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困境,你要有接受失敗的能力

面對困境,你要有接受失敗的能力

文|念一 文章來源:一直在的念念

又一則年輕人自殺的新聞。

3月26日,因為不堪忍受導師的長期控制和逼迫,正在武漢理工大學讀研三的陶崇園從宿舍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鮮活的生命。

至此,距離西安交大博士生楊寶德自殺事件過去,不過只有短短三個月半的時間。

兩個受過高等教育,本該有著光明前程的年輕人,卻在尚未踏入社會前,選擇以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告別人世,真是挺唏噓的。

陶崇園是關注過楊寶德事件的。為了怕他想不開,他的姐姐陶慶子曾特意把楊寶德溺亡的新聞發給他,就是希望他能引以為戒。

他哈哈一笑,說:如果我讀了博士,估計下場和這個差不多。

一語成讖。

相信在一開始的時候,陶崇園是沒有想過要自殺的。在同學的眼裡,他一直是個「典型的大男孩性格」,脾氣溫和,愛踢足球,成績優異。

跳樓的那天早上,他的母親心生不安,來學校看他。他陪她吃了一頓早餐,然後忽然他轉身跑向樓頂,縱身而下。

連一分鐘的猶豫都沒有。

而在他的身後,是那個哭喊著一路追趕卻制止不及的母親。

看這個新聞的時候,我被這個慘烈的畫面,衝擊了很久。

難以想像,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心理上的崩潰和絕望。無論是對死者,還是對於他的母親而言。

26歲的陶崇慶死了,為了擺脫一段被惡意控制的關係,他選擇了以死反抗,並且看似也得到了解脫。但事實上,他為此所付出的卻是最為慘重的代價。

因為對於一個年輕且有無限可能的生命來講,比死更可悲的是,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活著。

今天寫這篇文,不想去申討該如何懲戒諸如導師王攀這樣的學術界敗類,也不想去指責陶崇園的軟弱。

我想談談的是,面對這個世界所帶給我們的難以化解的困境,除了求死,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麼?

台灣作家龍應台在《跌倒——寄K》一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里,誰,教過我們怎麼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它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科書或課程里,它更不在我們的大眾傳播里。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傷口,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確實,這是一個崇尚成功學的世界。但真相卻是,所謂的咬牙堅持,不屈不撓,絕地反擊,這些道理人人都懂,卻未必人人都能做到。

更多時候,人生其實是有它殘酷的競爭法則的。

那就是,你越弱的時候,壞人就越多。而感受到的痛苦和惡意越多,人就越容易被推到谷底,失去自救的信心。

就像陶崇園之所以要不斷地壓抑自己去討好導師,是由於對方的手裡掌握著關乎他學業與前程的巨大權力。因為害怕自己多年的學術成果化為泡影,面對這個踩住自己軟肋的人,他一直在不斷地壓抑自我去討好。

可這種喪失了尊嚴和底限的討好註定只能增加他的沉沒成本,讓他在這種畸型的關係中越陷深越。所以,當王攀第無數次提出要以此來脅迫他時,他才會徹底地崩潰。

這應該也是許多年輕的自殺者所共同面臨的困境。即不願意接受殘酷的現實,又難以憑藉個人的能力走出新生,到頭來,只剩下對人生的厭倦和憎恨。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有沒有過自殺的經歷?

回答的人數出乎意料的多,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青少年。還有人曬出自殘割腕的圖片,那一張張布滿傷痕的手腕,看得我真是觸目驚心。

看他們的故事,就會發現,這些孩子都是帶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創傷的。因為不能接受那些被拋棄,被否定,被打壓的失敗過往,只能通過不斷地自我摧殘來毀滅自己。

成長太艱難,與之相比,死亡看似反倒成了最容的走的一條路。此時,你去跟他們描述再美好的未來其實都毫無意義,因為他們無法接受的是過去和現在,是那個失敗的自己。

而當一個人陷入連自己都無法釋懷的絕望中時,你就己經被命運徹底擊垮了。

這段時間,作家王耳朵的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在全網瘋傳。

文章的大致內容,寫的是摩拜單車的創始人,80後美女胡瑋瑋,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成功創業,並在收購中套現了15個億,把很多同齡人都狠狠甩在了身後。

