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剩女」現象的心理學解析

「剩女」現象的心理學解析

「剩女」現象的出現有其深層的社會原因,也有「剩女」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

從「剩女」自身心理方面對「剩女」現象出現的原因加以研究,也許更能對「剩女」婚姻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一 「剩女」的涵義

許多大中城市裡,有這麼一群人,她們擁有令人羨慕的職業、穩定的收入、較高的學識,但是她們卻在談婚論嫁時成為「孤單一族」,她們被社會稱之為「剩女」。

何謂「剩女」? 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

有據可查的是2007年8月16日在教育部和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06 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將「剩女」一詞收錄其中,並對其詞義作了相應界定:

「剩女」一般指現代都市女性,她們絕大部分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長相也無可挑剔,因她們擇偶要求比較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大齡未婚女青年。

媒體和公眾一般喜歡把「白骨精」作為這一群體的代名詞。 「白骨精」: 白領、骨幹、精英的簡稱,甚至有些人還把她們中的某一些人稱為「聖女」。

「聖女」自古就被認為是那些道德修養較高的女子,而如今的「剩女」恰恰是那群受過高等教育,出類拔萃的「才女」們。

「剩」與「聖」的同音暗合,不經意間給「剩女」加註了一層更加豐富的內涵。正如鄭必俊教授所言: 「對於中國女性的研究,它的對象就不僅是一般的女性,而是女性中的特殊群體。」

從以上可以看出「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徵:

自身條件優越,擇偶標準高、要求多,大齡未婚,具有婚嫁意願,對婚姻的期望值較高。

因此,我們可以將「剩女」定義為: 城市中學歷在本科以上的從事白領類職業的具有結婚意願的大齡( 30 ~ 44 歲) 未婚女性。對「剩女」的職業分布,有調查者發現: 「剩女」主要分布在設計師、財會類、媒體、自由職業類、醫療類、營銷類、公務員和教師等 9 種職業。

二 「剩女」產生的心理學原因

( 一) 女性自身的原因

1.過度追求完美的超價觀念

由於「剩女」們擁有不菲的收入和相應的社會地位以及較高的文化素養,成為她們追求愛情的強大物質和精神保障。

在擇偶時不僅要求雙方誌向上的統一、精神上的默契、價值觀念的一致,還要有高品位、有內涵、有情調。

這種對感情過度完美的追求,容易形成心理學上的超價觀念。超價觀念是指由強烈的情感作用. 而強化了的在意識中佔主導地位的觀念。

這種觀念一般似乎有事實根據,在邏輯推理上似乎也並不荒謬,但是,由於強烈的感情作用,對事實只是進行了片面的歸納,使人做出超乎尋常的偏頗而極端的評價,並執意堅持,因而影響其意向和行為。

「剩女」如果不改變自己的這種超價觀念,結果就只能是「寧可抱香枝頭老」,硬著頭皮過著「寧缺毋濫」的單身生活。

因為,以完美主義的心態面對婚戀,總會對眼前那個人有太多的挑剔。總是嚮往著心中編織已久的完美戀人,總是期望著後面有更好的。

2.失戀陰影的固著心理

有些「剩女」們是因為感情受挫,在心理上留下了難以癒合的陰影,從此對逝去的愛情充滿美好的回憶與幻想,認為再也找不到如此理想的愛人,或者對愛情和婚姻抱著淡然甚至失望或絕望的心態,陷入迷惘、心灰意冷,不再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敢再接受愛情,總是拒人以千里之外,

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封閉了自己的生活,除了工作之外完全蝸居在家中,享受著「宅女」的生活。這樣,即使對她們有好感的男生也會望而卻步了。這樣的心態,心理學上叫做意念固著。所謂意念固著,就是好像把自己綁在什麼東西上,把意念頑固地附著於某個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事物,被頑固的意念牽著鼻子走,難以轉換思路。

