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志剛:腸癌患者的「綠色通道」

王志剛:腸癌患者的「綠色通道」

王志剛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外科學博士。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普外學組委員、胃腸學組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腫瘤微創專業委員會腔鏡學組委員,上海交通大學結直腸疾病診治中心委員。擅長胃腸腫瘤腹腔鏡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的手術治療。

近年來,我國腸癌發病率以年均 4% 的增幅直線上升,其中超過 80% 的病例為中晚期。腸癌是一種早期癥狀隱蔽的癌症,有些患者會出現便血、大便性狀和規律改變等情況,但易與其他疾病尤其是痔瘡相混淆,從而延誤診斷。如果出現全身表現,比如貧血、消瘦,則往往預示著可能已經到了晚期。

(圖片來源:Pixabay)

◆腸癌能達到怎樣的治療效果

腸癌是相對腹腔其他腫瘤而言治療效果非常好的疾病,我國腸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以達到 60%,甚至更高。腸癌的治療方式很多,如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即使到了中晚期或者複發轉移之後,仍然可能有效控制疾病,讓患者延續生命。但腸癌有一個非常不利於治療的特點,就是手術之後,超過 50% 的患者會發生複發或轉移。

從醫學的角度講,腸癌的生物學行為比較好,即便發生了轉移,仍然可能有一個很好的窗口期讓醫生治療干預,延續患者生命。

◆腸癌複發再手術對患者有何意義

腸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複發率。腸癌複發之後,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其中就包括再手術。再手術之後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經過我們多年研究和經驗積累,療效有時會超出預期。

在一些規模小的醫院,很多患者在複發後放棄希望,覺得晚期腫瘤已經沒必要治療了,而事實上如果通過手術再切除,很可能獲得非常好的生存和生活質量。

美國和歐洲國家一些大的腫瘤中心也在探索這方面的工作,對於術前評估預後可能比較好的患者,經過再手術切除,可能給他帶來非手術治療無法企及的效果。患者 5 年生存率可以達到 40%。所以治療腸癌,無論發現多麼晚,或者複發,仍然是非常有希望的,不應該輕易放棄。這也是多學科綜合診治努力的方向和初衷。

◆「腸癌整合門診」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現在的醫療是規範化醫療,同時我們又強調個體化治療。不同的患者,生同一種病,卻有不同的特點和規律,這就是腫瘤的異質性。針對不同的患者應該有不同的策略,我們接觸的局部晚期腸癌或者複發腸癌患者,他們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是肝轉移,有的是肺轉移,有的累及周圍臟器,有的侵犯重要血管,還有的合併多個臟器的轉移等。

(圖片來源:Pexels)

除了病灶外,治療還要考慮患者的全身情況、臟器功能、手術耐受力、可能合併的慢性疾病等。從這些角度講,每個患者都有他的體征。多學科專家討論的重點,就是針對患者的疾病進展、全身情況、心理狀態,量身定製一個最適合的策略和方案。這就涉及到多學科綜合診治(MDT)的概念,就是由多個手術科室合作,挑戰單一科室難以完成的技術,以為很多晚期腸癌患者或者複發腸癌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

目前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這一模式在國內外的普遍運作方法是:患者住院後,由病房多個學科團隊的專家集中討論,如患者適合直接手術,還是先進行放化療,是否加用靶向治療等,然後患者進入不同的路徑,期間常常需要轉科治療。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把多學科綜合診治工作提前到患者初診的門診,開設「腸癌整合門診」,一站式服務,讓患者第一次就診,就明確下一步治療的路徑和流程。這批專家一直跟進這例患者,根據病情適時調整治療方案,並建立個人醫療檔案,長期隨訪,評估療效。

◆哪些因素易導致腸癌

就目前的了解,腸癌的發生跟很多因素有關。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我國,腸癌大多呈散發性,但同時大約有 15% 的腸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現象。散發性腸癌跟飲食有很大關係,經濟發展帶來飲食結構的變化,多葷少素、導致了腸癌發病率的上升。

(圖片來源:Pexels)

防治腸癌,除了飲食上調整外,還應該重視腫瘤篩查,尤其針對腸癌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性息肉病史、腸道血吸蟲病史或者有腸癌家族史。此外,膽囊切除者也屬於高危人群。

腫瘤篩查主要包括腫瘤標誌物、血液檢查、大便隱血試驗、內鏡檢查等項目。我們鼓勵 40 歲以上的人士,即使沒有高危因素和任何癥狀,也應該每5 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鏡是定期體檢的最重要一關

有這麼一個笑話:如果全上海 3000 多萬市民中,40 歲以上的成年人都能定期做腸鏡檢查,那麼胃腸外科醫生就全失業了。這是因為腸癌多由腸息肉轉變,切除腸息肉,腸癌發病率就會大大降低。西方國家腸癌發病率逐年下降,就是因為成年人定期腸鏡檢查。

(圖片來源:Pixabay)

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因為恐懼做腸鏡檢查,結果錯過了早期發現腸癌的機會。對於便血,寧願把它當做痔瘡、肛裂或者其他疾病,甚至普查時發現癌胚抗原(CEA)等腫瘤標誌物升高,也不重視。等確診腸癌後,才後悔當初沒有聽醫生的建議。

早期發現,早期診治,對腸癌的治療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因為恐懼腸鏡,而給自己的健康留下隱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醫諮詢 的精彩文章:

柯重偉:是時候關注你的胃了
鹿彤:掀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TAG:仁醫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