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發生的這件大事,讓中國留學生倒了大霉

英國發生的這件大事,讓中國留學生倒了大霉

「專欄/作者簡介」

「留英分享」英國留學分享

「作者」劉晉陵/瞭望智庫(zhczyj)特約國際觀察員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

這是腐島營陪你們

留學之路上的

第545篇文章

關於英國大學罷工,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這是島主目前看到分析的最為透徹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要舉行罷工?

誰是這場罷工的罪魁禍首?

為什麼罷工會影響到中國留學生的學費、課程?

對中國留學生的畢業有沒有影響?

對中國留學生的入學有沒有影響?

……

推薦給不明真相的大家。

略有刪減,可移步原出處閱讀全文。

在這場以養老金為導火索引發的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背後,隱藏著英國高等教育中難以革除的痼疾。

「特權收入」引發的怒火越燒越烈,高校一線教師終於不堪壓榨……

在這場仍在持續的一線教師與學校高層的鬥爭中,學費不斷上漲,教育品質不斷下降,中國留學生損失慘重。

文 | 劉晉陵 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

2018年2月至今,一場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高校罷工運動席捲不列顛。

為了奪回即將被剋扣的養老金,一線教職人員不惜以「零薪酬」為代價,與大學僱主們拉開了「持久戰」。

UCU統一罷工海報:我們的退休金被削減!

請支持保衛USS的罷工

1

「史上最大」到底有多大?

牛津大學罷工現場

第一輪罷工潮從2月22日至3月16日,涉及到61所大學,英國本島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均有學校參與其中。

牛津、劍橋、愛丁堡、聖安德魯斯等大批知名學府的教職人員紛紛站了出來,3月5日至8日以及3月12日至16日這兩周,學校幾乎連日「歇業」。

隨著事態的深入發展,將有越來越多學校加入,這次罷工可能會「曠日持久」。

3月13日,在第一輪罷工將近尾聲時,工會最終否決了由僱主聯盟提出的解決方案。

談判破裂後,罷工持續到3月20號。

3月23日,雙方達成階段性協議。

但是教師們所要求的退休金不被「砍」還是沒有得到任何承諾。

曼徹斯特大學罷工現場

於是,工會轉而採取「非罷工抵抗運動」(action short of a strike,簡稱ASOS)。

3月21日,教師們開始上班。

然而,除按勞工合同一天在辦公室呆滿8小時外,教師們並不會做「基本工作」以外的其它事情——包括給學生補課。

根據英國工會3月28日披露的消息,目前,各分支機構正在商討大學聯盟提出的方案, 4月16日至20日,包括牛津、聖安德魯斯、曼徹斯特、南安普頓在內的十餘所學校將再次舉行罷工,而且,「非罷工抵抗運動」也會在其它學校配合上演。


2

英國教師罷工,苦了中國學生

在罷工最集中的3月份,「大學之城」愛丁堡的「失學青年」隨處可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愛丁堡大學

近年來,中國一直是英國留學生的最大生源國,中國留學生佔英國留學生總人數約19%-20%。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統計, 2016至2017學年,中國大陸赴英留學生總計達95090人,其中授課型碩士項目人數為46515人,本科生為38640人,博士和研究型碩士為5855人,其他非研究型項目4080人。

這場罷工不可避免地殃及學生,而中國留學生受到的影響尤甚。

首先,學業和就業必然受阻

如前文所述,中國學生大多是參加為期僅一年的授課型碩士項目。

英國實行三學期制,在這一年中,真正有老師講課的時間總計不過20周左右,課程往往安排在第一學期的9-11月和第二學期的1-3月,論文評定時間為8月,結業時間是11月左右。

