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怎麼學中醫?
其實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有些不自量力,所以我只能告訴你我對中醫的理解,僅供參考。
首先,你需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生活的眼睛。
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覺得方劑、中藥、脈訣等等先背後理解,沒有知識儲備,到時候想都想不起來。背下來才是自己的。當然,後期你需要背的會更多。害怕嗎?——害怕就趕緊轉行!
理、法、方、葯,按這個順序來學習
一、基礎很重要。
1.中基——這是中醫的生理學。你必須得先知道中醫的理,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五行,陰陽,臟腑,中基是從內經來的,可以先看這個,不想看,你就看內經吧。【學中醫的法是取象比類、歸納推演,我覺得聯想+觀察力=悟性,學到某一個理的時候,你去觀察生活、自然,你會發現真的是這樣,舉個例子:風善行而數變——風吹過來的時候,你去感受一下,看是不是這樣的;風為百病之長,易兼他邪——你看下雨/雪的時候,他是斜著飄的,這是風。——請你這樣去理解中醫。】
2.中診——這是教你看病的法,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好好的感受一下,課本好好看一下(多看幾遍)。這是你處方用藥的前提。
*我覺得舌診比脈診更直觀一些,可以從舌診入手,圖書館很多書可以了解一下。
*脈學怎麼學呢?
(市面上的脈學很多,但是我的建議是你先把瀕湖脈學背好——觸類旁通!——瀕湖脈學一定要去看原著!不要傻傻的,拿著個歌訣背,上下是有註解的,方便理解——體壯詩、相類詩、主病詩、分部主病詩、全背下來。背下來再去理解。)
【只會背,不會用——第一、你摸過多少人的脈呢?第二、你能滾瓜爛熟地背出來嗎?第三、你摸脈的時候真的走心了嗎?(如果有人感冒了,趕緊去摸一下,你就知道浮脈是什麼感覺了(舉止有餘、按之不足),可能還能摸到兼脈——緊脈/緩),一個脈一個脈的去體會。】
【心中易了,指下難明——每個人對脈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請你先把基礎打好。】
三、方劑
方劑書——(可以先把方劑書上的方背完了,大部分也都是常用方。)如果背誦能力強的話,把湯頭歌也背了——方到用時方恨少。
四、中藥
還是建議你們先看中藥書,中藥書寫得很詳細,你們別只看功效,它下面給你們拓展了很多東西,有空還可以把四百味背一下。
【只會背,不會用——「方證」,每個方有他適用的證;方的加減,有「葯證」,每味葯也有它適應的證,這是初學者應該知道的。如果你想自己組方的話,那你需要了解,用方的法,這個就真的需要大量知識的積累了!慢慢來。】
五、內外婦兒科
前面講的是證,這裡講病,這些書能讓你對一個疾病的全程有一個理解,知道他的預後,傳變,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做出最萬全的打算,至於具體的辨證論治,不必強求一致,根據每個人的辨證體系(八綱/六經/溫病),開出的方各有不同。
*更具體的需要你們自己去深入了解了。
【你們有時候總是會吐槽教材怎樣怎樣?但我想告訴你,對於一個不是中醫世家出身的人,教材真的是讓你入門最好的書,教材寫得很詳細,你能好好看一下嗎!畢竟能上去編書的人,已經比大部分的我們這些強很多了。】
這個話題讓我寫了好多,但是其實說到底,對於現在這個階段的你來說,築基的過程。中基(理解),中診(理解+背誦),中藥/方劑(背誦),能背多熟背多熟。
實習不用太著急,大三課間實習去就行,或者放寒暑假的時候去也行,現在想去也可以,但我其實是建議你,現在多抽空看些書,築基的過程真的很重要。
築基之後,然後你需要一個啟蒙老師,點醒你!這會慢慢你就會理解很多東西了。
現在不懂不要緊,但是以後,你慢慢就懂了。
推薦你去看一些名醫成長之路相關的書籍,看看他們是怎麼成為大家的。
*我推薦各位一本書,圖書館就有,不用買,算是課外讀物吧。
*我希望大家不要成為一個應試的人,不要為考試而考試。考研準備這段時間,希望你能把書上的東西都理解一下。


TAG:NuLiX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