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受性質的特徵與哲學意義

感受性質的特徵與哲學意義

Reading

作者:高新民 男,1957年3月生,湖北省新洲人,二級教授,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心靈與認知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出版社/時間:商務印書館/2012-12-01

圖書簡介

《心靈與身體――心靈哲學中的新二元論探微》由高新民著,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唯物主義與二元論在西方心靈哲學中的*新發展研究」(08JA7020011)的*終成果。「二元論」作為一種特殊的哲學範式,有其淵源與發展。作者梳理了從古至今「二元論」的發展歷程,為讀者理清了「二元論」理論演進的思想光譜。《心靈與身體――心靈哲學中的新二元論探微》代表了這一領域的*新的研究成果。

第六章第三節 感受性質的特徵與哲學意義

關於感受性質,人們有不同的解釋。在贊成存在著這種性質的人看來,感受性質有下述獨有的特徵:(1)私人性。即是說感受性質不在主體間的、公共的世界中,而在經驗主體個人的內心深處,並與當下的內省體驗、意識相聯繫,只為他獨有,只能由他認識。(2)不可言喻性(ineffability)。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而且意會只能由經驗主體和有過類似經驗的人意會。例如我們就無法意會蝙蝠的經驗,至於說出來就更不可能了。(3)可直接認識性。即是說,主觀經驗及其感受性質是可以直接被經驗主體認識的,認識的方式是內省或體驗或內在的意識。(4)內在性。也就是說,感受性質不是有機體的外部反應,與外部行為以及引起心理狀態的刺激、環境也沒有聯繫,是純內在的,因而就不能藉助刺激、行為等外部線索去加以把握。(5)感受性質是把不同的心理狀態相互區別開來的依據,也是把一些心理狀態當作同一的狀態的論據。自己判斷自己得到了同一種經驗,其直接的根據就是感受到的經驗的主觀特徵。例如一個人認為兩個西紅柿是同一種顏色,或相信自己把紅的經驗與藍的經驗區別開來,就是根據兩種感受性質的同一或不同。

從感覺性質與感覺經驗、心理狀態的關係看,如果說感覺經驗、心理狀態是在一定條件下、由一定刺激引起的一種屬性,如果說它們是一階屬性,那麼感受性質就是二階屬性即屬性的屬性。因為後者是在前者出現的基礎上伴隨著發生的,是人們直接感受到的、真實的性質。從層次上說,感受性質比它所伴隨的心理狀態更深一層,而與意識、自我更接近。

在感受性質有無因果作用的問題上,許多人認為,感受性質是一種副現象。但這裡所說的副現象與傳統的副現象論所說的副現象略有不同。如果說主觀特性假說陷入了副現象論的話,那麼充其量只能說它是一種弱副現象論。因為傑克遜等人的觀點是:感受性質出現或不出現對物理世界都沒有影響,但它對其他心理狀態會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感受性質不是因果上完全無效力的。

如果把「感受性質」當作語詞看待,那麼它有沒有所指呢?如果有,它指謂的是什麼?它的發現者斷言:它指稱的是物理現象、屬性、特徵之外的非物理的東西,它暴露的是非物理的信息即現象信息。也就是說,根據這一假說,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不是純物理的,除了物理的存在以外,還有非物理的東西。因為根據所謂的知識論證,物理知識是關於物理世界的知識,完善的物理知識包括一切物理信息,即它能對凡是屬於物理的東西作出解釋和預言。如果有它所不知道的東西,那麼這東西一定在物理世界之外。傑克遜認為:假如你具有一切物理知識,你也不能告訴我:關於疼的傷痛、發癢的癢、嘗一食物的甜味感覺、聞一花香的感覺等的獨特的經驗及其主觀特性是什麼。因此主觀經驗特性是非物理的。

問題是:該怎樣理解或解釋感受性質?如果真的有這種東西,那麼它隱含的本體論意義是什麼呢?對物理主義和二元論有何意義?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有這樣幾種情況。