本次罷工時間恰好是學生集中上課的2月和3月,學生幾乎無課可上

而按照英國學校傳統,4-6月為期末考試或課程論文提交期。

學生缺了近兩個月的課,老師又拒絕補課,在此情況下參加考試和提交論文無疑是「趕鴨子上架」。

如果幸運,能在8月順利完成論文,學生尚可趕上國內秋季招聘。

如果學校決定補課,這屆學生的畢業論文提交期和拿到學位證明的時間至少推後兩個月,學生將「完美」錯過秋招,在一個十分尷尬的時間點畢業。

失去了一次機會,若未能在第二年的春季招聘中覓得理想職位,相當於失去了「應屆生」身份,對落戶和就業造成影響。

其次,學費損失不小。

眾所周知,英國高校的學費是出了名的貴,非歐盟學生尤其貴,大概是英國和歐盟學生費用的3倍左右。

在中國留學生中,授課型碩士平均一年的學費摺合成人民幣將近20萬,博士生的學費(全額)也要十幾萬。

在英國,「罷工」屬於「不可抗拒」因素,按照法律,因「不可抗」因素導致的課程損失幾乎沒有可能得到賠償。

許多學校的學生髮起了請願活動,要求學校把從教師處扣除的工資返還給學生,作為學費補償。

然而,這樣的訴求幾乎「石沉大海」——教師罷工尚且要不回養老金,學生集會能有什麼效果?

因此,2017至2018學年入學的中國學生將不可避免地蒙受經濟損失。

並且,罷工並沒有結束,非罷工抵抗運動也將長期存在,學校的「不正常」運營勢必影響到新一批學生。已經簽署協議、即將來英國讀書的中國學生仍然面臨著隨時成為「失學青年」的危險。

第三,學費不斷上漲,教育品質不斷下降

現在的情況是:

英國高校高層不願降工資、基層要求漲工資和養老金;

脫歐風波導致歐盟學生大量減少、英國所獲歐盟教育資源即將縮減,高校正面臨著財政緊縮的危險。

為了擺脫困境,「漲價」即將成為一種趨勢,有的高校已經從2018年開始大幅上漲學費。這就意味著,未來想來英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可能要承擔更高的財務壓力。

如果大學聯盟最終向工會作出一定讓步,那麼,各大學勢必採取各種措施「開源節流」,以保障兩方面的利益。

「開源」的主要方式就是漲價,「節流」的直接辦法就是裁員

今年1月,南安普頓大學在給副校長克里斯多夫·斯諾登年薪加到43.3萬英鎊的同時,宣布裁去海菲爾德校區(Highfield campus)75個教職崗位;3月底,利物浦大學又決定裁員220人。

這實際上是在變相剝奪學生可享受的教育資源和學術支持,這將給學生的求學之路帶來負面影響。


3

高校教師決定不再忍受壓榨

「教師們其實不想離開崗位,罷工只是弱者最後的武器——因為別無選擇」。

他們只能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改變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首先,英國大學通過「臨時工化」,壓榨年輕教師

今年1月,大約1000名教授向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HE)寫了一封聯名信:那些拚命工作的年輕教師和一線員工們,薪資待遇常年遭到壓榨。

確實,長期以來,英國大學一線教師的薪資漲幅被牢牢限制,有些甚至還在縮減,而且,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臨時工」。

他們只能領「小時工資」,收入微薄,幾乎沒有任何福利,隨時可能被「炒魷魚」。

被迫簽署這種「危險合同」、成為高校「臨時工」的,大多是剛剛入職的年輕教師、研究員、博士後以及給本科生和碩士生當課程「輔導老師」的博士生。

許多博士在已經畢業留校的情況下,仍然維持「臨時工」身份,遲遲不能轉正。

按小時領工資的臨時工待遇,是對年輕教師的赤裸裸的剝削和壓榨。

現在,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養老金都要被斬斷了,一線教師陷入朝不保夕的窘境。

斯特林大學罷工現場

其次,搞「一刀切」,同級不同酬

英國的學校以1992年為分界線,之前獲得高等教育機構身份的為「老牌大學」,其麾下教師參加的是 「英國大學養老金計劃」,即前述的USS;

1992年及之後獲得認證的學校為「新大學」,其教師參加的是「教師退休金計劃」(Teachers』 Pension Scheme),簡稱TPS。

根據「第一精算師」估計,新的USS推行後,一名參加該計劃的講師所得退休金將比TPS成員少4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54萬元)!