這種心態,往往使人陷入極端的情緒化狀態,被頑固的意念牽著鼻子走,失去基本的理性思考,為沒有現實性的目的盲目較勁,迷失了自我意志,還常常自認為是為了自我主見而堅定不移,在怪圈中越陷越深。

3.嚮往和恐懼並存的矛盾心理

青春偶像劇中渲染完美男人,為女性編織了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幾乎無法實現的愛情幻象,使「剩女」們嚮往浪漫完美的愛情。

但與青春偶像劇中的浪漫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大眾傳媒關於家庭暴力、感情越軌的相關報道屢見不鮮、離婚率不斷攀升,婚姻問題屢屢被凸顯、放大、真實地再現於包括「剩女」在內的觀眾面前。

加深了圍城之外的「剩女」們對家庭的質疑,使一些人產生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開始逃避、厭倦和恐懼婚姻。害怕婚姻葬送了本來美好的一切,害怕家庭關係的複雜影響本來平靜的生活,害怕遭受婚姻和家庭破裂的打擊……有這些想法的「剩女」

實際上是對婚姻有不良的認知,是一些理想主義者,她們所期待的是一種完美的生活。而事實上哪一種生活都要付出代價,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沒有哪一種選擇得到的更多,只是哪個對於自己來說更重要。

4.過度的女權主義心理

當代知識女性受西方女性主義思潮影響,其個性和自我意識都在不斷覺醒。她們由於在教育及事業上的成功,認為自己很優秀,就自視甚高,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大女子主義」的思想心理,女權主義意識過於強烈。

女權主義意識過於強烈,可能就會因為自己學歷高、收入高、工作出色而形成驕傲、自負的心理。以為自己比其他女性甚至男性更有能力,並因此在擇偶時調高自己的姿態; 在與男性接觸時容易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一旦男方與自己的見解相左,就會立刻產生反感情緒,對男方挑剔甚多,這樣只會使得自己的擇偶範圍變得更為狹窄。

( 二) 男性不娶「剩女」的原因

1.男性中心心理

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於男性及其活動。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文明中,女性一直處於客體的處境之中,和以主體自居的男性構成了二元性的衝突,男人希望通過女人印證自己的男性氣質,通過女人把自己變成偶像和永遠的神話,並確保自己的主權地位。

但現在的「剩女」們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的人格,在傳統的男性職業上獲得了成功,男性無法再通過女性來印證自己。這對男性中心產生了顛覆,嚴重威脅到男性的主體地位和自信心,無疑會使具有男性中心心理的人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和恐慌。

另外,「剩女」們的高智商、高收入也無疑是對男性中心的一種挑戰,對男性可能會產生精神上的壓迫,為此他們寧肯退而求其次,不願意在與「剩女」的婚姻里傷害自己高傲的自尊心。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談到,「女人不是天生的」,「第二性」更多的是社會文化建構的觀念和產物。

2.認知偏差

社會知覺是整個認知過程的第一步,它是關於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種屬性和特徵的一種整體性的知覺,在此基礎上人們形成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並進一步對他人行為做出有根據的歸因。

一部分男性在社會知覺中,過多地注意到「剩女」們的「強」勢,她們的高學歷、高收入。這樣就形成了對「剩女」的認知偏差,所謂認知偏差是指人們根據一定表現的現象或虛假的信息而對他人作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

認知的過程是複雜的,一旦出現偏差,往往難以改變,具有一定程度的固執性。

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女性) 大專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博士後是東方不敗」,還有將女博士稱為「第三性」。由於這種認知偏差的存在,有些「剩女」對男性的要求也並不是太高,而且本身條件也不錯,卻仍然嫁不出去,出現了男性「不敢娶」,女性想嫁卻嫁不出去的情況。

3. 過度自卑心理

一些男性覺得「剩女」的條件那麼好,追的人肯定不少,怕自己沒有實力去參與競爭,況且她們看上去又那麼挑剔、清高,就對她們敬而遠之,從心裡上就排斥與「剩女」接觸,這種排斥恰恰反映了一些男性不夠強健的自信心和心理上的自卑。

