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智若愚並不是愚,而是一種智慧

大智若愚並不是愚,而是一種智慧

古人曾經說過:「大智若愚」,意思是說:擁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和愚鈍的人一樣,不能太精明,有時候該吃虧的地方吃虧,也是一個智者,因為他的智慧更高,他能清楚自己什麼時候該愚鈍,他會將自己行為做出一些調整。

就如戰國末期的王翦出征前向秦王請求賞賜,當時很多大臣都覺的王翦是瘋了,君主最忌憚就是將軍位極人臣,手握重兵,還要請求封賞。可是秦王卻是笑呵呵的說:將軍去吧,回來我定當封賞,其實在很多人的眼力王翦是太愚蠢,君主忌諱什麼他還要往上沖,可是有沒有想過,做將軍的王翦已經做到頭啦,沒辦法再封了。他只想給秦王展現一個只求貪圖富貴的將領,這樣才能讓秦王將自己傾國之兵交予他手,才不會讓君主聽到任何風吹草動讓君主對他產生提防之心。如不是王翦將自己愚鈍貪財的一面展現出來,秦王也不會完全不加防備讓他統領60萬人馬去攻打楚國。

而王們熟知蜀漢後主劉嬋,為什麼能善終,而同為亡國之君的吳國君主孫皓四年後卻死了,雖然劉嬋給人留下不好的名聲但最終保全了性命(但我們知道他的苟活,是一種沒有尊嚴,還不如死)。

在那種自己的生命已經危在旦夕,就像劉嬋和孫皓都被司馬家族俘虜了,在人家的眼皮底下,出現一點不臣之心,既會產生性命之憂,而劉嬋會審時度勢,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雖然這句話說出寒了蜀漢臣民的心,但是他的清醒頭腦看清局勢,蜀漢已經大勢已去,讓司馬炎看出他只是一個沉於享樂,不思進取的一個人;

而孫皓說了句: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兩者的態度截然相反,雖然孫皓讓舊部看出他的心智,不會寒了心,但是這句話讓司馬炎聽了可就未必不會上心,而劉嬋雖然說出那句話苟活了下來,但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但他的舉動也讓人看不起他,成了後人眼裡付不起劉阿斗。

我們這塊說劉嬋只是表明他說話的藝術,就像我們經常說過一句話傻人有傻福,說話也要審時度勢,考慮自己的自身處境,有時會吃點虧,但是卻不會影響自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別南城 的精彩文章:

為何古人寧願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TAG:一別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