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被吐槽「整段垮掉」的《我是大偵探》,後期的「口碑」還有多大空間?

被吐槽「整段垮掉」的《我是大偵探》,後期的「口碑」還有多大空間?

《我是大偵探》你們追了么?

畢竟當時第一集剛播出,口碑就慘遭「滑鐵盧」,熱度呢,討論度也遠遠不夠。所以我對這檔節目一直保持觀望狀態。

目前《我偵》的豆瓣打分5.7,沒有過及格線。

不管是不是觀眾帶著情緒打分,失了公平公正,但是關於「評分」一直有句老話,「它是主流聲音相對客觀的最終反映」。低分,說明「問題」一定是存在的。

和很多人看完後的感受差不多,我大致也總結了下《我偵》的幾個「尬點」:

1,邏輯推理太弱。

雖然和《明偵》的節目規則沒差,《我偵》是6名玩家,分為偵探、普通玩家、關鍵人物K(相當於《明偵》的「兇手」)3種身份,然後通過梳理時間線-搜證-集中推理-投票-繼續下一輪,投出「K」。但推理部分在第一集整段垮掉。

搜證和闡述,在我看來《我偵》像在走「平鋪直敘」路線,玩家沒有加入太多自己的思考,毫無環環相扣、抽絲剝繭的緊迫感。

給人的感覺就是「來了一批演員」,大家對好劇本,劇本怎麼寫,我們怎麼演。而且在本身推理就不夠的情況下,「無效」部分太多:

2,案件觸點「低齡化」

相比《明偵》的恐怖、屍體、兇殺等元素,這邊的案件顯得很「小兒科」。

比如第一集《有間客棧》,就是一群人圍繞著「兩個孩子不見了」來展開調查:

第二集《相約98》,是從「甄老闆暈過去」開始。然後而第三集《奇妙博物館》,則是「尋找丟失的玉」:

這樣一來,直接導致在剛「切入」的時候,就無法擊中觀眾的「興奮點」。某種程度上,有足夠空間去挖掘人性的案件,更能讓觀眾「有所動」。

這就和懸疑推理的影視劇/小說一樣,從「命案」開始,把調定得高一點,最後往往更有「震撼感」。而把背景放在丟東西這種「家長里短」上,首先「氣氛」就沒有立起來。

3,「表演」痕迹太重,分分鐘成「尬演」現場

關於這點,節目剛出來的時候已經被吐槽得體無完膚。好多人也是因為韓雪和張天愛「哭戲哪家強」的PK大賽,對《我偵》望而卻步。

韓雪在得知「漠上花」只是傳說的時候,立馬開始「飆戲」:

重點是後面收都收不住:

作為推理秀,有放也就該有收,畢竟不是舞台劇或者情景式「苦情劇」。

看到彈幕上有人說,韓雪哭戲結束,張天愛肯定會不甘示弱。果然沒讓我們失望。何老師試著推理出無情和有情(張天愛角色一直在等待的人)是同一個人的時候:

張天愛開始表演崩潰,借酒澆愁痛哭...

推理過程中,肯定少不了「演」,但推理與劇情(表演)的濃度比例分配有點失控。這麼處理的風險很大,觀眾若是不吃這套,反而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4,玩家之間互動太差,一盤散沙

看《我偵》,感覺玩家們並不在一個「系統」內。

拋梗沒人接,頻繁冷場,或者強行把「笑點」丟給觀眾,然而我們並不想接:

再要麼,有人專註「演戲」,何老師作為玩家之間的「潤滑劑」,好像也仍然掰不正畫風。

成員內部都沒有明確分工、沒有打配合,對觀眾來說,可能更看不出什麼「團隊感」。

就像公司內部臨時組建的一個小組,大家對彼此業務上的優勢、性格沒有太多認知,首先「默契度」就不過關。

這些大概是《我偵》開播以來收到的最「集中」的吐槽,對節目組來說可能在意料外,其實也是「情理之中」。

客觀來說,《我偵》作為上星版,在故事編排上肯定會受到一些限制。比如血腥、暴力、恐怖元素不能出現,一律腰斬,所以破案背景過於幼稚,情節和bgm都顯得有些不對稱。

不過也有網友提到,即便有限制,但也並不影響「把故事講明白、把邏輯梳理清楚」,而現在「碎片化」的推理展現,完全提不起觀眾參與其中、動腦筋的慾望。

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偵》本身的定位。加大劇情比例、弱化推理,從《明偵》劇情、綜藝、推理三要素3:3:4的佔比調整為現在光「劇情」就佔了5成。

這算是招商時節目組就打下的預防針。

不主打燒腦、高能,節目slogan也是「請開始你的推理」,看上去就是沖著「降速」、「溫和」去的。

節目組想增加故事性和綜藝看點,可能對觀眾(尤其是《明偵》的忠實用戶)來說就略顯生硬,追頭兩期的時候產生「不適感」也情有可原。

再看玩家們,《我偵》的嘉賓大換血,新玩家對節目規則不太熟悉,從上面說到的「拋梗接梗」的尬點,就能看出新手們目前還跟不上「遊戲節奏」。

一檔綜藝把不同個性的人放在一起,肯定是期待他們能主動擦出火花,但新玩家們之間也有新的相處模式,更重要的是,請來的演員本身可能「自帶人設」,這一塊對節目組來說,是不好把控的。

比如韓雪,在我們眼中她的性格偏冷靜、嚴肅,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就很平穩工整。

作為演員,對自己又比較有要求,從之前她在《聲臨其境》中的狀態就能get到。

所以在《我偵》該有綜藝感的時候,韓雪並不大能放得開。

而且,韓雪本身可以是「邏輯推理」擔當的,之前她也在採訪中說過,自己「行動力」不錯:

但第一集其他人在搜證分析的時候,她沉浸在角色中走不出來了,杵在門口抬頭45°仰望「門框」,哀怨老闆娘是栩栩如生了,emmm......

