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心性 誠敬存之
道學
04-16
道家的涵養心性,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態度,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因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樸和純真的,是近於「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欲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
儒家在涵養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誠用敬,宋代大儒程頤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己。」
「體仁」就不是一個純思辨的問題了,需要「踐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實踐,途徑就是「存誠」和「居敬」。
存誠,就是對事物長期永恆的激情,居敬則是對事物要有發自內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結合,才能有學習鑽研的動力,以這樣的精神,才能格萬物而知天理。
對待事情淺嘗輒止,敷衍了事,是一生碌碌無為的行為表現,瞄準應該達到的目標,然後藉助實實在在的路徑,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並且對過程存誠存敬,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不冒進,不退縮,並且又不失激情。
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後事天,先渡己而後渡人,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
(編輯/丁宏亮校對/蕭岳鋒)


※何為「三魂永久,破無喪傾」
※無為就是啥都不幹嗎?年輕人醒醒吧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