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中庸」醫道觀

我的「中庸」醫道觀

中庸一詞出於:《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顯然,中國醫學門戶的開放,引進西醫導致中醫「不安」。閉關自守又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於是出現了現近代的中西醫之爭。

而我認為中西醫之爭奪,毫無意義。如果利用古人的智慧,古人之哲學「中庸」,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客觀評價中醫、西醫。不是誰強誰弱的問題,也不是誰科學誰不科學的問題。而是根據患者情況,採取「中庸」之法,合理選擇治療辦法,才是患者的福音。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西醫,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中醫。

如果看(或學)西醫就反對中醫,看(或學)中醫就排斥西醫,對患者,對醫生都沒有好處。

中醫基礎理論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無不都體現「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是人體的正常狀態,偏勝和不足都是病態。所以中醫人應該要有中庸思維,排除那種「非紅即綠」「非壞即好」慣有思維。在千絲萬縷中找到那個「結」,把它解開,病也就好了。

有人認為學習中醫,根本就不需要或乾脆排斥學習現代的人體解剖、生理、病理。這個我認為是不對的,學習知識沒有錯,錯的是被自己所學知識束縛住了自己思想和思維而沒有了中醫思維。但是一個醫生,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沒有系統學習現代的解剖、生理、病理,它不會成為大醫,不管他多麼有「名氣」!有人可能說,過去的老中醫不懂解剖、生理、病理,不是一樣有名氣嗎?是,過去可以,現在不行。不信你試一試,你也只能中午那一會行醫,因為早晚要出事。

對於「病」,我也有自己的「中庸」觀點,即反對過度治療;也反對對疾病一副不在乎的「諱疾忌醫」行為。過去經濟條件差諱疾忌醫的人多。現在條件好了過度治療的人增多。對疾病太在乎了不利於疾病恢復,太不在乎容易貽誤最佳治療時間。所以對疾病「中庸」平和的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門診人次大於處方人次就是因為很大一部分人不需要或暫時不需要檢查和治療,只需要解釋或觀察。(但是就是這個行為被其中一些患者和家屬認為是這個醫生無能,而找其他醫生開一大堆葯!)。過度治療還表現在入院標準放寬,或乾脆沒有入院標準。還有就是過度輸液,有些患者和家屬(甚至一些醫保管理機構)認為住院就是為了輸液,不輸液就不需要住院。不知道檢查確診的意義遠大於輸液,嚴格觀察病情變化才是住院的意義所在!

總之,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則喜、怒、哀、樂太過人就會生病。生病了過度治療、過度「關心」、過度「憂心」病情不僅不會好轉,而且還會加重。在患者就醫時,一個好醫生全面評估病情,給患者一個最合理的建議和治療方案,不偏不倚,或選擇中醫,或選擇西醫,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特長和知識面里,如此才是患者福音。就是在為人處世,體育鍛煉、養生等方面「中庸」思想仍不失為我們的指導思想。

老陳雜筆,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陳的書房 的精彩文章:

TAG:老陳的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