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TechBoard#4:迴音室與過濾泡;Sam Altman 論效率;你的「數字檔案」;VR 之父呼籲重製互聯網……

TechBoard#4:迴音室與過濾泡;Sam Altman 論效率;你的「數字檔案」;VR 之父呼籲重製互聯網……

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這是 TechBoard 的第四期。

這是 TechBoard 的第四期,我們推薦了區分「迴音室」和「過濾氣泡」概念並呼籲大家遠離迴音室的文章;矽谷著名投資人 Sam Altman 對效率的認知和應用方法;對生物黑客的認知;一位互聯網老兵和一位從二戰中走出的哲學家,這兩位前技術樂觀派目前的悲觀態度;看看 Facebook 和 Google 給每個用戶建立的「數字檔案」;扎克伯格、庫克和科技觀察者 John Gruber 的觀點碰撞;VR 之父 Jaron Lanier 在正在進行的 TED 2018 中對「重製互聯網」的呼籲。


《逃離迴音室》

在讀到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以為迴音室和過濾氣泡是一回事,既封閉在自己的信息接受圈裡,不斷固化已有的認知,一言不合,拉黑兩清。殊不知這麼想真是委屈過濾氣泡了。

本文標題為《逃離迴音室》,開篇就先把迴音室(Echo Chamber)和認知泡(Epistemic Bubble)劃清了界限。「兩者都是系統性的抗拒部分信息來源的社會結構,身處其中的人們都對他們的認知很自信。」但兩者的原理是不一樣的:當你不言不看不聽氣泡外的人時,你在認知泡里;但當你不再相信「室外」人時,你就在迴音室里了。認知泡準確地說,是忽略「不合口味」的信息,這種忽略不一定是自己選擇的,也可能是環境造成的,比如國王的新衣里的國王就在他的認知泡里;而迴音室呢,則是主動去拒絕相信室外人。你我可能飄在或大或小的認知泡里,但迴音室里的人是自己去把門鎖住,只跟同處一室的人交流。如果說國王的認知泡能被小男孩戳破的話,迴音室則必須從根基里修複信任才能打破。

作者指出,身處認知泡不完全是壞事,網路時代信息爆炸,人們需要過濾器來篩選出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但問題出在這個過濾器把可靠的、應當被廣泛傳播的信息也給過濾掉了,這使得每個人的認知泡越來越小,而人們對自己的認知也越來越自信。

但一旦決定要「睜眼看世界」了,認知泡戳幾下就破了,更有毒的是「閉關鎖國」的迴音室。

認知泡能通過暴露在外被戳破,而迴音室則是越暴露越堅定,它近乎一個非宗教性的邪教組織,使用各種心理操控技巧和打擦邊球來堅定室內人的信念。作者認為,想推倒迴音室,靠室內人自覺是絕對不夠的。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是建立在互信上的,而現代的知識是建立在對各領域專家的信任上的,單憑一人很難去驗證一連串的專業知識究竟是否可靠。信任讓我們變得更脆弱,迴音室正是利用這種脆弱來操控我們的認知。它並不是讓室內人拒絕求真,而是成為信息來源真假的評斷者。

那要怎樣打破迴音室呢?作者誠言他也沒有找到絕對有效的辦法,但他舉了一個現實中的案例:一個成長於奉行新納粹主義家庭中的男孩,被偶然結識的猶太好友「拉回正軌」的故事。他目前認為,想把室內人拽出迴音室,還要靠室外人和室內人重建值得信任的關係,在處於善意的行動中潛移默化地打破他的迴音室。

其實製造出認知泡和迴音室的不是社交媒體、信息爆炸、真假新聞,而是人類認知和心理上的弱點。無論是否有互聯網,只要有壁壘的信息在流通,認知泡就難以避免,但希望迴音室的毒性能常迴響在每人腦中。

原文鏈接:http://t.cn/RmMlJDW

延伸閱讀:《五環內人群和看不懂的拼多多》


《論效率》

本文作者是矽谷著名投資人,28 歲即被 Paul Grahum 指定為 Y Combinator 接班人的 Sam Altman。他近日在他的博客中談了談他對效率的理解,以及他列清單的系統、時間觀和生活習慣如何提高他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Altman 首先強調了方向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工作中最易被忽略的就是識別出哪些事兒是該做的、正確的。而在實踐中重要的是不要跟風,堅定自己的信念和判斷,這就能讓你在判斷出什麼是正確的事兒後有勇氣去實施它。Altman 稱他會在生活中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想想「要做些什麼」,並通過閱讀、和有趣的人交往、和自然共處來啟迪他去思考。