「被拋棄」是個太可怕的詞。一時之間,滿屏都是觸手可及的焦慮感,甚至有許多人因此把創業看作是人生擺脫現狀、尋求成功的某種捷徑。

但創業就等於一定可以成功嗎?顯然不是。正如韓寒所說,創業大多是挫折和失敗,只有當你確定自己義無反顧,內心堅定,並且做好了吃苦的準備時,才適合去嘗試。

寫到這裡,又想起今年年初因為創業失敗而自殺的茅侃侃。

在曾經的世人眼中,茅侃侃堪稱是年輕人典範:聰明、優秀、上進,並且成績斐然。

14歲,開始在軟體雜誌上發表文章;16歲從選擇從高中輟學;18歲憑自學獲得微軟認系統工程師證書;21歲自主創業,擔時代美兆公司CEO;26歲實現身家千萬,和同為80後創業者的李想、高燃、戴志康一道,被並稱為」京城四少「。

但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少年「、」創業明星「,在創業這條路上卻走得並不順遂。最終,因為所創立的萬家電競虧損慘重,在背負巨大債務壓力下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

茅侃侃留下的最後一條朋友圈,是引用歌曲《體面》里的一句話: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這故事結尾。

因為不願讓世人看見自己失敗和落魄的樣子,所以想到了這樣一種方式與世界體面告別。

無法想像他當時的心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最後的結局,他並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並且在心裡認定了自己是個再無翻身之力的失敗者。

然而,比起看似遭透的結果,輸不起,其實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失敗。

路遙說過這樣一句話:幻想容易,決斷也容易,真正要把幻想和決斷變為現實卻是無比艱難。這是要在自己生活的平地上堆積起理想的大山。

是啊,直面現實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這意味著你要承認自己是一個失敗。

但人生就是如此啊,沒有這份勇氣,沒有經歷過現實的百般考驗,你就永遠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更不可能接近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看過一篇關於導演李安的專訪。

作為世界項級導演之一的他,打破了好萊塢對外裔導演綿延了近百年的偏見,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能被世界電影史奉為經典。但對自己的一生,李安的評價卻只有七個字:我一直是個失敗者。

曾連續兩次高考失利,大學畢業後又在家閑賦了整整六年,每天負責洗衣做飯帶孩子。後來的他回憶起那六年的時間,說「我要是有日本丈夫的氣節,早就剖腹自殺了」。

即使後來成名,在東西方文化的劇烈差異和衝突中,他依然是那依然需要小心翼翼活著的異鄉人。

他說:面對現實人生,我經常束手無策。我對電影的憧憬,正是我內心蠢動的根源。

很多人羨慕李安的成功,但認真審視,就會發現,他的成功恰恰來自於他對過往失敗的直視,和對自己的坦承相待。

真正能夠成功的人,一定都是在失敗後依然能夠重新站起來的人。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被世界溫柔以待。問題在於,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黑,除了美好與善意,還會有很多苦難與黑暗。因此去怨恨,卻絕望,我想,這都不是正確的路。

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命運的時候,我們唯一該做的是,是要學會接受和適應。

所謂接受,是直面人生中所有的真相,接受過去和當下的一切,接受自己內心的憤怒、悲傷和恐懼。你可以痛哭,可以一時消沉,但一定要給自己再等一等的時間和機會。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比起贏得到,人更應該擁有的是輸得起的能力。因為前者只是決定你可以站多高,而後者卻決定了你能站多久。

面對困境,坦然認輸真的一點也不lose。重要的是,你要熬過去,活下來,然後,才能幹掉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讓小圈兒 的精彩文章:

留學時,奇葩室友的哪些行為最讓你受不了?
你為什麼至今單身?看完後扎心了!

TAG:非讓小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