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鮮為人知的歷史:清朝曾擊敗美英法三國聯軍

鮮為人知的歷史:清朝曾擊敗美英法三國聯軍

1858年10月,天氣已漸冷,而咸豐皇帝這幾天的心情,也與天氣一樣,並不算好: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竟然把三個多月前與英法美俄簽訂的《天津條約》,又拿出來研究一番,也就突然發現了很多問題。其實,這個條約他早就看過,1858年6月,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兵臨天津城下,被嚇破膽的咸豐派人向英法求和,並最終與英法簽訂了這城下之盟。而美俄兩國因調停「有功」,也獲得了簽約資格。

當初為了跪求英法撤兵,咸豐也顧不上討價還價,對英法的要求照單全收。如今,英法早已撤兵,咸豐這才有心情,仔細研究一下《天津條約》,也就越來越覺得這個條約無法接受。匪夷所思的是,咸豐對出賣主權、賠償巨款倒沒什麼太大異議,他反而對條約中看似最不起眼的兩條充滿了意見:一是允許外國公使駐京,二是雙方要在北京換約。

需要說明的是咸豐沒有近代外交意識,他只能以天朝上國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條約,所以,他得出的答案就與現代人格格不入。比如,他認為如果允許外國公使駐京,會讓人恥笑大皇帝被夷人監守,皇帝的面子何存?至於前面所說的換約,是因為條約系兩國代表簽訂,還需要兩國政府或議會追認有效,因此,需要交換經追認的文本。《天津條約》規定的換約地是北京,這又讓咸豐忍無可忍:在天子腳下換約,這是打朕的臉嗎?

所以,為了自己的顏面,咸豐就派人與英法公使協商,要求修改上述兩條。而英法兩國公使很不理解咸豐為何糾纏於這最可無可有的兩條,他們也就把這看成是清廷不準備履行《天津條約》的信號,因此,斷然拒絕了改約的要求。這就為戰火重燃,埋下了伏筆。

1859年6月,雙方約定的換約日子已近,因為咸豐此前釋放的改約信號,英法美三國對換約異常重視,為了防止清廷變卦,也為了恫嚇清廷,三國公使都帶了軍艦前來助威。其中英國出動了11艘軍艦,美國出動了3艘軍艦,由於法軍正在安南用兵,只派了兩艘軍艦,但這16艘軍艦,已經是一支非常可觀的軍事力量了。

6月17日,聯合艦隊來到大沽口外,要求清廷開放白河,以便公使們乘軍艦沿白河前往天津。而清廷拒絕了這個無理要求,同時,清廷要求美英法三國公使不準帶兵,在大沽口以北的北塘登陸,由清廷護送他們到北京換約。

其實,公使乘軍艦進入中國內河,完全違反國際法,是在踐踏中國主權,清廷不允是合理合法的。前文也已說過,英法認為清廷可能毀約,便派軍艦前來助陣,因此,他們的軍艦必須開進白河,才能達到恫嚇的效果。當然,美英法三國不知道的是,咸豐為這次換約也是做足了準備:安排僧格林沁將大沽炮台修復一新,又在白河口安裝了大量的障礙物,封鎖了河道,準備伺機與英法決戰。而且僧王的軍隊全部喬裝成百姓,這使得聯合艦隊誤以為大沽炮台沒有設防。

6月25日,美英法三國聯軍決定硬闖白河,因為美國表面是中立國,因此由英法艦隊在前面開道,美國軍艦在後面尾隨。三國的聯合行動是從10點開始的,直到下午3點,他們才基本完成清障任務。只是,此時開始退潮,英法的軍艦一時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也就在這個時候,大沽炮台開炮了。清軍大炮的劣勢是射程太短,但英法誤以為大沽炮台不設防,便輕易鑽進了炮台射程範圍之內,而且英法又受阻於退潮,所以,戰鬥打響後,英法完全處於劣勢,被清軍的炮火壓制住,共有四艘軍艦被擊沉,總司令何伯上將也身負重傷,聯軍已處於全軍覆沒的危險,不得不升起白起,向清軍投降。

關鍵時刻,尾隨在後面的美國,撕下了中立國的面具,對英法聯軍實施援助。而美軍的參戰,也讓英法聯軍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們又降下白旗,派陸戰隊登陸,妄想扭轉戰局。結果,陸戰隊員深陷泥濘的海灘,反而成了活靶子,最終英法美三國聯軍狼狽地逃出大沽口。此役,清軍共有32人傷亡,而聯軍則有四艘軍艦被擊沉、六艘軍艦喪失戰鬥能力,死傷多達四百多人。所以,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看,這都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取得第一次像樣勝利。

只是,這個結果徹底激怒了英法,為了復仇,在一年後,即1860年,兩國集結了龐大兵力,再次入侵中國。此次英法聯軍接受教訓,認真備戰、不敢輕敵,清軍也就不堪一擊了:英法很輕易地就奪取了大沽炮台和天津城,又在八里橋輕易地擊潰了僧格林沁的騎兵。此後,咸豐出逃承德,英法則趁勢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原本只是想保住面子,卻沒想到因此遭受了更大的恥辱。而顏面盡失的咸豐,最終客死在承德,再也沒有回到北京。(文/澹臺卓爾,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澹臺卓爾 的精彩文章:

此國打著反日的旗號,主動與中國結盟,卻趁機險些吞併東北

TAG:澹臺卓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