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兵發北疆!突如其來的降雪後,一場實戰化訓練開始了

兵發北疆!突如其來的降雪後,一場實戰化訓練開始了

清明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雪,讓本已回暖的北疆一線氣溫重回冰點。

常人眼中的一場雪,在邊防軍人眼中,卻是練兵的好時機。

新年伊始,習主席向全軍將士發布訓令以來,在祖國邊陲海島一線,處處都有戍邊將士錘鍊硬功、砥礪血性的身影;全地形訓練,全天候執勤,已成為邊海空防官兵練兵備戰的常態。

身處邊防,使命重大。也許,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戰場在哪裡。但事實證明,只有在練兵時排除形式主義的虛光,關閉危不施訓的系統,杜絕看天氣時令訓練的習慣,才能真正讀懂邊關的敵情,練就守衛邊關的真本領。

不久前,軍報記者親歷了一次邊防部隊實戰化訓練,請看記者從北疆一線發回的報道。

——編者

清明時節,兵發北疆雪野

邊境有「三寶」

如何學會雪地藏身?

「怎麼搞的,10分鐘才挖一鍬深?」

剛受領完偽裝任務回來,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機步一營二連上士杭偉,看到班裡的單兵卧姿射擊掩體只挖出個「雛形」,不免心裡著急。

「沒那麼難吧!」想到這兒,杭偉掄起戰備鎬,狠狠地往下刨去。

令杭偉沒想到的是,一鎬下去僅砸出一個「小坑」不說,鎬把子還震得他虎口生疼。

杭偉是去年調整改革期間,從野戰部隊轉隸到這個邊防旅的。在老部隊,他「啃硬骨頭」是出了名的。這回,本以為入春後氣溫升高,凍土也會鬆軟,可挖了幾鎬下去,也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官兵正在進行戰術演練。

就在各小組官兵圍著掩體一籌莫展之際,機步一營教導員李文敏送來了「錦囊妙計」。

李文敏指著遠處雪地中露頭的秸稈說:「實戰條件下一分鐘都不能等,凍土掩體不好挖,就要想辦法給凍土加溫!」

說罷,他又指向周邊的幾處雪包:「偽裝也不能等,還得有第二方案!」

「在這邊境一線,可以就地利用的戰場資源,可真不少。」杭偉迅速命令全班戰士兵分兩路,一部分人去收集秸稈,準備在掩體預設位置點火加溫;另一部分人趕往雪包附近,挖掘雪洞,隨時準備進入偽裝狀態。

「邊境作戰有『三寶』,秸稈、枯葉和稻草,迅速升溫效果好……」眼看著秸稈燒完,李文敏再次掄起戰備鎬。

果然,鎬頭深深插進黑土裡,他帶領戰士們很快完成了掩體構築。

「迅速偽裝,進入戰位!」接到命令,只見各小組官兵有的迅速躍入掩體,還有部分人員進入雪洞隱蔽觀察。

杭偉這才明白,雪洞既是「第二方案」,又是輔助前出觀察的隱蔽「觀察哨」!

李文敏說,對他這個剛調入邊防部隊的「新兵」來說,這次訓練就是檢驗「野戰+邊防」訓戰模式的最佳契機。

他更加期待,「邊境地域如何安全高效地機動支援」「野戰生存如何藉助邊境資源」等問號,也能在這次演練中被拉直。

兩支部隊協同作戰,在邊境一線形成聯合封控。(楊磊 攝)

動物也會來搗亂

邊情誤判如何規避?

「4號界碑附近,6人企圖越界!」

機動途中,六營二十一連連長趙加龍的對講機突然收到情報,他迅速下達命令:「各組注意,目標4號界碑,啟動遠程視頻觀察、雷達監測、微波偵察、光纖防越系統!」

通常情況下,接到情報就該馬上實施抓捕。

這次,趙連長卻啟動了4種信息化偵察模式,他自信滿滿地說:「多用幾種信息化偵察模式,情報才更準確。」

「平時疏忽的細節,戰場上足以致命。」說起勤務指揮,一次邊情誤判讓趙加龍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雨夜,雷達監測顯示:連隊一重點管段有生命活動跡象。

來不及多想,趙加龍馬上派出勤務小組,最終他得到的反饋卻是「一隻熊瞎子在覓食……」

「動物覓食引發抓捕行動」,在信息化裝備條件下,這類誤判情況並不鮮見,這也引發了邊防官兵的深入思考——

決勝戰場要依託信息化佔領先機。然而,信息化絕不是裝備的「單打獨鬥」,也不是「信息+經驗」的簡單判斷,而是要確保信息化裝備的真正聯合使用。

此後3個月時間,在集智攻關、反覆實踐的基礎上,官兵們將一個個獨具特點、功能各異的信息化裝備,「穿針引線」般地組合在了一起。

官兵依據信息化平台接受指令,展開行動。(楊磊 攝)

「無人視頻觀察架、固定視頻監控點、微波移動觀察點的組合使用,形成『遠中近』實時監控,讓信息採集更精準全面;多媒體背負式終端、移動多媒體傳輸系統,可將實時圖像迅速傳輸至作戰值班室……」談起信息化裝備的聯合使用,趙加龍滔滔不絕。

「疑似有越界人員,企圖分頭機動逃竄!」說話間,信息化平台傳來情報,趙加龍迅速下令:「按3號方案執行!」

不一會兒,對講機里傳來作戰值班室通報:「目標已被抓獲!」

趙加龍一臉興奮:「信息化聯合,就像一把精準設定行動方案的尺子。有了它,管邊控防才能更加有的放矢。信息化建設永遠在路上,任何時候都不能止步不前。」

機動步兵營官兵善用邊界環境隱蔽偽裝,圖為雪洞內分析研判情況。(楊磊 攝)

「狡兔」有「三窟」

應急處置如何更高效?

