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斷向內探索的一生

不斷向內探索的一生

《回憶·夢·思考——榮格自傳》讀後感

這本書描寫了榮格不斷向內探索的一生。榮格將自己最私密的潛意識都這麼誠懇的寫出來與人分享讓作為讀者的我非常佩服同時也萬分感激。而這本書也完美的展示了心理學的發家之本——我們研究人類心理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自己。「But we have, being human ourselves, a knowledge of what goes on within acting men. We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meaning which acting men attach to their actions. 」(Ludwig von Mises, On Methodology 從來沒想過有天我會引用他的話!) 榮格的成就源於他對潛意識孜孜不倦的研究。而給予他研究源源不斷動力的恰恰是他自己擁有的光怪陸離的潛意識幻象。

初讀之時感受到更多的竟然是無聊(當然讀到後面這種感覺就慢慢消失了)。我很驚訝的發現,原來這麼巨細無遺的了解某個人是一件如此無聊的事。如果不是榮格,如果他不是那個被千萬人讚譽的心理學家,我覺得自己不會堅持讀下這本書。僅有好奇心是不夠的,我覺得即使是我深愛的某人,我也不會想要知道他腦海里出現的每一個細小的想法。它們都是過於個人的東西,沒有他們所擁有的那些經驗和思考方式,其他人很難對它們產生他們腦海中的那些共鳴。當然,這種晦澀和難於共鳴也有可能源自榮格的寫作方式。如果想要討好讀者,總有一種寫作方式能讓這樣的故事也變得有趣。只是榮格是個心理學家,他在寫自己的自傳時也沒有放掉他最愛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就是他講故事的方式,他如實的描寫他認為重要的經歷,他腦海中出現的各種想法以及他看到的各種幻象。他以成長後的視角給當年的自己做諮詢一般講述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並促成了他的一生。我在這樣的敘述方式中卻照到了謎一樣的一面鏡子,想起了無數次我如同自我解剖一樣講一個故事,卻在對方臉上看到走神的表情。

無論是在學術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潛意識無疑是對榮格而言最重要的。心理學自弗洛伊德時期開始興起,之後從哲學轉型披上科學的面紗,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現代科學的任何新發現都不可能削弱榮格的歷史成就。在榮格那個時期人們對心理知之甚少,潛意識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被認為是研究心理的絕佳切入口。現在的我們很難想像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潛意識對於榮格有何種重要意義。而夢,則是榮格研究潛意識的入口。在書中榮格大量的描寫了他的夢,以及這些夢如何幫助他理解他的潛意識。儘管伴有榮格成人視角的分析,這些夢的依舊是光怪陸離難以grasp。也許就像友人說的那樣,有的人就是特別在乎夢,而他們的夢也會帶給他們一些重要的信息。可惜我恰好是那種真的不理解夢的妙處的人,而且我的夢總是簡單又直白,融合了有意識的什麼信息和未實現的何種願望總是一目了然,實在沒有什麼值得深入分析的。可能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比較不同尋常的內容,但我也不會太在意,不會被它困擾或是覺得揮之不去。但是榮格顯然是非常在乎夢這件事,大概他自己也很難說清楚究竟是他豐富的夢帶他走向了研究潛意識之路還是對潛意識的研究讓他更加重視他的夢。不過,在書中也有涉及到許多迷信的神鬼論的/有預知能力的內容,在我看來還是非常荒謬的。就是在讀的時候我腦海中會出現一種"這真的太荒誕,我不打算認真對待"的態度,就是我好像都不願嘗試去相信它是真的,儘管它是榮格所寫的。這一點也挺有趣,因為我並不是一個完全不信神鬼或是超自然力量的人,例如我在廈門碰到Rolph的時候,關於他所說的他的超感知能力,我簡直是深信不疑。或者大概某種潛意識裡我也願意嘗試相信一下榮格所說的?只是可能我被現代科學觀洗腦太徹底,當有人一直堅信不疑的描述一些超自然力量的東西而又不提供任何證據的時候只會讓我覺得對方特別無理。無論如何,在讀了這本書後,我也開始試著認真對待我的夢。我甚至想過,也許這種所謂的「超自然力量」在很多年前是的確存在的,它可能源自於人類與自然地某種親密聯結。然而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慢慢遠離了自然,這種聯結也慢慢弱化甚至消失了。[我知道這話聽起來有多瘋!但這也是一種可能性]

