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知實力懸殊,蔣介石卻為何非要在上海與日本決戰?

明知實力懸殊,蔣介石卻為何非要在上海與日本決戰?

盧溝橋事變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平、津等地先後淪陷,囂張的日軍開始從華北朝著中原前進,妄圖一鼓作氣、征服全中國!此時的中國人已經逐漸聚集在以蔣介石為首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下,面對日本人銳不可當的兵鋒,蔣介石一方面在黃河沿岸布置防禦,企圖將日本人攔阻在華北地區,另一方面卻開始謀劃一場有可能改變整個抗戰局面的戰略進攻。

當時的中國國力之弱,有目共睹!可以說中日之間的對決完全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和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之間的生死拼殺。按理來說,敵強我弱,中國應該避其鋒芒,採取積極地防禦戰術,逐漸的消耗日軍的力量,可蔣介石卻偏偏劍走偏鋒,用國軍的全部精華向日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難道蔣介石是被抗日的熱情沖昏了頭腦嗎?顯然不是。對於中日的實力差距蔣介石早已心知肚明,可戰爭已經開始,怎樣才能儘快的結束戰爭,或者說怎樣才能使戰爭的進程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前進呢?

縱觀中國歷史,由北向南的征討大多以勝利而告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華北到中原,地形平坦,有利於北方騎兵部隊的機動攻擊,被動的陣地防禦很難發揮效果。有鑒於此,一旦讓日軍形成了自北而下的戰略攻勢,那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將在中原地區橫行無阻,到時候中國將再一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所以,必須改變日本人的進攻方向,迫使其變南下為西進!若在上海地區開戰,日本勢必不會坐視失敗,其必然將主要力量投入華東戰場,從而減輕中原地區的防禦壓力。中國軍隊即使戰敗,也可沿長江流域節節防禦,日軍的機械化優勢也將因江南密集的水網和自東向西逐漸抬升的地勢而大打折扣。

凇滬會戰中的日軍

此外,當時的中國已經加入了國聯,若能藉助國際上的力量來制止戰爭,那就最好不過了。那麼,怎樣才能得到國聯的支持呢?首先,我們要引起國際力量的注意,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駐紮著各國的使節、外交人員和僑民,一旦上海開戰,那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將必然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從而引起國際力量的反日情緒。其次,我們要讓各國政府和人民看到中國人反抗入侵的決心和力量,所以,蔣介石將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全部投入了淞滬戰場,為的就是打出中國人的抗戰決心,打出中國人的抗戰力量,以期獲得國聯的幫助。

最後,上海乃是首都南京的屏障,若是不將盤踞在上海的日軍儘早除去,中國將面臨腹背受敵的艱難局面。

凇滬會戰中的國軍

日本侵華局勢圖

綜合以上分析,蔣介石在上海的戰略進攻絕不是無腦的憤青行為,雖然這場戰役以中國軍隊的慘敗而告終,但其對於抗戰大局的意義絕不是短時間的戰果能衡量的,可以說,正是淞滬之戰,迫使日軍變南下為西進,從而奠定了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淺議古今 的精彩文章: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1659年鄭成功錯失光復大明的最佳時機
孫中山為何把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是被逼無奈,還是退位讓賢?

TAG:淺議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