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Essay 有一些話想說

Essay 有一些話想說

周六早晨剛睡醒,就收到朋友轉推的一篇名為《渣浪你好,我是同性戀》的公眾號文章。文章直截了當地,對新浪在4月13日發布的一則關於清查同性戀題材的圖文和視頻的公告,表達了失望與不滿。這一公告將「同性戀」內容與「涉黃」和「血腥暴力」並列,在以「撐同志,反歧視」為政治正確的今天,勢必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公告內容

在得知這一消息的第一時間裡,我的確是不解甚至是憤怒的。我不理解為何在「同性婚姻合法化」已經成為成為眾多歐美甚至是亞洲的國家與地區的主流的今天,新浪卻「反其道而行之」。

但出於理性,我認為在批判之前,對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並從其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向,才是明智的選擇。畢竟,在口誅筆伐、群情激憤之下,我們更容易忽略掉很多細節與事實。脫離事實地論辯和發聲,無異於建立一座空中樓閣。

中國的同志平權運動的發展一直落後於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歸根結底,「同性戀」在我國的社會語境下,仍然屬於「亞文化」的範疇,是與主流文化相異的文化。同性戀者是少數者,在「少數服從多數」的社會現實下,所掌握的話語權是極其微弱的。在國家加大力度推行主流文化,強調「萬眾一心」的今天,同志文化勢必要被壓制。事實上,除了同志文化,一些亞文化的發展也在被限制。這裡不再加以贅述。

有人會質疑,如今微博、知乎、豆瓣等輿論平台幾乎都「一邊倒」地視同志平權為政治正確,這還不能說明大眾對同性戀已經十分寬容了嗎?

我想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人們很容易將微博、知乎、豆瓣的聲音等同於大眾的聲音,這其實是錯誤的。我們很容易誤會,「大眾傳媒」這一詞語中的「大眾」就是千千萬萬的普羅大眾。

還記得豆瓣的slogan嗎?——「我們的精神角落」。從以書籍、音樂、電影、音樂會和展覽為主要內容這一點上看來,不難發現豆瓣的用戶大部分都是文藝青年或者「自以為的」文藝青年。知乎便更不必說,高智識高收入階層主導著整個社區的風向。

然而,難道這些千千萬萬的普羅大眾,就只是由這些「精英」構成嗎?

豆瓣的首頁

我們常錯覺在社交平台上,我們的知識和信息渠道在不斷延伸,可是實際上我們只是在與自己相似的人群中兜著圈子。

我們能聽到的人群的聲音是有局限性的,以至於我們錯覺這些看不見、聽不見的人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的人,仍舊秉持著傳統的思維。所謂的「平權」「自由」「理性」對他們來說,太過前衛,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生活就只是生活而已。去問問煮粉的阿婆:「你知道人文主義嗎?」她大概最多給你一個白眼然後問你,「你到底要幾兩粉?」

我們,尤其受過新時代教育的我們,在中學歷史課上被教會的「天賦人權」「契約精神」「理性主義」,對大部分人來說,只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概念。我們不過是站在某個高度上,帶著連自己都無法察覺的優越感,去理解這個世界,並且也想要這個世界以這樣的方式理解我們。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言:「當你想要批判某人時,你要想到他或許沒有你這樣優越的條件。」

最難逾越的,往往是思維的鴻溝。

縮窄這樣鴻溝,往往不能操之過急。思維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的,其中可能要經歷一代又一代的不懈的努力,才會產生改變。

憤怒的青年們,在憤怒之外,你們還能做更多。

所以,我多多少少理解新浪的做法。但是我還是想指出一點,「同性戀」應該屬於「敏感話題」,不可以和「血腥暴力」「色情低俗」等代表「不道德」的概念混為一談。希望我國媒介平台在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多一個心眼,少做「一刀切」這樣的不負責任的行為。

我不知道我這篇文章能夠存活多久。事實上還有一些更宏大的命題,我選擇避而不談,一是因為我覺得我所了解的信息不足以讓我得出結論,並影響到其他人(傳播自己的觀點是需要負責任的),二是為了讓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看到。妥協,光榮。

此刻,我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才能不愧對自己,不愧對自己所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我從未否認我是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凍檸冰室 的精彩文章:

TAG:凍檸冰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