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官舟:千年古剎常樂寺

官舟:千年古剎常樂寺

官舟千年古剎常樂寺

張體珍

沿河是貴州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唐代時修建福(佛)常寺,五代時修建天緣寺,宋代時修建沿豐寺。元、明、清時期,沿河寺廟林業,僅縣城就有30多處。沿河早在東晉就有佛教傳入,在距沿河縣城北面不足15千米的沿河與酉陽交界處至今還存有一座晉代古佛寺永和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八年(353),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古寺所在地酉陽縣萬木鄉與沿河縣黑獺鄉同處一條街。東晉時代,沿河與酉陽同屬於漢復縣(今沿河境內),因此,永和寺佛教應是沿河與酉陽佛教文化傳入的標誌。

出於對佛教文化的興趣,我對沿河境內的常樂寺(福常寺)進行了調查,翻閱了相關史料,還與朋友多次來到官舟,詢問當地老人,翻閱冉氏家譜,對寺院的基本情況及其歷史有所了解。

常樂寺,唐時為福常寺(或名永佛寺),位於沿河縣西官舟鎮黃龍村觀門前,距縣城30千米,為貴州歷史上最早的寺院之一,民間俗稱大寺堂。明嘉靖《思南府志·寺觀》載:

「常樂寺,唐為福常寺,宋敕賜中(忠)勝院,國朝改為常樂寺,年久圮廢,惟遺一鍾,刻碑一道。」

民國《貴州通志·古迹志》云:

「常樂寺,在沿河官州(舟),唐為福常寺,宋賜名中勝院,明改常樂寺。……寺內銅佛二,高九尺,羅漢九十四,鐘磬皆千餘年物,思屬寺觀,惟此最古。」

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承載著1400多年的文化載體,是代表沿河乃至整個貴州自唐代以來佛教文化傳承的鐵證。

深入官舟向冉氏族人了解情況

常樂寺,民國32年(1943),沿河縣政府設國民學校,1958年以後為黃龍村小。2006年,黃龍村小學搬出後,教育部門本來是要在此建立教師宿舍,被當地人阻止。清初,定南王吳三桂王妃田金枝即出家於此,民國時期,常年有和尚、尼姑在寺內供佛修鍊。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破寺院,除了它歷盡無數的滄桑和痕迹外,實在看不出有任何古剎名寺的蹤影,更沒有唐時的風光,宋時的興盛了。破爛的房屋,不倫不類的建築,裡面原有的文物古迹早也毀壞殆盡。

冉氏族人收藏的《冉氏族譜》各類版本

福常寺相傳為「蠻」族首領冉安昌所建。冉安昌(580~630),據湖北史志記載為巴東人,隋煬帝時(605~617年),冉安昌據有巴東(時巴東郡包括今四川奉節以東至湖北巴東、秭歸、黔東北諸地),為「蠻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軍討伐割據大江南北的蕭銑,冉安昌率兵順江而下,配合唐軍進圍江陵。高祖任其為招討使,「蠻」民由此附唐。明嘉靖《思南府志》記載:

「冉安昌,為昭慰使,昌以務川當牂牁路,請置郡以撫之。其後,思、夷等州土地之辟,夷民之附,自斯舉始。」

務川,在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據冉氏家譜記載,冉安昌住於沿河官舟常樂山卜龜坪,即福常寺所在地。直到今天,冉氏還把常樂寺看作本族的家祠。

隋時的巴東郡實際上包括今天沿河大部分地區。隋開皇十九年(599),招慰蟄僚奉詔折黔陽縣地置務川縣,轄地包括今沿河、秀山全境和酉陽、印江、思南、德江、務川部分地區,治地在今沿河縣城烏江東岸,隸巴東郡。《隋書·地理志》載:

「巴東郡統縣十五,務川縣第十四。」

招慰蟄僚就是昭慰使冉安昌。

冉安昌為什麼要在沿河官舟修建福常寺?今已無從考證,值得注意的是,武德二年(621),冉安昌向唐高祖建議在務川縣置郡並得到採納,可見其與李淵的交情深厚。據冉氏家譜記載,冉安昌之子冉仁才,娶李淵之女為妻。冉安昌對務川非常熟悉而且感情深厚,他應該是務川(沿河)本地人,在沿河修建寺院也就不難理解了。

南宋初年,冉安昌的後裔冉萬耍(一說為冉萬要)本為田祐恭副將,在平鄂西王辟造反時立下大功,宋高宗趙構十分高興,賜名守忠,並以果公主配之。宋紹興四年(1154)敕賜福常寺為土城忠勝院,土城即今官舟,遺址尚存。冉守忠凱旋歸來,在福常寺舉行了一次空前盛大的祭祖儀式,這在冉氏家譜中有所記載。