自卑心理是個人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狀態,一定的自卑心理對個人的發展具有激勵和促進作用。

但過度的自卑就會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不肯承認真正的自我,把自己認為的劣勢時刻放在腦子裡,並把這些劣勢和他人的優勢比較,而忽略了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嚴重者還會使人脫離現實,造成生活適應困難,阻礙人格的健康發展。只有自信,才能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全部地接受另一個人,同時也能夠承受起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自信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

( 三) 社會輿論對「剩女」產生的心理影響

1. 期望壓力

「剩女」是一群優秀的群體,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她們的婚姻卻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

家裡受傳統思想影響的父母更是跟著她們著急,要麼見面就催,要麼托親朋四處張羅相親的對象,更甚者自己代替兒女遊走於各種集體相親會。親朋同事之間的「善意友好的詢問」,相信也會令不少「剩女」尷尬不已。父母親朋對「剩女」婚戀問題的過分關心,容易使「剩女」產生巨大的期望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內心的著急,有的人會產生自卑感,或者伴隨迴避的情緒,有的人還會因此延伸出其他心裡問題,如焦慮、憂鬱、自卑、封閉、挑剔、逆反等。因此,父母親朋不宜對她們抱有過高的、不合理的期望,人為地增加她們的壓力。

2. 刻板印象

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認知圖式,刻板印象是有關某一群體成員的特徵及其原因的比較固定的觀念或想法。

而對於刻板印象的形成,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的刻板印象通過兩種渠道形成,其一是直接和某些人或群體接觸,然後將其特點概括化和固定化; 其二是依據間接方式(別人介紹,傳媒描述等) 獲得。

可見大眾傳媒對人們刻板印象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對「剩女」刻板印象的塑造上,大眾傳媒也不例外。在媒體的報道中,「剩女」被描繪成一群具有過於自信、清高、物質、自私、挑剔等特徵的女性。人們一談起剩女「難嫁」的問題,就想當然的認為是她們自身要求過高、物質、挑剔,很少有人能看到這個群體背後深刻的社會原因。媒體如此報道只會使得社會對這一群體的評價有失公正,更加劇「剩女」問題的惡化。

三 解決剩女問題的有效途徑

( 一) 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從「剩女」自身來說,「剩女」要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念,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排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礙和負擔,適當放寬擇偶要求和標準,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勇敢的走出去,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努力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

同時,作為社會另一半的男性,也要改變現在已有的婚姻觀念,敢於打破傳統的婚姻梯度選擇,喚醒自己的理性意識,實現從非理性的「下娶」向理性的「平娶」甚至「上娶」的轉化。

( 二) 提倡「姐弟型」婚戀

「姐弟型」婚戀是一種「女大男小」的婚姻模式,在現代語境下,「姐弟型」婚姻的指向範圍幾乎是特指發生在大齡白領階層之間「女高男低」的夫妻組合。從心理上說,這種組合中女方年齡大、較成熟,更能關愛男人,知道男人所需要的,知道怎樣才能真正討男人歡心,在一些男人的眼裡,成熟的女人更有魅力。

另外,提倡「姐弟型」婚戀也有益於矯正一些男性對於現代婚姻的傳統理解,消解他們對於夫妻關係逆現代性的戀舊心理,進而吸引他們與她們攜手共建幸福婚姻與和諧家庭。「姐弟型」婚戀不失為一種有效解決「剩女」問題的有效途徑。

( 三) 社會的理解和寬容

作為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大眾群體應當充分尊重每個個體的生存方式的選擇。

「剩女」的存在需要社會的寬容和理解,要消除她們的顧慮,鼓勵她們以正常的心態面對人生中暫時面臨的婚姻問題。畢竟「剩女」是社會的精英階層,她們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良好素質,是新時代的知識女性,如果能同時享有美滿的家庭生活,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木之聲 的精彩文章:

男朋友不願意公開秀恩愛的心理

TAG:水木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