四營十一連連長劉帥珠沒想到,一天的拉練即將結束時,壓軸「情況」竟然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疑似多點越界!請求偵察和通信支援!」前方,搜索組在判明情況時,發回一條信息。

接到情況,劉帥珠不免有些緊張——處置「多點越界」,意味著要將兵力快速分散到目標地域,但如果先行派出偵察和通信小組,抓捕兵力就可能滿足不了作戰需求。

邊防一線點多、線長,偵察和通信靠誰支援?

沒過多久,對講機里傳來一個聲音:「支援保障營已派出偵察和通信分隊,前來應急支援!」

此前,劉帥珠已多次處置過類似情況。「必須迅速協調偵察支援!」憑藉以往經驗,他腦海中閃現一個念頭。

劉帥珠說,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請求支援保障,解決「多點越界」事件,全域偵察尤為重要。

機動步兵營官兵接到應急支援命令,火速趕往邊境一線支援。(楊磊 攝)

很快,通信小組將載入微波模塊的指揮車,開赴中心地域;偵察小組分散到邊防一線,確保多點偵察、信息交互。

「4個集中點、30餘名越界人員、部分攜帶匕首等兇器……」當收到一連串的數字信息後,劉帥珠感到,自己的預判得到了印證,「即使不派出偵察、通信小組,抓捕人手依然不夠。」

「戰場機動分秒決定戰果!」他迅速將人員兵分5組,同時又聯繫臨近的機步連應急支援。

100米、50米……眼看「越界分子」越靠越近。

「上!」劉帥珠果斷下達抓捕命令,各小組官兵從雪地中躍起。

「越界分子」發現情況不妙掉頭就跑,卻發現已無路可逃——近10人的機步分隊,已經悄然斷了他們的退路!

機步一營營長樊榮說,為了確保以最快速度應急處置,官兵們在平時訓練中,就結合邊境勘察任務,了解邊境一線情況,規劃最短行動路線、演練最優聯合方案。

聽了這話,記者暗思:邊境無小事,事事連國防。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才能在祖國邊陲築起鋼鐵長城!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通訊員 趙雷 遲博)

邊關趣聞

邊關演訓場:「戰地接龍」好熱鬧

搬彈藥箱接力比賽

說起「紙牌接龍」,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但說到「戰地接龍」,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

近日,在塔里木河畔某訓練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某獨立營官兵剛結束訓練,便利用休息間隙,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戰地接龍」活動。

只見每個連隊選出4名戰士,各自排成縱隊,在400米跑道起點前做好準備。隨著「砰」地一聲槍響,各連參與比賽的兩名戰士肩扛連旗,像離弦之箭衝出起跑線……頓時,場外吶喊聲、加油聲此起彼伏,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戰地接龍』其實是一項接力比賽。新年伊始,習主席向全軍將士發布訓令,強調要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為此,我們創造性地開展連旗接力、傷員背負、彈藥輸送等活動,作為輔助訓練的方式。」該營教導員廖旭介紹。

「這些比賽活動不僅組織方便,戰士們也樂於參與;既能活躍訓練場氛圍,又能激發官兵訓練熱情……」廖旭笑言。

背輪胎接力比賽

比賽現場,參賽選手你追我趕,等待接力的選手個個躍躍欲試。最終贏得比賽冠軍的一連藏族士官才仁牙卓說:「『戰地接龍』緊張有趣,既錘鍊了體能,也讓高強度訓練帶來的疲勞得到緩解。」

「連旗接力」結束,官兵回到各自訓練場地。筆者來到二連訓練場,這裡馬上要展開「傷員背負接力」。

百米賽道上,分三列各站著10名官兵,每2人一組,1人當救護兵、1人當傷員,比賽時可採取肩扛、身背等方式,最快衝過終點線的一組官兵獲勝。

「這既是一場速度比拼,也是一次協調對抗。」二連指導員尹愷智說,這項比賽的創意,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去年11月底,連隊戰士陳石突發心臟病,為贏得搶救時間,一場軍地生命接力大營救,迅即從塔里木河畔到天山北麓展開……陳石最終轉危為安。打那以後,連隊便把「傷員背負」作為一項訓練課目,廣泛開展。

馱人接力比賽

「過得硬的連隊過得硬的兵,過得硬的思想紅彤彤……」循著歌聲望去,三連訓練場上,一場「彈藥輸送接力」正在進行。按照比賽要求,官兵在搬運過程中,要先後完成匍匐前進、蛇形繞桿跑等動作,一場比賽下來,個個汗流浹背。

「前段時間,營里組織戰鬥體能訓練,途中突遭小股『敵』軍偷襲。接到命令後,全連官兵沉著應戰,成功擊退『敵』軍進攻。」上等兵白二成興奮地說:沒有良好的體能基礎作支撐,就難有敢打必勝的技戰術發揮。

「戰地接龍」把戰場必備的技巧和體能融合在一起,戰士們參與的積極性自然高漲。「嘟嘟……」隨著哨音響起,課間休息結束,官兵們迅速回到戰位,按計劃重新展開訓練。

(曹登峰 羅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政協發言人答記者問,你關心的問題都在這裡
地靶實彈訓練,數架國產某型殲教機空中「練兵」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