此外,在書中榮格也講述了大量有關上帝和宗教的內容,這也是讓我一開始有些難以relate的部分。我是一個不可知論者(想想當時背GRE單詞時看到這個詞猛烈的吐槽過怎麼會存在這樣的詞,現在居然開始用它了,真是諷刺的好笑),我無法斷言「神」「上帝」及類似概念是徹底不存在的,對於神創論及基督教相關的那一套我也是完全難以置信。我對於宗教主要的興趣大概在於,我很好奇,為什麼在我看來毫無道理的基督教卻被那麼多的西方人所信仰?更甚者,他們有時甚至會因此而產生某種「信仰上的優越感」。這本書關於宗教對榮格的影響的描寫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有/無宗教環境下長大究竟會如何影響一個人?」這似乎也是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這個問題不是一個信仰上帝的人與一個不信仰上帝的人之間的區別,而是在一個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環境下成長與完全不受宗教影響成長究竟有何區別?例如榮格在早年經歷的章節中就講述了他小時候如何對上帝感到迷惑,他產生的一些關於上帝的幻象以及隨著他的成長他對於上帝的理解如何變化。這也許在許多西方社會中成長的小孩身上都發生過?但以我為例,那樣的問題從未在我的腦海中出現過。這是好或是不好呢? 關於上帝的思考無疑深刻的影響了榮格。假如我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我會無條件的接受別人所告訴我的一切嗎?還是我會因此而困惑不已呢?成長在一個沒有宗教的環境下無疑免去了我因為外加宗教理念而可能導致的各種困惑,但也剝除了它們帶給我新的靈感的可能。這種宗教文化的區別究竟帶給了西方社會和東方社會什麼樣的差異呢?

小說及影視作品都是現象層面的,他們只要做到如實的記錄或描繪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體驗就成功了。而榮格所提出的原型(Archetype)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以及共時性(Synchronicity)是不是也是在總結現象層面的工作呢?而現代科學更多的關注於挖掘現象背後的具體機制。不知道榮格、弗洛伊德他們要是穿越來到我們這個時代,他們會如何看待現代心理學及認知心理療法呢?現代心理學已經獲得的成果與他們的大腦進行碰撞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榮格擁有一個異常豐富的內心世界,而這也是他學術上的靈感來源,這本書所寫的正是榮格向內探索的一生。我想他寫這本書,就是想要闡述是什麼帶給了他學術上的靈感,他所提出的理論和寫出的學術著作背後的起源。在書中他刻意的避免了他與其它人的關係,這一點他在書中也有提到,一方面因為他認為他的內心所產生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他認為他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所帶給他的他沒有權利單方面披露。即使是在寫到他父母的時候,他都採用了理性到近乎淡漠的語氣來描述。全書都沒有很多情緒描寫, 甚至在寫到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以及他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無疑可以從另一個更人性化的角度來反映這個人的特質,而這一方面在這本自傳中是缺失的,難免讓我覺得有些可惜。這也是這本書唯一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我並不覺得透過這本書看到了完整的榮格這個人。不過書中就提到榮格並不熱衷於寫自傳這件事,他不樂意完全將私密的自己呈現給別人,他並不想糾結於可能面對的各種評論,這本書也是在他死後才出版。說到底,又有誰願意把自己的一切完整的呈現給所有人呢?所以,能看到這麼誠懇的一本自傳已經是一種幸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的第一天,突然長大
「我愛你,但這成為了過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