「我不會把我陷於不得不做某件事的境地,做你不喜歡的事兒會消磨士氣和動力。」Altman 稱他會通過委託外包給他人來避開他不想做的事,同理,他委託給喜歡做某事的人,而另外的人來委託他去做他喜歡做的事。當你發現自己不再喜歡自己的工作,Altman 認為長痛不如短痛,當斷則斷,換份你感興趣的工作。還要考慮到同事的重要性,同事不僅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還有思考效率和精力。

支撐 Altman 效率系統中三個支撐柱分別是「確保重要的事兒做完」、「別在蠢事上浪費時間」、「列大量的清單」。Altman 是個清單狂人,他會列出每年每月甚至每日要完成的任務列表,這讓他排空大腦進而更專註,而在完成一件事後不會陷入「接下來幹嘛」的空虛狀態,看著一個個任務被劃掉(完成)也讓他感覺更好。Altman 會先寫下他想完成的事項,當即劃分出優先度,瑣碎小事儘快完成。

在工作時間的安排上,Altman 非常「決絕」,他回復的電子郵件總是簡單粗暴地總結要點;他盡量避免參加會議,但會留足夠的時間去接觸新面孔和新想法;如果非要開會,他會要麼 10-20 分鐘搞定,要麼就開 2 小時,他認為通常 1 小時的會議要麼效率低,要麼不夠有深度。Altman 認為大多數人把自己時間花得「不值」,在判斷一事是否值得做的時候要衡量自己的「時價」,但也不要陷入「效率陷阱」里,光想著怎麼提高效率卻不做事或做錯事。

生理狀況也是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因為因人而異,Altman 在這一段只寫了他自己的生活習慣如何讓他更有效率。比如提高睡眠質量、定期鍛煉、飲食習慣、營養補給等。

而在最後,Altman 還給了幾個零碎的小建議: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避開那些老讓你心情不好的人;在給自己安排任務時略微過量但不要超負荷;別為了效率忽視了朋友和家人。

原文鏈接:http://t.cn/RmKmctb


《人體太複雜,不要輕易「黑」》

未來矽谷三大寶:飲食、睡眠、長生不老,我們曾在 TechBoard#1 中推薦過《矽谷對各路飲食的追捧不僅是一股風氣,而是危險》這篇文章,「一說是在「Hack Computers」後,科技狂人們想「Hack My Body」了,傳統飲食法無法滿足他們變強、變聰明甚至變長壽的願望,他們試圖在生物黑客(Biohacking)上完成夙願。」而本文即是從作者嘗試用達芬奇的「多相睡眠」法來嘗試「Hack His Body」。作者提到,在矽谷,實驗和重新設計生活習慣會和營養補給、特殊飲食結合在一起,試圖達到人體「超頻」(原指讓電腦硬體在高於其額定的頻率狀態下穩定工作,以提高電腦的工作速度)的境界。生物黑客們通過實驗得出數據,進而自我量化,再改進實驗方法,最終人體超頻!但作者認為,生物系統和計算系統有很多近似之處,比如互聯的特性,但生物系統互聯起來要複雜得多,光生理結構就盈千累萬,它們還在幾百萬年里通過無數的「反饋-進化」循環至今,在很多方面,它們已經是調整優化過的「升級版」了。作者而後又提到禁食、單吃某類食物的飲食趨勢,他稱其更像是用一條線來擬合高度非線性系統,他更鼓勵用溫和加堅持的「漸進式 Biohacking」。而在最後,作者提醒我們要保持謙卑之心對待複雜的生物系統,探索身體是好,但務必不要陷入傲慢的過度自信之中。

適度超頻,謹防報廢。

原文鏈接:http://t.cn/RmYAV9f

延伸閱讀:《如何生物黑進你的智力 - 用從性到興奮劑到搖頭丸的一切方法》(http://t.cn/RmY2Lq4)