《冉氏族譜》(成書於康熙年間)記載:田、冉、張、楊(即田祐恭、冉守忠、張恢、楊政滔)四姓祖立功受賞封情況,以常樂寺、黃泥田、竹雞坡為界,冉氏住於川岩、受水等地;田氏住於石馬、黑獺等地;張氏住於大浩壩(今屬彭水)、龍泉坪(德江境內)等地;楊姓住於上壩場、毛田坪等地。祭祖所用的祭品有白人、白馬、白牛、白雞、白犬、白豬、白鵝、白鴨、白鳥各數十。

明成化三年(1467),沿河司副長官冉懋重修福常寺改名常樂寺,內供有冉氏八大房祖宗牌位。冉懋重修寺院碑記如下:

仁儉公述宗圖衍慶記:

常聞國家掌握萬邦,位鎮中華群生,實賴唐時民安國泰,物阜年豐。因陳譚之奏,以討蠻苗之命委我祖守忠,見人才魁偉,武藝絕倫,築壇拜將之後,明宗以果公主配之,益遭遇甚奇而荷,皇上之恩亦重矣!嗣後征南奏捷,而一門俱受爵而加秩焉。敘承帝命,列土有年。至宋紹興四年,命敕賜土城忠勝院,創業為根,以三代井田供給景新寺常住,續嗣香火,毋令欺凌甘犯天憲。記云:

流衍宗圖萬代新,本支百世可藏珍。

金枝玉葉天生定,堪繼前人裕後昆。

敕賜銅鐘為記:

維紹興十九年太歲己巳正月丙寅朔,通侍大夫寧軍承宣使、知思州兵馬兼轄琢州南坪軍、沿邊都巡檢仗義郎、閣門宣贊酉陽知寨冉守忠,捧檄麾南征北討皆獲勝捷、發心命工鑄造銅鐘一口,重五百斤,永鎮土城,使伽藍晨昏扣系擊警覺龍天。上祝聖壽無疆,下祝臣僚率杘,郡邑人民豐稔,瘟疫潛消,過往超生枉冤解脫。謹題。

修立大寺堂合鐫各施主碑鈔白:

信官冉懋,室人田氏慶真、應真,男國忠等,施諸像九尊;父冉昱、叔冉昇、嬸李氏施二尊;冉旻、謝氏施二尊;冉晨、冉昌、冉顯、冉暈、冉誠、弟冉恕、冉惪、弟婦張氏各施一尊;冉昂施寺肢下水田一分;信官冉懋施水田地名白羊橋西岸一分,後溪茶園金剛寺施僧一員,法名惠清;冉昇施樓一座;弟冉惠施水田地名麻子坨東岸一分,又東房三間;冉惪施麻子坨水田中一分;冉晨施白羊橋水田一分。

成化三年丁亥歲十一月吉立施碑 記

清代冉氏後裔冉正江(字瓊林)有詩二首:

贊冉懋重修常樂寺

森森古木映禪堂,

福勝名山樂有常。

水勢瀠洄同弱水,

鄉鄰圍繞賽仙鄉。

規模式廓當年建,

棟宇初成此日忙。

神所憑依知不遠,

惟祈人傑甲聯芳。

閑步常樂寺

憶昔開疆歷土城,

院修忠勝已馳名。

熊羆虎豹披堅銳,

鵝鸛鷹鸇斬棘荊。

績著銅鐘千世澤,

勛垂竹帛萬人驚。

從茲步步為營後,

社鼠城狐一掃平。

寺院總佔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600平方米,院牆遺址佔地200平方米,庭院壩子佔地200平方米,操場1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60平方米,其中正殿352平方米,已被改建為磚木結構教室及教師辦公房;左廂被改建為二層208平方米磚混結構教室,其外側有40平方米磚混結構廁所;右廂為二層木結構樓房,與前殿楔合較好,應為乾隆間改造重建(或稍晚);前殿為二層木結構352平方米。

正殿大門對聯:

福勝名山意此間勝地流薇還要自求多福

常樂為寺想先人樂施不倦固宜純瑕有常

前殿對聯:

祖澤長流歷唐宋元明數十世冠裳不替

神恩普被徧寄鞮狄象億萬姓感佩殊深

【寄鞮狄象】《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後稱翻譯為象寄譯鞮。徧,同「遍」。

冉氏祖宗神龕對聯:

派自唐朝金花誥

官居祐水紫泥封

正殿東北—西南向,前有官渡河自西南來繞過寺院東北流去,河上有獨拱石橋,建於清乾隆間。後有小山形如巨龜,山麓距寺院100米有古樹一棵,樹大二人合抱,枝葉如蓋,樹榦挺拔。院後有數戶人家,新修黃龍村公路繞後牆根通過。寺院周邊,綠樹成蔭。

冉氏族人介紹族譜中關於常樂詩的記載

寺內的兩尊銅佛,其來歷較為離奇。據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遺》中記載:

「府江上流五十里,從播州、石阡二水合流處,地名銅佛嘴寺,址尚存。相傳寺有銅佛七軀,重各千餘斤。忽亡去。其三軀至銅仁府境,以為祥,因以名府司。其四軀順浮至沿河司中,夜若有呻吟於中流者,漁人因取得之,立寺以貯,像至今存。」

這就是金仙寺和銅仁名字的來歷。民間的傳說更為有趣,說的是元朝年間,一次烏江發洪水,有沿河司漁民在半夜忽聽到河中有人大喊「救命!」於是急忙前去看望,只見是四尊銅菩薩圍捧著一個銅香爐浮旋而下,便立即打撈上岸,供於金仙寺內。過了幾天,有兩尊銅佛卻飛到了常樂寺,於是金仙寺和常樂寺各有兩尊銅佛。

據冉氏族人介紹:銅佛二尊,在官舟某單位房間內貯放;有御賜金碑一塊,密藏於寺院內某處;建寺碑記三塊,被冉氏族人抬去放於附近的田中埋藏。有700斤大鐘一口,1958年大鍊鋼鐵時被毀。

據民國《沿河縣誌》記載:吳三桂起兵反清失敗後,田王妃在常樂寺梵修,妃與其婢女之墓至今猶存。作為王妃,田氏本應該苦盡甘來,福運亨通,然而由於腐敗的清王朝並不信任曾經作為明朝叛臣的吳三桂,在各方面壓制和打擊。結果,吳三桂被逼反清,終因失敗。田妃帶著家人及女婢回到家鄉,其子不幸夭折,葬在官舟離馬坨,後人稱之為天子墳,她本人則在常樂寺出家,古佛青燈常年相伴。

關於田妃的事迹,在黔東北一帶至今廣為流傳。王妃名叫田金枝,今沿河中寨鄉洗腳溪人。民間傳說中的田金枝,被美化為太子妃,後來又被立為皇后。傳說田金枝自幼失去父母,隨哥嫂相依為命,金枝自幼長得又丑又黑,滿頭瘌瘡,嫂子十分憎惡她,經常叫她干又粗又重的活,經常挨凍受餓,一天上坡砍柴摔倒在小溪溝里,誰知在溪溝里經水一衝洗,變成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太子夢中得仙人指點,說西南蠻境有美女本為太子妃,正在落難,於是向父皇請示,得到允許,終於將金枝選為太子妃,後來皇上駕崩,太子登基,金枝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后。田金枝當了皇后,沒有忘記父老鄉親,當年正遇沿河天旱,就懇請皇上免了當年的皇糧。

田妃小時候放牛洗腳的小溪人們稱之為洗腳溪。今王妃之墓還在,其墓碑已斷為兩截。

官舟冉氏族人收藏沿河土司官印

唐代思州地圖

常樂寺史志記載

明嘉慶《思南府志·寺觀·沿河》:

「常樂寺,在司北六十里,唐建為福常寺,宋時敕賜中勝院,國朝改為常樂寺。年久圮廢,惟遺一鍾,刻碑一道。」

清道光《思南府志·古迹》:

「常樂寺,在官州,唐為永佛寺,宋敕賜中勝院。明成化三年(1467),沿河司長官冉懋重修,改今名。寺內銅佛二,高九尺。羅漢九十四,鍾罄皆千餘年物,思屬寺觀,惟此最古。」

民國《沿河縣誌·古迹》:

「常樂寺,在城西六十里之官舟。唐為永佛寺,宋敕賜中勝院,明成化三年(1467年)沿河副長官司冉懋重修,改今名。寺內銅佛二,高九尺,羅漢九十四,鐘磬皆千餘年物。沿中各寺,此為最古。」

《寺廟》:

「大寺堂 在縣西六十里之官舟,為明時古剎。內供佛像,有銅佛二尊,惜毀其一。聞父老傳言,系清初定南王吳三桂田妃梵修之所。妃墓洎妃婢墓今猶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江情 的精彩文章:

張體珍:沿河祐溪的由來
貓山地質公園,神奇如神話

TAG:烏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