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的國門,守護中華民族上千年了,若無此門,漢族有可能被滅族

中國的國門,守護中華民族上千年了,若無此門,漢族有可能被滅族

我們常說明朝皇帝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那「國門」究竟在哪裡呢?其實在中國古代,國門就是都城的城門,「國」的繁體字是「國」,《說文解字》云:「國,邦也,從口、從或」,又云:「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國的本意就是都城,那麼,自然而然,「國門」在最初的含義即是都城的城門。

「天子守國門」守衛的其實就是京師的城門,如明英宗正統年間的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率領群臣固守京師,就是守衛國門;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崇禎年間的己巳之變皆表現出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氣概。

晚清時期拍攝的明代修建的長城

但是在中國古代,對於每個王朝來說,其實,真正的「國門」是都城所在區域的各個重要的關隘,這些關隘的城樓是具有實際軍事意義的「國門」,比如明朝最重要的關隘是被稱為長城「內三關」的居庸關、倒馬關與紫荊關,建州女真崛起之後,明朝最重要的關隘就是山海關。

在冷兵器時代,關隘的得失對於戰爭的勝利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能夠影響國家與民族的興衰,到了熱兵器時代,關隘對於敵軍的機械化部隊也往往起著重要的阻礙作用,能夠延緩敵軍的行軍速度。

那麼,從秦漢至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關隘是哪一個呢?其實就是位於陝西省的潼關,潼關守護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時間,如果沒有此關,漢族有可能被滅族。

在先秦秦漢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在關中平原,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其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則是秦嶺山脈,「八百里秦川」東有函谷關(後增設潼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號為「金城千里」、「四塞之國」,關中平原之「關中」即取意「關隘之中」,「八百里秦川」水資源豐沛、土壤肥沃,又有天然的屏障可以依託,所以是歷朝歷代最理想的定都之地。

關中平原重要的關隘位置圖

關中平原的東大門是函谷關,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又增設了潼關,潼關成為了關中平原的東大門,潼關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漸漸超過了函谷關,潼關在歷史上所經歷的戰爭非常之多,難以計數,其中最重要的兩場戰役就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靈寶、潼關之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潼關保衛戰。

在漢唐時期,潼關作為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守護著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安全,對於民族的興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至武則天年間,唐朝相繼平定了東突厥和西突厥,東北部一帶的契丹、奚族(鮮卑宇文部的一支)也得到了安撫,於是,唐朝政府就把這些少數民族遷往河北北部一帶安置,到了唐玄宗之時,河北一帶與唐朝皇室的關係漸漸疏遠,這是安祿山、史思明起兵的社會基礎。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兵力為15萬,由於唐朝承平日久,民不識干戈,安祿山起兵之後,一路勢如破竹,河北各州縣相繼陷落,當年的十二月安史叛軍即佔領了東都洛陽,於是,關中平原的東大門潼關的得失,對於唐朝的安危來說至關重要,從天寶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五年的六月,安史叛軍一直受阻於潼關。這給唐朝政府調兵遣將,贏得了時機,如果沒有潼關,安史叛軍勢必一路攻佔長安,也許又會出現西晉永嘉之亂的場景。

所以,唐朝定都長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唐朝存續時間的延長,而西晉之所以會快速覆亡,與其定都在無險可守的洛陽有著莫大的關係。

儘管在後來,唐玄宗輕信楊國忠的讒言,命令哥舒翰貿然出關迎戰而造成潼關失守,但是,潼關之戰畢竟為唐朝贏得了準備戰爭的時間。

清代著作中繪製的《漢長安未央宮圖》

在抗日戰爭時期,潼關對於保護關中平原的安全,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潼關一旦失守,整個關中平原就有可能被日本人佔領,而日本人一旦佔領關中平原,就可以直逼漢中平原,我們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是,自古以來,進入四川盆地,可以從漢中、關中的幾個交通要道南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等等,所以,漢中、關中的得失維繫著成都平原的安全。

日本人在佔領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區之後,就開始直逼潼關,從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時間裡,日軍對潼關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轟炸,總共有1萬多枚炮彈和炸彈落在了潼關附近,中國軍隊為了保衛潼關作出了重大的犧牲,日軍雖直逼潼關,但始終未能攻破潼關,這就是抗日戰爭史上的「潼關保衛戰」,在抗日戰爭時期,潼關又一次守護著中華民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說史 的精彩文章:

此國是對中國最友好的東南亞國家,但至今還在忍受美國炸彈的威脅
中國唯一能合法賭博的城市,曾經還代管一個國家,這裡的人很愛國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