(1)物理主義的解釋是:即使承認存在著現象意識或感受性質,仍照樣可以堅持物理主義。因為即使承認已有的物理主義不能說明感受性質,也不能由此說物理主義是錯誤的。因為世界是複雜的、開放的,認識和實在總存在著距離。今天的物理主義不能予以說明,不等於以後不能予以說明。其次,也不能由物理主義不能說明它而引出這樣的結論,即它有物理存在之外的獨立的本體論地位。因為物理主義沒有認識到它,並不等於說它就是非物理的。總之,物理主義不僅作了多種辯護,如同一論的、功能主義、表徵論的辯護,等等,而且在辯護中發展了自身。

(2)中間的立場。如前面提到的洛爾和海爾等既承認唯物主義有難題和缺陷,但又不贊成由此得出二元論的結論。傑克遜其實也接近這種立場,他常說:他的基本傾向是物理主義,毋寧說,他同情物理主義,但又認為物理主義面對感受性質有不可克服的麻煩或難題。因為如果感受性質是一種新的事實,在自然界有自己的特殊的存在地位,那麼物理主義就是錯誤的,至少有本體論的遺漏,或者說,犯了本體論的沙文主義錯誤,即只看到了物理的東西的存在地位,而否認了感受性質的存在地位。由此可得出的正面結論是:世界不是純物理的,除了物理屬性、實在及其所組成的物理世界之外,還有非物理的、純精神性的東西。因此世界是複雜的,至少是二元的;物理主義由於遺漏了物理世界之外的這一重要事實,至少是不完善的。而這種不完善性是物理主義等理論不可克服的,因為一經克服了,物理主義的基本原則即世界是物理的也就被否定了。

(3)各種形式的二元論結論。

一是認識論的二元論。其基本觀點是:第一人稱觀點中的感受性質和第三人稱觀點中的物理事實,只是兩種不同的認識,它們的確是不同的。不過,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由此引出本體論上的二元論結論。因為兩種認識後面的實在從整個世界來說,都是物理的。就每個人來說,這兩種認識是不能等同或還原的,因為它們之間可能有交叉、包含或此有彼無的關係,因此最好是說兩種認識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關係是異常的。這就是戴維森等人的解釋主義的態度。

二是屬性二元論解釋:人身上只有一種物理實在,但可有兩種不同的屬性,一是物理的,二是非物理的,感受性質即屬後者。應注意的是,屬性二元論有唯物主義和非唯物主義之分。前者主要表現為隨附性理論。它強調:感受性質起源於物理屬性,後者是基本的,前者是派生的。從存在地位上說,感受性質儘管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不能離開物理屬性而獨立存在。如果感受性質有因果作用,那也一定是由作為基礎性質的物理實在來代理行使的。非物理主義的屬性二元論認為,感受性質在起源、存在地位和因果作用等方面都有不同於物理屬性的獨立性和特殊性。

三是查默斯等人堅持的自然主義二元論。他們認為,意識是宇宙的一個根本屬性,就像麥克斯韋爾把電荷和電磁力當作物理理論的新的根本的構成要素一樣。查默斯說:「經驗本身像質量、電荷和時空一樣是世界的根本特徵,如果我們把經驗當作根本的,那麼我們就能夠建立關於經驗的理論。」由此他們還得出了這樣的泛心論結論:「經驗有可能無處不在,只要存在著因果相互作用,就一定有信息,而有信息的地方,就一定有經驗存在。」

但是這種二元論又有不同於傳統二元論和泛心論的特點,其主要表現是,它承諾了自然主義的大多數原則,如承認宇宙萬物都有起源,都根源於基本的物理存在,只有自然現象才有存在地位,只有物理的東西才有真正的因果作用,因此訴諸科學理論解釋非基本屬性有其合理性,等等。不過,這種二元論又堅持了二元論的基本原則,如認為經驗不能歸結為或還原為物理實在,而有自己的本體論地位,它們的起源和作用除了有對物理根本性質的依賴的一面以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起源,即根源於所謂的原心理性質。它是最初的性質,與宇宙大爆炸一同發生。因此也可看作自然現象。可見,這種二元論是自然主義與二元論混合的產物。

