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鼻淵通竅治療中耳炎,你get到了嗎?

鼻淵通竅治療中耳炎,你get到了嗎?

分泌性中耳炎小科普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 包括漿液、黏液等) 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耳鼻喉科常見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確,與耳咽管功能不良、感染、增殖體肥大、鼻後孔息肉及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現階段其針對性治療主要採用減充血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葯及手術等西醫治療方法,效果並不理想,且有不良反應。

研究目的

觀察加用鼻淵通竅顆粒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及對炎症因子水平的影響。

研究方法

將 86 例( 98 耳) 明確診斷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其中男 47 例( 56 耳) ,女 39 例( 42 耳) ; 年齡 13 ~ 69 歲; 病程 3 ~ 240 d。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43 例。對照組患者採用傳統西醫藥物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鼻淵通竅顆粒,療程均為 30 d。詳情請看下圖。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以治癒和好轉合計為總有效)

治癒:治療後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純音聽閾明顯下降或達到正常,阻抗測試功能曲線由 B 型轉為 A 型;

好轉:治療後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純音聽閾有下降,鼓室功能曲線仍為低平或稍抬高或呈 C 型;

無效:治療後臨床癥狀及體征仍存在,聽力測試無提高,阻抗測試功能曲線仍為 B 型。

實驗室檢測指標:

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 α( TNF - α) 、白細胞介素 4( IL - 4) 等炎性因子水平。

安全性:

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研究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7.23% ,明顯高於對照組的68.63% ( P<0.05) ; 治療後,兩組患者TNF-α 、IL-4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 P<0.05) ,且觀察組下降更明顯( P<0.05)。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的藥品相關不良反應。具體數值見下面圖。

研究結論

加用鼻淵通竅顆粒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良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草微衍義 的精彩文章:

TAG:本草微衍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