但是本該「發揮」的東西沒有掏出來,估計這也是很多人說她走到「戲精誕生」片場的原因。

同樣的張天愛也是,故事裡的角色設定比較「攻」,剛好中了藝人本身所塑造的「人設」,所以張天愛一上來就非常「用力」:

其實玩家應該根據劇情中的「人物設定」走,而不是把自己本身的人設糅雜進來,甚至還想以此「鞏固」下自身人設,就很災難了。

後面的馬思純也是略略「賣蠢賣萌」,但真正的「綜藝感」是收放自如、對尺度把控也有高超的技巧。《我偵》也是吃了這上面的虧。

至於觀眾一直哭喊的《明偵》的「團魂」,我覺得在《我偵》里,默契度不行是事實,但我們也忽略了:嘉賓在個性展現中也需要時間去摸索出「我最適合在團隊里充當什麼角色」。

現在也能想通,《明偵》持續了三季,時間跨度大,而《我偵》作為全新的節目,嘉賓需要時間去磨合。

所以我在追劇追綜藝的時候其實蠻有「反骨」的,《我偵》的問題確實存在,但私以為,並不像網友diss的那樣,《我偵》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首先,從封閉空間到實景拍攝,有人不接受,但也有人喜歡。包括服化,也是和故事人物和設定緊密相扣。

道具置景的精緻與用心程度,更是沒什麼可挑:

其二,目前我追了三期,感覺每期的主題定調還是帶著「情懷」的。

比如第一期的場景設置在客棧,講的是江湖俠客「情懷」:

第二期開啟「回憶殺」,發生在「有故事有情懷」的1998,很多道具的安排都很能勾起美好記憶,這算是「綜藝之外」的效果。比如滿牆獎狀:

以及整個房間的《還珠》海報、王菲海報,年代感還原得很好:

然後第三期場景是在博物館,詩書字畫,古董美玉,很有「人文情懷」。

最後,看完第3集,我已經明顯能感受到進步。畢竟,第1集強行搞笑的梗是這種質量:

就拿慢熱的鄧倫來說,還是有「推理」潛質的,除了每期能投出關鍵人物K,第3集里在分析偷竊手法和時間時,思路也很清晰:

除了玩家漸漸進入狀態,節目組也是能聽進去建議的,比如剪輯上分成上下集,讓故事呈現更為完整。節目的整體質量,還是呈「上升」趨勢的。

這次《我偵》的節目效果被質疑聲包圍,其實也說明了「網綜轉檯」確實有一定難度,困局與瓶頸還是很多。

網綜面對的大多是年輕用戶,上星之後,受眾面變寬,這種變化導致很多東西不能同時抓住。比起《明偵》把觀眾帶入推理氛圍中,大家一起頭腦風暴,《我偵》則是用力想讓觀眾get到「劇情的感染力」。

畢竟在電視台播出,節目組想為觀眾打造「用戶體驗」,提高劇情佔比,大概也是為了滿足我們「喜歡看故事」的心理需求?

而且我看了導演的一個採訪帖,有提到希望《我偵》老少皆宜,上了年紀的和低齡人群都能看懂

所以在做內容的時候,難度其實增加了許多。就好比市場分得越細,產品可能越好去「規劃」,知道特定的受眾喜歡什麼,投其所好就行。類比綜藝節目,受眾垂直細分之後,指哪打哪效果當然好。

但現在拿上「檯面」,接受的是所有人的審視。首先《明偵》的基礎觀眾大多不買賬,磨掉了一些信任度;

另外,雖然明確告訴你這是兩個「產品」,但畢竟班底一致,然後依託了網綜ip,很多人習慣「先入為主」,喜歡對比(比如還非得把現有嘉賓代表的人設往之前的嘉賓上靠)。

所以「網綜反哺」看上去也有些水土不服。

網綜上星可以實現雙贏沒錯,但上星門檻板上釘釘,要顧著內容、節奏、題材尺度等多個方面,同時還要顧及所有觀眾的情緒,如今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了,一旦和自己的預期不一致,會很武斷地去行使「一票否決權」。

要權衡利弊,難度真的很大。但是話說回來,《我偵》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網綜反哺以後肯定還會有。

如果把《我偵》當成一個「新人」的話,我倒覺得是可以給它「適應期」的。最近兩集比第一集已經調和了許多,如果能在穩住的基礎上繼續上升,後面的「口碑」,應該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風風微博:@一直風和日麗的風和君

--按下去,掃射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和日麗 的精彩文章:

安陵容深夜給華妃唱歌,不情不願的模樣是裝的!
《如夢之夢》胡歌新造型帥炸裂,網友表示:老胡越老越有味道

TAG:風和日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