四是克里滕登(C. Crittenden)的二元論。他贊成查默斯基於意識的二元論論證,承認意識是實在的一種根本屬性,但不認為它是一切事物的屬性,而只承認具有複雜心理能力的身體或高度發展的身體有這種屬性。他說:「心理狀態越複雜,所需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必須越複雜。」意識就是適應這種需要而出現在複雜系統之上的屬性。意識不可能先於有關的造物而出現,在宇宙的進化中,它是晚出的現象。儘管如此,意識一經出現於這個世界,便有自己的實存地位,因為它們有自己的特徵,相互之間還有邏輯的聯繫,最重要的是,它們有離體或與身體分離的可能性。他說:「除了相信常識和科學的實在存在之外,還相信有別的實在,這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接受的。」「實在不能只限定於物理的東西,它還包括有心理的東西。」到達這個結論依賴於兩種途徑,一是揭示支持還原主義和取消主義的論證之種種弱點,二是正面論證心理的實在性。就前一方面而言,他說:「不可能用自然主義術語來說明心理現象,」因為關於這些現象的概念與物理概念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就後一方面而言,他認為,大量的事實足以證明:「心理是不同於物理的種類的觀點是不可動搖的。」例如看一種顏色這樣的「經驗真的包含有非物理的因素,因此不能用物理術語來解釋」。

五是克利夫頓(Andrew Clifton)的新心理主義。他對心理主義作了新的界定,認為它是唯物主義的對立面。心理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認為,心和物是構成世界的兩類材料,且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和存在地位。新心理主義的「發展」表現在:心理現象也是世界的基本構成成分,有意識經驗的單子性、內在性屬性不能還原為非心理屬性。

六是馬丁(G. D. Martin)的極端二元論。別人的二元論解釋至少承認意識源自物質,而馬丁則認為意識有自己的來源。他認為,面對意識,唯物主義走向了末日,因此有希望的是二元論的意識理論。其基本結論是:「(1)科學家並未在大腦中找到意識,(2)我們關於顏色、觸覺和聲音的經驗及別的感覺並不是物理世界的組成部分。」他的最有「創新」的結論是:「意識不在大腦中」。他說:「當代神經科學好像能告訴你:意識會在什麼地方被找到,但是恰恰相反,它的位置未被人發現。」而且沒有人能解釋:由大腦中的中樞通道所提供的感知信息是怎樣轉換為意識經驗的。例如感受性質就是如此。他研究感受性質最重要的成果是強調人有十種不同的感受性質。他認為,人有十種不同的感覺,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感受性質,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冷感覺、熱感覺、疼痛感覺、肌肉感覺、本體感覺。每種感覺都有自己的如此這般的特點,有自己所呈現的現象性質,彼此之間根本不同。傑克遜也有類似的看法:「說心理對象在它的規範的空間中是神秘的,因此我將把它定位在神秘的空間中。」

馬丁的二元論結論主要是訴諸否證法而得到的。如他認為,唯物主義既然不能用物理過程和性質解釋意識的存在地位,那麼就只能得出結論說:「意識也許不是物質的產物,最終與大腦沒有關係,只是一種純精神性實在。」再看唯物主義對意識起源的解釋,世界上既然除了物質什麼也沒有,那麼不同於物質的意識如何起源就成了它的一大難題。既然意識一開始是沒有的,那麼它便認為,意識是後來進化的產物,即從非意識的物質中變來的。既然物質中沒有意識,物質怎麼可能變出意識呢?在馬丁看來,主張意識來自於物質,其實是主張意識來自於無。除這類錯誤之外,唯物主義還有嚴重的理論錯誤,如(1)它沒有說明神經化學刺激是怎樣轉化為有意識經驗的。(2)它也沒有說明:這些經驗究竟做了什麼,有意識經驗怎麼可能從無意識物質中產生出來。(3)有意識經中的感受性質似乎超越於它們的科學解釋之外。(5)沒有在大腦中找出意識的蹤影,因此斷言意識是人腦的屬性不過是一種武斷。

既然唯物主義的結論不可取,那麼就只能得出二元論的結論:(1)意識不是來自於物質。(2)意識像物質一樣也是根本性實在。(3)意識不是大腦活動的產物。(4)它是非物質的。(5)它不在大腦之中。(6)意識能產生物質,因為意識有物質所沒有的想像力。儘管這些言論尚未得到完全的證明,但其正確的概率是極高的。他說:「大腦畢竟不是心靈,而只是心靈所用的計算機。」總之,「意識是宇宙的真實的、非物質的、也許是一種根本性的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靈哲學研究 的精彩文章:

西格爾的基於資訊理論和量子論的泛心論

TAG:心靈哲學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