汰。

而當套路被觀眾看穿,內容則索然無味。這是一個反套路的時代,人們非常期待驚喜和反轉,但《奔跑吧》做了五季都沒能走出泥淖,反而越陷越深,讓觀眾能一眼識破。

在跑步機上奔跑

鄧超在《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的宣傳片里說:「無兄弟,不奔跑」。結果沒兩年,節目就改名成了《奔跑吧》。

「兄弟」二字的消失帶給《奔跑吧》的是降維打擊,不亞於《中國好聲音》改名為《中國新歌聲》。它在收視率上迎來了斷崖式下跌,最高收視幾乎與《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的最低收視趨同。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而究其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人設、劇本、套路等問題,它的收視下滑在外部環境上也有和《中國新歌聲》類似的遭遇。

首先是傳統真人秀的式微。自《奔跑吧兄弟》掀起戶外競技真人秀的狂潮之後,這股大浪就越來越高,大牌明星+戶外遊戲成為他們的標配,而且不管是什麼節目幾乎都是換了人把差不多的遊戲重玩一遍,關於這一點,想必大家深有感觸。

在真人秀最輝煌的2015年,哪個電視台如果沒有幾檔這樣的節目撐腰,一定被視為「貧困戶」。但大牌明星就那麼幾個,遊戲也就那麼多種,受困於遊戲類真人秀的天然局限,節目再怎麼變著花樣也不可能有天翻地覆的改變。所以即使《奔跑吧兄弟》出了國,玩的也還是撕名牌、拔河這一套,拍攝場景對於節目效果的加持幾乎為零。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事實上,這在最新一季的《奔跑吧》中也能窺得一二。

跑男團來到奧地利玩了一個「打小腿」的遊戲,室內錄製,三人一組,兩人坐好準備挨打和反擊,一人擊打。觀眾不免覺得這些遊戲在任何一個地方的室內也能玩,不管是奧地利還是澳大利亞,或許都沒有什麼區別。

跑男的「六季之癢」和一個真人秀時代的落幕

其次是互聯網的發展。在視頻平台的燒錢大戰中,網路綜藝被視為重要一子,因其天然的年輕基因,網路綜藝在「玩法」上都很創新。不管是《約吧大明星》《看你往哪跑》還是《王者出擊》,它們要麼不做單純的「明星做任務」模式,要麼按照手游改編,對原有的遊戲類綜藝的遊戲模式做顛覆式創新。

再加上嘻哈和街舞在內的幾檔超級網綜對「劇情式真人秀」的發展,現在的真人秀已經完全擺脫傳統意義上藉助大咖明星做任務的娛樂模式,而變得更有故事性和劇情感,甚至是「電影感」。

在新型真人秀的新鮮刺激和傳統真人秀扎堆的審美疲勞中,「打怪升級」的傳統真人秀模式在近兩年逐漸被觀眾拋棄。《奔跑吧》《二十四小時》《挑戰者聯盟》等節目的收視和口碑幾乎都是一季不如一季。

一直以來,他們都像在跑步機上跑步的人,跑的很努力,甚至出了一身汗,但實際上則是原地踏步。

很多時候,巔峰也意味著結束。或許,在《奔跑吧兄弟》因不可控因素改名為《奔跑吧》的時候,它的命運就已經身不由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