《我們曾視科技如自由》

科技觀察者 Jean-Louis Gassee 和哲學家 Michel Serres 這兩位前技術樂觀主義者,二人走進了巴黎一家小餐館,由此誕生了這篇文章,他們緬懷了已經落空的夢想,也感嘆如今被監視的社會環境。

經歷過二戰的 Michel Serres 曾堅信技術會讓人類乃至整個地球越來越好,從機械到數字的科技進步,讓人類更清閑,生活也更舒適。科技,無疑是人類的福祉。他的上一本說反話的書《之前更好!》的封面即是一個在河邊用棒槌洗衣服的女人。他曾認為千禧一代沉迷於發簡訊、發推特、發 Instagram 並沒有讓世界更糟、讓人更蠢,這比起他成長的年代,一個人隨隨便便就被「替換」的時代更好。他甚至認為信息革命是自書寫、古登堡印刷術發明後的重大成就。

Gassee 則從人類文化史來證明他對技術的樂觀,他認為我們曾發明了字母、數字,這二者讓我們進而發明了文字、符號系統、數學、律法……但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大腦的存儲信息上的局限性,「我們無法在大腦中儲存太長的文本,也不能從大腦中提取多維度的信息。我就感覺上帝在嘲笑我們。」但人類又發明了印刷術和算盤,再後來技術高歌猛進發明出了龐然大物 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重達 31 頓),而 72 年後,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人都能握著手機讀到這句話。Gassee 這位互聯網老兵曾對科技塑造的世界無限憧憬。

而幾天前二人會面,才發現兩人對科技的熱忱之心都涼了,或者說醒了。他們依然覺得電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它也已成為監視社會的工具。社交網路讓兩極分化更為普遍,極端主義、仇恨、霸凌在上面蔓延。一位法國政府相關人士讓他倆一窺國家級的大規模監視網,稱其是用於防範對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選舉期的假新聞和法國動不動就罷工及其他社會運動。兩位還擔憂在數據和監視下建立起的社會信用評分體系。(該體系在中國的應用曾在TechBoard#2中《一窺中國社會信用評分的社會大規模新實驗》有所介紹)

Gassee 依然還抱有希望,他寄希望於歐洲近期對數據和隱私保護的立法。但曾經見識過廣闊無垠的互聯網的他,如今也已在思考要不要縮回「殼」中。

原文鏈接:http://t.cn/RmY2qtz


周常驚喜(嚇):《Facebook 和 Google 如何「扒光」一個人》

這篇圖文並茂的文章,給出了 33 點查看和理解 Facebook 和 Google 為你「建立」的數字檔案的方式。暫列幾條:每次使用手機的地點、瀏覽器歷史、基於你地點性別年齡愛好職業人際關係等等的廣告網、其他應用的使用信息、日曆郵件聯繫人相片…… Facebook 也提供類似的「下載你的檔案」功能,作者下載了他自己的「谷歌檔案」,共 5.5GB 大,約等於近 300 萬字的文檔,他看到了他每一封電郵,包括垃圾郵件和已刪除的郵件;「Facebook 檔案」則有 600MB,在其中他看到了他發送、接受的每條信息和語音;基於他點的贊和朋友討論的話題總結出的他可能感興趣的話題;他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登錄 Facebook……

作者的部分「檔案」

儘管 Facebook 和 Google 把這個介面藏得那麼深,但只要你想,你仍可以查看、預覽、下載自己的「檔案」,而這次數據泄露事件之後,或許也將讓這個檔案越來越小。使用國內服務的用戶也不用太擔心,我們也能查看我們的部分檔案,比如聊天/購買記錄和瀏覽器歷史,或許還有闖紅燈的違規記錄。

原文鏈接:http://t.cn/Rnjrcpl

延伸閱讀:扎克伯格在本周結束了他與國會的「車輪對壘」,而在車輪戰前,《大西洋月刊》發表了這篇名為《矽谷「落地」》(Silicon Valley Falls to Earth) 的文章(http://t.cn/RmY2ROl),作者 Franklin Foer 認為人們對科技文化的態度已經隨著一波又一波的調查、醜聞、聽證悄然發生了變化。換句話說,這兩周是 Facebook 這隻科技「大象」,在房間里被指了出來了。

查看你的「谷歌檔案」(http://suo.im/5avvxz)


觀點碰撞:扎克伯格、庫克、John Gruber

Round 1:

