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原標題: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科學技術發展促進武器裝備的發展


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必然要促進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改進。最新的技術成果往往要物化為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這種先進的武器裝備投入作戰使用後,必然使傳統的戰役戰術、條令條例、編製體制和軍事戰略理論面臨挑戰。新的、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這種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學說、作戰樣式和編製體制將逐漸形成,然後再指導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改進,從而使武器裝備發展構成一個新的良性循環周期。


例如,坦克出現後的「閃擊戰」使步兵的「方陣」式戰術顯得過時,航母和艦載機出現後的「航母戰」、「兩棲登陸戰」和「遠距離投送兵力作戰」很快淘汰了「線式作戰」和「艦隊決戰」樣式,核導彈出現後的戰略核大戰,飛機、導彈和坦克相結合的「空地一體戰」以及神奇的「電子戰」、「信息戰」和「計算機病毒戰」更為這場新的軍事革命注入了無窮的活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應該把軍事技術做為歷次軍事革命的基礎和誘因,沒有軍事技術的革命性進展就不可能引發一場革命。



軍事革命的實質是軍事技術革命,軍事技術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術和與之相關的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航天和生物技術等共用性、基礎性高技術。這些高技術應用到軍事領域之後,又產生了一系列特殊的、支柱性的軍用高技術,如目標探測、精確制導、C3I系統、電子對抗、隱身反隱身、航天、核武器和先進防禦技術等,這些軍用高技術的作用是直接物化成軍隊所需要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所以,軍事技術革命實際上應該認為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導、以高技術和軍用高技術為支撐的一場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的技術革命。



軍事技術的進步,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往往優先運用于軍事,引起軍事技術的變革。軍事技術的發展必將首先物化為新型的武器裝備,繼而對軍事思想、軍事理論、戰略戰術、編製體制和軍隊建設等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促使其產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和革命。

科學技術進步推動軍事技術革命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僅靠這樣的革命是無法釀成一場軍事革命的,真正的軍事革命必須是全面改變戰爭形態,同時改變戰爭與社會的關係。軍事技術革命必然引起武器裝備的革命,但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這種革命卻未必能夠引起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革命。



在克里米亞戰爭和美國內戰時期,雖然已經出現了線膛炮、改進型火炮和散兵坑,但卻沒有與之配套的戰術和軍事學說,部隊只好繼續使用老式滑膛炮時期那些過時的縱隊進攻戰術,致使新型武器的作戰效能受到限制。機槍從發明到在一次大戰中應用、認識它的重要性、意識到這種武器對戰場的影響並採取適當對策,先後經歷了30年時間,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機槍和班用武器仍在影響著陸軍班以下的編製體制和作戰樣式。



1940年法國已經擁有數量可觀的坦克,在技術上也居於領先地位,但卻沒有正確使用坦克的作戰理論和軍事學說,使坦克技術革命發育不良。本來應該用於機動作戰的坦克,卻被法國均勻撒布在東起瑞士、西至大西洋的寬大前線正面,使坦克這一高技術武器喪失了它應有的技術特長。而後起之秀德國從機械化戰爭預言家富勒等學術權威那裡學習到很好的經驗,把它的閃擊戰和快速推進的機動戰學說運用到戰鬥小隊,使機械化革命結出碩果。


薩達姆·候賽因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雖然花費上千億美元裝備了包括化學武器、先進戰鬥機、彈道導彈和地空導彈等在內的大量高技術武器,但並沒有創造和使用與之相應的作戰理論和編製體制,相反,卻依然套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線式防禦戰術,結果遭到慘敗。這些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高新軍事技術和高新武器裝備的獲得是比較容易的,有錢就能夠買到,但獲取、購置和裝備了這些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並不是說就在自己的軍隊中引發一場所謂的軍事革命,如果不改變傳統落後的指揮體制和作戰理論,不要說不會引發什麼軍事革命,甚至根本就不會提高部隊的綜合作戰效能,搞不好還會起到相反的負面作用。



