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蔣方舟:饒了乖孩子吧,討好的人生不會快樂

蔣方舟:饒了乖孩子吧,討好的人生不會快樂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 萌芽、燕子


來源 | 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




又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出了故障。




前一陣子,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自己這20多年來一直在「討好」別人。







89年出生的她,7歲開始寫作,9歲開始出書,23歲當上新周刊副主編,從小在學校當班長,高考被清華大學破格降60分錄取,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本應該自信滿滿,光環耀眼。





?向右滑動,可查看全部圖片?




但是,她卻在去年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中,發現隱藏在自己身上20多年的「

討好型人格

」。




朋友問她,從小到大,你有和身邊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嗎?



什麼是真實的關係呢?




就是你可以和這個人大聲爭吵,不顧形象,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出來。




蔣方舟愣了一下,她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這種真實的關係。



她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男朋友吵架,對方在電話里一直大聲責罵她,但她卻一直給對方道歉,說對不起說了整整兩個多小時。




但是這樣的道歉太過輕易,反而讓對方感到很敷衍,掛了電話又一直打電話來。




她看到不斷冒出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就是不敢接電話,不敢跟對方說一句:「你這樣做,我很生氣!不要再打了!」







「即使在兩性關係這樣親密的關係中,都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這很可怕。當接觸到討好型人格這個詞,並和自己對上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人生觀整個崩塌了,甚至懷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確。」




她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






所以

討好型人格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非常害怕與別人起衝突


非常害怕讓別人不高興


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不懂得重視自己的感受


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不是因為他們情商高或者包容懂事,而是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的感受和訴求,去迎合他人,即使心裡已經很不高興了,也不懂得表現出來。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這樣的時刻: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吃什麼玩什麼,嘴裡總是掛著「隨便」;




穿了新衣服出門,總會戰戰兢兢的,別人一句調侃的話就覺得很窘迫;




一件工作總是要打磨得很完美才交付,因為不想得到上司的負面評價,卻常常忽略了該重視的是用戶怎麼想;




為了得到父母、老師的喜愛,變得懂事又禮貌,所有考試都拼足了勁努力……




就像蔣方舟說,她自己也會把討好型人格帶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大學當電視台主持人、畢業後做記者的時候,她經常碰到這樣的狀況:




感覺一些老師、嘉賓說的是胡說八道的話,但她也會恭恭敬敬地說「您說得太對了,再給我們來一段唄。」




即使積累了很多不滿和想要反駁的話,依然不會去表露自己真實的想法。




討好型人格的人真的活得憋屈得要死。






1


從小到大,你都教我


討好別人,壓抑自己




我們傳統成長的環境,都在教我們抑制自己的感受,甚至是不準察覺真實的自我,我們

習慣了

把「討好」的行為合理化





「別總是上姐姐那玩,會給別人添麻煩的。」




「你要乖,這樣子才不會給別人看笑話呢。」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能接受別人的幫忙,沒志氣。」




更早更早,隱藏在我們身體里的,是來自家人無意或有意的灌輸。




父母可能潛意識裡自我價值感也很低,不自覺地引導孩子去對比和看到別人的評價;




而另一方面,父母又總是希望孩子懂事聽話,只有乖孩子,才會被愛,被喜歡。







左手討好,右手控制,但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就是在教會孩子,放棄自己的感受,去聽從別人的想法,因為「討好別人是多麼正常而合理的一件事情」……




知乎網友 @海明 分享自己的經歷:





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


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


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


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蔣方舟也在《圓桌派》講起過自己的成長經歷,小時候為了討好媽媽,在媽媽面前表現「我是一個節約的好孩子」,她省下自己買早飯的錢,肚子餓了就去撿別人吃剩的東西。




你看,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討好別人,只是這個別人是自己的父母。




然而,這些乖孩子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啊,他們在自我慢慢喪失的過程中,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情緒,也許爆發,也許滅亡。







讀者@簡里里說:





我從小算是半個「別人家的孩子」。


我6歲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問我:


"你好聰明吖"「你學習累不累啊」「你媽媽教育你好好啊」。




你每次想張口說:


我覺得數學老師好討厭,


我覺得同桌的裙子好漂亮,


我不喜歡吃鹹菜。




大家都會說:哦……


「你好聰明吖」「你學習累不累啊」「你媽媽教育你好好啊」。




你忽然發現,這個世界跟你沒有對話。




他們眼睛裡面的你是個符號,是個刻板印象;




而你以為的、更複雜的,那個會傷心、會偷懶、會撒嬌、會使壞的你自己,卻消失不見了。




在「萬眾矚目」之下,你驚奇地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單薄的反光板。




你前面有刺眼的光芒,你自己卻陷入陰影之下,在眾目睽睽之下憑空消失了。




那個「保持自然狀態的小孩」,會大笑、會傷心、會偷懶、會撒嬌、會使壞,一旦消失,就很難再回來了。




父母未曾發現到,孩子是由於不安而選擇服從,還洋洋得意地認為,自己教出了乖小孩。




而這些乖孩子長大後,不過是變成沒有自信的大人罷了。









2


長大以後,我只感覺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很喜歡的日本社會學家加藤諦三曾提出過一個觀點,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著一種「

共生關係

」,

這種關係不是成立於愛對方,而是出現某個對象讓自己的心理有所依賴。




比如,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父母,唯有孩子的表現值得驕傲,他們才會感到開心。




孩子從小就懂得生存的技巧,當他們發現,必須以「我很乖,我有用」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時,他們就會這樣選擇這樣的生存方式。