在 Facebook 數據泄露門發生後,庫克在接受 Kara Swisher 專訪中表示蘋果不會選擇像 Facebook 一樣「出賣用戶的數據」,用戶不是蘋果的產品,蘋果會在保護用戶信息方面投入很多錢,蘋果寧願向客戶收費也不願將用戶數據賣給廣告商。庫克認為隱私權也是一項人權,他也不會讓自己陷入扎克伯格的「困境」中。

而不久後,扎克伯格在 Vox 對其專訪中就回懟了庫克日前說的「蘋果不會幹出(Facebook)這事兒來」的言論。扎克伯格稱庫克的言論「油嘴滑舌」且「不符合事實」。小扎說「你看,(庫克)這個觀點是,你要不付錢,我們就不會關心你。(這個觀點)太草率了,而且和事實不符。現實情況是,如果你要建立一個想連接世界上每個人的服務,可有很多人掏不出錢,因此就像其他媒體一樣,想構建和支撐起這套服務就要靠廣告支持的方式。」隨後,小扎還暗戳戳扎了蘋果一下,他說,「但要是你不想建立針對有錢人的服務,那你就需要出點大眾能買得起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被那些努力從你這套錢的公司說服(稱他們更關心你)。這讓我聽起來覺得很扯淡。」

對此,著名科技觀察者 John Gruber 在他的博文《用戶與客戶》(http://t.cn/RmYLigI)中一針見血的扎了小扎,他認為小扎在採訪中充滿了話術的套路,比如他從不說用戶(Users)或客戶(Customers),他只說你(You)或人們(People),小扎這是在偷換概念,他們服務對象就是他們的客戶—廣告商,而非用戶。而蘋果的客戶則是購買產品的消費者,也就是他們的用戶。

Round 2:

本周小扎國會接受質詢時,他的「答疑小抄」被美聯社記者拍下發到了 Twitter 上。小扎在筆記上有關於「庫克論商業模式」的部分,上面寫道「在數據上,我們(Facebook 和蘋果公司)是類似的。當你在 iPhone 上安裝了一個 App,你就給了它讀取部分信息的介面,就像你登錄 Facebook 一樣;有很多錯用蘋果數據的事件,也沒見到蘋果通知其用戶;一碗水端平是很重要的……」

對此,John Gruber 認為兩家對待接入數據的做法完全不一樣,蘋果是給了用戶非常清晰的控制權的,比如第一次打開應用時明晰每項許可權的彈窗,在隱私設置中隨時可關閉的許可權。他稱 Facebook 今天失去了用戶對其的信任並不是因為對隱私保護做的不成熟,而是其態度太狡猾了。(http://t.cn/RmSD0KZ)


科技影像:Jaron Lanier 在 TED 2018《我們需要重製互聯網》

Jaron Lanier 被稱作是 VR 之父。他在 TED 上世紀 80 年代誕生時期就曾做過演講,這屆 TED 2018 他又回來了。

Jaron 曾在數字時代萌芽期就參與勾畫了互聯網的藍圖,而如今的互聯網環境已使他「不忍卒讀」了。在這個 TED Talk 里,Jaron 分享了他對互聯網、移動設備、隱私數據、科技巨頭的擔憂,新行為主義下被操控乃至馴化的網民,科技巨頭們(Jaron 稱 Facebook 和 Google 為「操控行為的帝國」)受制於商業模式的「無奈」,以及他認為目前最好的重製互聯網的方法是:考慮付費。

「我們不能讓社會置於這種境地,當兩個人想要交流時,得指望著第三個想操控他們的人才行。…… 同時,如果這些公司死不悔改,刪了你的賬戶,好嘛?」

延伸閱讀:Jaron 對付費能讓科技巨頭解脫也讓用戶更滿意的雙贏方法和我們在TechBoard #3 中推薦的 Medium CEO Ev Wiliams 的文章《內容分發模式的合理化》不謀而合。他倆還都以電視行業和 Netflix、HBO 等內容公司的興起舉例。

原文鏈接:http://t.cn/RmYL86B


#233:古代人與未來人的對話

編輯:克里斯

題圖:Affinity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zhuanzai@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一年只有一次,但官方小程序可以讓你隨時舉報黑商家了
可以把你帶到賈庫星球的星戰機器人,想試試嗎?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