伊拉克坦克席捲科威特城


海灣戰爭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不是武器


先進技術和新型武器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過分強調它們的決定性作用是錯誤的,因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不是武器。單純的技術和裝備優勢是一種短暫的優勢,單靠這種優勢並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


二戰中的日本和德國具有明顯技術和裝備優勢,日本以航空母艦、艦載航空兵和魚雷最為著名,德國的潛艇、戰術航空兵、坦克和火炮則聲名顯赫。這些先進的技術和武器裝備雖然曾經在某些戰鬥或戰役中取得過某些勝利,但同盟國依靠某些先進技術、工業基礎、人力儲備和信息優勢卻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兩霸相爭的40多年中,前蘇聯無論在核武器、彈道導彈、核潛艇、航空母艦、坦克、飛機、火炮等各方面,都保持著連續的質量和數量優勢,可誰會想到,一夜之間整個國家會突然解體了呢?這種不戰而敗的結局再次說明,單純強調技術和裝備是多麼的可怕。



德國潛艇


然而,某些從事科學研究、裝備論證和管理工作的技術人員往往過高地估計技術和武器的作用,而很少從戰略全局上去統籌考慮軍事學說和作戰理論等方面的問題,這樣就容易過分誇大技術和裝備的作用,而使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永遠處於尾隨發展和越追差距越大的尷尬局面。他們的眼光通常是緊緊盯著某種技術、某個系統或某型裝備,當感到這種技術和裝備重要時就會誇大其詞,致使決策者誤認為這是軍隊中最急需、性能最先進、一旦發展之後最頂用的殺手鐧。其實,局部最佳未必造成全局最佳的結果,單靠一兩項先進技術和裝備未必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如果搞不好,在個別項目上投資過大,還會危及全局和整體利益,甚至痛失良機。



中國古代有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人右手持矛,聲稱其矛尖銳無比,無堅不摧;左手持盾,號稱其盾堅固無比,任何銳器都無法穿透。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於是,一旁觀者上前問之:「用你右手之矛穿擊你左手之盾,結果若何」?此公頓時啞然。當初魚雷問世之後,人們利用幾十噸的小艇裝上兩枚魚雷構成新型魚雷艇,在大艦攜帶下這種小艇居然可到大洋上去活動,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擊沉披掛有重裝甲而不可一世的戰列艦。於是,人們為之嘩然,認為戰列艦過時了,應該發展魚雷艇。



1967年埃及用幾十噸的蚊子級導彈艇擊沉以色列一艘埃拉特號驅逐艦後,有人又表示驚奇萬分,認為導彈時代正在到來,大艦、特別是航空母艦已經過時,應該發展這種小型導彈艇,據此還論證出諸如小輕快猛和依託島岸等許多優點。一時間,導彈艇像蝗蟲般撒滿海岸。80年代,像泰國這樣的小國也開始發展航空母艦,於是又有人坐不住了,認為航空母艦是艦隊的核心力量,大國海軍不能沒有航空母艦,所以應該發展航空母艦,一項投資巨大的計劃又在醞釀之中。如此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折騰休要說窮國,即便是美金充足的富國也受不了。



乞丐竟敢與龍王比寶,這哪裡還有公理可言。軍事革命的關鍵不在於增添多少新裝備,更重要的是提高現役裝備的綜合作戰效能,使之信息化、網路化和一體化。軍事革命的本質並不是追求技術和裝備如何如何先進,技術性能如何如何突破,關鍵是在戰法、作戰樣式、軍事理論和編製體制等方面綜合一體化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效能,形成綜合作戰能力,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和別人比性能追指標。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一部:潮起潮落。第5章:新軍事革命在唇槍舌劍中發展。P75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座召忠 的精彩文章:

撕破臉皮!驅逐外交官,抵制世界盃,英國要和俄羅斯干到底?
普京要用核動力巡航導彈全球打擊,這事兒靠譜兒嗎?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