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讀《醜陋的中國人》

我讀《醜陋的中國人》

倪匡說:「不看柏楊的雜文是人生的一大損失」!為此,我不免慶幸。閱讀就像一段旅程,它意味著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既如此,在當前大談「文化自信」的時代,遇到這般讀物,是挑戰?還是機遇?在如此「猶豫,疑惑」的境態下,我開始了這段「不明之旅」。

柏老結合歷史與現實以及自身的經歷,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人的醜陋面,臟、亂、吵,窩裡斗,死不認錯,缺少包容性,不自尊,且神經質恐懼,少有獨立思考不免阻礙民族的復興。基於此,從傳統文化的視角找病因,稱其為「醬缸文化」,集「人性」與「官性」之大成,並提出要正視醜陋面,做一個「鑒賞家」,從說話開始,從清潔著手,由於苦難的多方面,需要每個人的覺醒。

扎眼的標題,無情的揭露與批判,加之柏老本人的名望,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不免引得海內外中華兒女議論紛紛。點贊者有之,認為柏老看到了問題的要害;點殺者亦有之,認為柏楊嘩眾取寵,有辱中華文化。最為典型的莫若王亦令在洛杉磯《論壇報》上發表的《賤骨頭的中國人》,無端指責柏老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偏離正軌,誤入歧途,甚至崇洋媚外······

柏楊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不免讓人聯想到五四運動,而在我看來五四運動的時代價值,在於他提供給中國知識分子一個反省的動力,而柏老的這些講詞就像一張亮光光的鏡子擺在我們面前,哪兒臟,哪兒丑,不用狡辯,一照便知。

我想柏老之所以用如此扎眼的標題,很大程度應該是希望引起廣大國人的關注。畢竟,事關每一位中華兒女,而問題的解決更需要每個人覺醒。我相信」愛之深,責之切「才是他老人家真正的出發點。揭露是為了推動,批判是為了建設,否定是為了肯定。尤其是這個發人深省的題目——醜陋的中國人,多麼容易被誤解呀!發現自己的缺點需要智慧;承認自己的缺點需要勇氣;改正缺點需要決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柏楊老先生是偉大的。

這些言論流於上世紀80年代,而反觀當下,似乎諸多問題仍舊存在。眾所周知,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推進,前不久,央視「熱播劇」《永遠在路上》一個個因貪腐而落馬的大老虎,面對鏡頭,自我反省,與在位時的耀武揚威判若兩人,那麼不禁要問:如此「雙重人格」變色龍特質是怎樣煉成的?而柏楊雜文似乎早已給出答案。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官場作為中國社會一個奇怪的現象,使得人際關係變得扭曲,有些人在當官後官性太旺,人性就消失了,不為人民利益著想,也不效忠國家元首,只忠於自己的利益。必須等到有一天,他退休了人性才能恢復。

被人指出醜陋的滋味並不好受,然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文化自信」固然重要,但「文化自省」更重要,否則,沒有自省的自信不就是盲目自信嗎?除此之外,面對《醜陋的中國人》我們需要理智反省,而非情緒反省。柏老的確是在找病根,而非侮辱攻擊傳統文化。不狠不痛,焉能觸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臘肉雖好吃 並非人人都能駕馭
玉米須泡水有哪些好處,玉米須泡水喝應注意什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