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父母愛聽的,每一個舉止態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




孩子學會戴著鐐銬跳舞,而這個鐐銬竟然只是父母的期待。




可怕的是,當他長大成人,周邊的人事環境都改變了,他們也會以為要得到他人歡喜,只要自己及幫上忙就可以了,結果一頭熱地為對方奉獻犧牲。




記得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到極端的人,小時候因為家中妹妹長期生病,得到了爸爸全部的關注,她為了得到爸爸的注意,想盡辦法逗爸爸開心。




松子和爸爸就是這種共生關係。







可是無論她做什麼,爸爸都從來不會對她笑一下。




直到有一天,她對爸爸做了一個鬼臉,爸爸才笑了。




從那以後,松子就學會了討好爸爸的方式。







這個鬼臉直到成年後,她還在做,好像已經成為面部神經反應的一種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做,顯得異常怪異。







長大以後,松子除了爸爸,也開始討好其他人,在學校當音樂老師,被誣陷偷了錢,即使會被辭退,她也替別人頂了下來。




遇到喜歡的人,也是一次次地處於弱勢的地位,為了維持關係,不停地討好對方,又一次次地被拋棄……







最後,她一個人住在河邊,望著回不去的家,不出門、不工作、不社交……把唯一一點希望寄托在電視里的偶像身上,直到垃圾塞滿房間,被附近的熊孩子不小心打死。




她寫在信紙上的,只有一句: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電影最後,松子唱起了這首歌「伸出雙臂,踮起腳尖,就能夠夠到藍色的天空…大夥們,再見了,明天再見吧…肚子餓了快回家吧…」




到生命的最後一秒,松子都在渴望童年的自己能得到爸爸的愛。







3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


解開鐐銬,自由跳躍




這些乖孩子的故事,讓我一次次地反思,父母對孩子的愛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愛孩子,只是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嗎?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以愛的名義,卻養成了一個傷痕纍纍的孩子?




等他們他們需要在長大後的時間裡,往往要消耗多倍的力氣,去修補自己。




蔣方舟發現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後,一個人前往東京待了一整年,不工作、不學日語,把自己放逐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因為她沒有任何社會關係,所以不必在意別人的評價。




後來回國後,她依然在克服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在一次飯局上,她不滿一個老師對她倚老賣老地說教,當下把那個老師罵了一通,然後摔門而去。




出了門以後,她馬上打電話給朋友說:「我罵人了,罵人了,終於罵人了!」那一刻,她覺得自己釋懷了一些。







可是,有多少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又有多少孩子困在這個牢籠里走不出來呢?




他們打心底里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事事都逢迎投合。




陷於自己的糾結的孩子,內心永遠無法成長,做任何事情都會捆手捆腳。




父母沒能給予孩子心理成長所需要的絕對的保護,讓孩子對生命、對周遭的世界抱持著根本的不信任感。




這種原生的不信任感,讓孩子對今後的人生滿懷恐懼。







4




養育兩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始終認可的一句話是,

愛孩子也是一種能力




在原生信任感里長大的孩子,父母傳達出的往往是:無論你變成什麼樣,我都不會對你感到失望。




還記得伊索寓言中,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嗎?




北風和太陽說,誰可以讓旅人脫掉斗篷,誰就更有本事。




於是,北風就拚命呼啦啦地吹。可是他吹得越厲害,旅人的斗篷就裹得越緊。




後來北風不得不放棄。等太陽出來曬了一下,旅人就立刻把斗篷脫掉了。




有的父母是北風,有的父母則是太陽。




每個孩子的年幼時期,都需要得到父母緊密相連的愛,需要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傾聽自己的心聲。




如果父母讓孩子感受到「照顧你讓我心情愉悅」,加上舉手投足間的溫情傳達,這些細微的舉動,都會讓孩子擁有堅定的安全感。




比起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取得的功成名就,父母的笑容更能讓孩子擁抱自信。




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不需要偽裝自己來獲得認同,他們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很喜歡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總結的那段話: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在實現這個獨特價值的時候,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但是如果放棄了去追尋自己獨特的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那他一定冒了非常大的風險。




因為,真的欣賞你的人一定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故作討喜的樣子。







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時,我們到底在要求什麼?




希望我們都能按下暫停鍵,好好地想一想。






*來源簡介:

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






長按上方二維碼,

關注即可收聽下方全部音頻






- 小學生必背唐詩解讀 -




李白《送友人》


杜牧《江南春》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白居易《池上》


杜牧《清明》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賈島《尋隱者不遇》


王翰《涼州詞》


柳宗元《江雪》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


劉禹錫《烏衣巷》


……


- 英文有聲繪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麼?《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別讓鴿子開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衛不可以《No,David》


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媽媽嗎《Are You My Mother?》



野獸出沒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個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聲繪本 -





《接著,春天來了》


《蒲公英小豬》


《第四隻狐狸》



《小喬逃跑了》



《白色的小貓頭鷹》



《月亮跟著我們走》



《誰說烏鴉不會唱歌》



《鼴鼠和雪人》



《孵不出來的小雞》



…………


上千部兒童有聲繪本故事






成長樹

關注

收聽上千部兒

童有聲繪本、唐詩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樹 的精彩文章:

乾貨 | 自製這十個小工具,幫孩子養成學霸式好習慣(免費資源可下載)
這條無敵顯瘦魔術小黑褲,一條能搭配你的整個衣櫥!丨明日團

TAG:成長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