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手植一棵菩提樹,同造西方功德林

手植一棵菩提樹,同造西方功德林

自古以來,樹和人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樹木凈化空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清新的環境,同時也成為很多文人墨客歌頌的對象。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這是一句經典的佛偈。

佛教源於佛陀釋迦牟尼的教化,在佛門裡,佛陀是提倡種樹的,植樹造林是大福報的事情,佛陀的生平與樹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降生於無憂樹下

得道於菩提樹下

涅盤於娑羅樹下

弟子首次結集於七葉樹下

並且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和樹有著不解之緣。

降生無憂樹下

佛陀誕生在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原因是古印度的風俗,婦女懷孕必須回娘家分娩。

摩訶摩耶王后臨產前夕,乘坐大象載的轎子回娘家分娩,途徑蘭毗尼花園時,下轎到花園中休息。

當摩訶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蔥蘢茂盛開滿金黃色花的無憂花樹下,伸手扶在樹榦上時,在無憂花樹下生下了一代聖人——釋迦牟尼。

因此無憂樹又被尊為聖樹。

成道菩提樹下

釋迦牟尼通過五年參訪六年苦修之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關於釋尊成正覺時此樹的情形:

《修行本起經》卷下曾作此下之描述: 「其地平正,四望清凈,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鬱,如天庄飾,天幡在樹頂,是則為元吉,眾樹林中王。

涅盤娑羅雙樹下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得道,弘法利生五十年,世壽八十歲。

在《佛遺教經》中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盤」。

是說釋伽牟尼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拘屍那城河邊娑羅雙樹下涅盤。

佛教經典結集在七葉樹下

七葉樹是無患子目七葉樹科的落葉喬木,樹形優美、花大秀麗,果形奇特,是觀葉、觀花、觀果不可多得的樹種。

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七葉窟,周圍長滿印度七葉樹。

七葉窟,是佛祖涅盤後其弟子們第一次結集,統一經法的地方。

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於其處會五百賢聖,以阿難陀、優婆離、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三個月後,完成佛所說法的結集。意義重大。所以七葉樹是佛樹。

佛陀和他所領導的僧團,修行、生活在印度半島茂密的森林中。他們所居住的精舍,自然長滿茂密的樹林。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和樹有著不解之緣,寺院建設離不開樹,寺院常建在這些山勢奇特、樹木茂盛的地方。

因此寺院也稱「叢林」,「叢林」二字表示僧眾們規矩法度,像草木不亂生長一樣。

佛教里也常以樹為喻或為名,形容甚深微妙的法義。

菩提樹:智慧

楊柳:消除苦疾

無憂花:視生死如常,無憂無慮

蓮花:清凈聖潔、具足圓滿

曼陀羅花:無欲無痛的圓滿

銀杏:參禪的頓悟

人中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鐵樹無花:法界的一切物

種樹是修行的法門,可以培植福報

種樹除了可以美化環境外,也是佛門的修行之一。

《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就有開示到:種植花果樹木,能使人清涼,功德日夜增長。

《毘尼母經》卷五也說過,為三寶種植果樹、花樹、葉樹,但有福而無過。

春天,在心中播下智慧的種子,讓菩提之樹在心中生根發芽,待到收穫時節,自可生出超凡的智慧。

我們平時去寺廟,都會被寺廟林木繁茂的風景所吸引,而這些優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許多高僧大德的心血,智能,艱苦創立,辛勤墾植的,因為種樹就是修行。

大雄寶殿正後方,觀音菩薩大聖像旁,應寺院規劃,已開始種植功德林,師兄們可以發菩提心隨喜參加,共築福田,機緣殊勝,法喜充滿。

特此感恩大德居士供奉的樹苗,藉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災障消除,禍患不生

法界有情,同生極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市觀音禪寺 的精彩文章:

受持經典,有七種情況不要去誦經
星雲大師:人的潛能無限,但是需要開發

TAG:東台市觀音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