這一差距也讓一流大學的教職員工感到無比委屈。


4

「特權收入」引燃的怒火越燒越烈

本次罷工,表面上是越燒越烈高校教師抗議養老金改革,更深層次上,這是對學校高層的「特權收入」(fat-cat pay)的指責

根據PayScale網站最新統計,截止至2018年3月27日,英國收入最高的領域是金融和IT,這兩個行業人均年薪均約為3.5萬磅(約合人民幣31萬元),教育業人均年薪約2.5萬鎊(約合人民幣22萬元)。

根據THE年度薪資調查,2016至2017年度,英國大學副校長平均年薪(基本工資、獎金、利潤、「養老金貢獻」收入總計)約為 29萬英磅(約合人民幣257萬元),較上一年度上漲3.2%。

同年,英國有64所高校給校長等高層領導開出的薪酬超過3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66萬元)、13所大學超過4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54萬元)。

換言之,大學管理層拿著超過一線教師10倍的報酬

並且,這個差距一直在拉大。

2017年11月,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副校長格麗妮斯·布雷克威爾(Glynis Breakwell)被曝出2016至2017年度薪酬高達高達47.1萬英磅(約合人民幣417萬元),比上一年度多出2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萬元),蟬聯英國大學副校長收入榜首。

巴斯大學副校長格麗妮斯·布雷克威爾

布雷克威爾的巨額收入被應該媒體形容為「對失敗的巨額獎勵」,老百姓開始對飛速上漲的大學副校長薪酬以及高等教育機構的運行邏輯表示質疑。

今年1月,愛大新到任校長彼得·馬斐森(Peter Mathieson)被指拿了4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63萬元)的「歡迎費」,包括34.2萬基本工資,4.2萬養老補償金,以及2.6萬安置費。

註:THE披露,2016-17年度英國離職的四位大學副校長,其「離職費」總計近100萬英鎊,其中三位所得金額達到六位數;

赫爾大學前副校長卡利亞?皮斯托留斯(Calie Pistorius)拿到了一筆7.4萬英鎊的「退休補償金」;

伯明翰城市大學前副校長克里夫?艾倫(Cliff Allan),2016年10月因為「個人原因」突然離職,卻得到約18.7萬英磅「離職補償金」;

蘇塞克斯大學前副校長邁克爾?法斯林(Michael Farthing),最後一個月拿到23萬補償金作為「代替事先通知」(「in lieu of notice」)的費用,當年全部所得為54.5萬英磅;

拿錢最多的是巴斯斯巴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前副校長克里斯蒂娜?斯萊德(Christina Slade),其走時拿到42.9萬「離職補償金」,當年全部收入為80.8萬英磅。

工會將這種「貧富差距」歸因為大學在制定薪酬時採取「雙重標準」——一套用以滿足少數高層的奢侈需求,一套用來限制大部分基層員工的微薄收入。

這叫人如何不憤怒?


5

既得利益者:你奈我何!

這件事情的悲劇性在於,無論校長們受到來自各界如何猛烈的指責,都無法從根本上撼動他們的利益,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一線教師的處境。

這個原因在於,英國實行「大學自治」,政府對高校沒有發言權

教職員工的薪酬制度由每所學校自己說的算,政府無權主導。

通常,學校都會有專門機構負責決定教師薪資、起草勞工合同。

例如,前文被詬病的巴斯大學副校長布雷克威爾,她的工資就是由該校「薪酬委員會」(remuneration committee)討論決定。

在該委員會的影響下,布雷克威爾的收入在5年內漲了20萬英鎊。

實際上,所謂「大學聯盟」實際上是校長「俱樂部」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走到哪裡,薪資標準都一樣的低,資深教授還好,新人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為了生活,要麼轉行、要麼只能「賤賣」。

其實,對於大學裡的這些不公平現象,從議會到政府到社會各界,英國人也努力過。

然而,政府能做的只是呼籲,其他各方更是力所不能及。

在這種「自治」機制下,坐擁巨額俸祿的校長們完全可以不理會外界「呼籲」甚至「威脅」。

從長期來看,若不徹底革除體制上的痼疾,英國高校的類似事件仍將不斷上演。

文 | 劉晉陵/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

瞭望智庫(ID:zhczyj)

—END—

英國留學之路諸多坎坷,相逢不易

努力再努力 陪你走完這一場

島主躺等來撩

廣告

這社群廣告,我放在末尾你們說島主太長了

我不放吧,你們又問我怎麼加腐島營社群啊

我,我,我也很絕望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腐島營 的精彩文章:

考雅思前去寺廟拜一下,據說很靈驗!
詳細梳理中國女留學生在倫敦失聯事件

TAG:英國腐島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