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扎克伯格要去國會道歉,但Facebook的 「用戶數據門」 恐不易解決

扎克伯格要去國會道歉,但Facebook的 「用戶數據門」 恐不易解決

都是我的錯,我感到抱歉。

儘管馬克 · 扎克伯格在呈給美國國會的證詞中如此誠懇地表示,但 Facebook 這次的 「用戶數據門」 怕是沒那麼容易就過去。

上個月的時候,英國《衛報》發布了一篇文章,率先曝出了 Facebook 的用戶資料泄露事件。他們點出,有超過 5000 萬的 Facebook 用戶資料被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數據分析公司非法獲取。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具體經過是這樣的,大概在 2013 年的時候,一位來自劍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 · 科根(Aleksandr Kogan)開發了一款可以收集用戶資料的性格測試 app——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他當時向 Facebook 申請提供用戶連接,並表示,獲取的這些數據只會用於學術研究。

看上去,這就跟社交網站上數量眾多的第三方應用差不多:在使用這些應用的時候,如果同意了相關條款,系統會自動抓取用戶的個人資料、平台發布內容、社交關係鏈等等信息。

(圖片來自:The Daily Beast)

但出岔子的地方就在這裡。事實上,科根並沒有像他所保證的那樣 「只把用戶數據用於學術研究」,而是將這些資料提供給了另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數據分析公司。

跟這家公司扯到一起之後,整個事件就變得更加有意思了。從表面上看,劍橋分析只是一家普通的商業數據分析公司,但它卻曾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擔任特朗普的數據運營團隊。

熟悉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人可能都會知道,當用戶數據泄露問題跟大選扯到一起的時候,情況就沒那麼簡單了。

之前,特朗普的勝選就被認為是有俄羅斯勢力故意在 Facebook 平台上操縱的結果,而 Facebook 也因為對此事的反應和處理速度過慢而廣為詬病。

(圖片來自:Politico)

本次事件中的一個敏感點就在於,最早開發 app 收集用戶數據的科根教授,本身也有俄羅斯背景。揭發這次事件的爆料人、前劍橋分析員工克里斯多夫 · 威利(Christopher Wylie)曾在上周日的時候表示,科根教授常常在英國和俄羅斯之間往來,他也曾參與一項由俄羅斯資助的心理學研究項目。

這些數據有很大的可能被存儲在世界各地,包括俄羅斯。

不過,把此次用戶數據門與俄羅斯是否操縱美國大選結果這兩件事直接綁在一起,未免也還是有點陰謀論的意思。儘管劍橋分析被指控曾在大選期間利用所獲得的用戶數據來 「定向推送」 相關的宣傳廣告,但一個是這批收集於 2013 年的數據已經相對有點過時,另一個,這些數據是否足以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還未可知。

然而,當被爆出受影響的用戶數可能不止最早的 5000 萬時,就算 Facebook 在本次事件中再冤枉,都難逃用戶的責難。尤其是,他們其實早已在幾年前就獲知此事,卻一直沒能告知用戶並妥善解決。

(圖片來自:美聯社)

根據 Facebook 的確認,此次事件所影響的用戶可能多達 8700 萬人,大部分集中在美國;但由於之前的 app 允許系統獲取用戶的社交網路信息,在一傳十十傳百之後,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差不多有 100 萬來自菲律賓、印尼以及英國的用戶也受到影響。這成為 Facebook 自創立以來遭遇的最大規模的用戶數據泄露事件。

也難怪美國上上下下都對這件事這麼重視了。最近一段時間,先後有不少名人公開對 Facebook 表示 「批判」: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刪除了擁有 260 萬名粉絲的特斯拉、SpaceX 粉絲頁面,蘋果的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也宣布要關閉自己的 Facebook 賬號。

我不相信他們能在短期內能改好。

而來自美國國會的責問,也讓 Facebook 和扎克伯格面臨一場空前巨大的公關危機。

3 月 22 日的時候,扎克伯格在事件爆出後首次公開發聲,承認公司 「犯了一些錯誤」,但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之前公司(2014 年之前)對第三方開發者開放的用戶數據過多,這會導致濫用的問題,但在 2014 年之後,平台已經調整了規則,不再允許第三方開發者獲取好友數據;

針對科根教授獲取數據的目的沒有嚴格把控,並沒有確保他後來是否刪除了相關數據。

這個聲明被很多人認為略顯 「誠意不足」。Facebook 的處理方式並未能阻止事態的發展,道歉也不夠誠懇。

(圖片來自:Hardware Upgrade)

後來,扎克伯格在提交給美國國會的書面證詞中正式道歉,並表示,公司未能採取足夠的行動來防範公司所開發的工具遭到不良意圖的使用,尤其是在虛假新聞、他國干預大選、仇恨性言論以及數據隱私等方面的問題。

Facebook 還在部分報紙上刊登了道歉信:

我們擔負著保護你們數據的責任,如果我們辦不到這一點,便失去了服務你們的資格。

(圖片來自:USA Today)

不過不少國會議員已經放出了狠話,稱不會在接下來的聽證會上對扎克伯格 「客氣」。據說,扎克伯格還為此專門聘請了一個專家團隊來對他進行聽證會培訓,希望可以順利過關。

但就算他在國會議員們面前表現完美,還有一關是他要認真思考該如何通過的:由於用戶數據門事件不斷發酵,公司的股價也產生波動,這已經引起了很多股東們的不滿。

根據最新的消息,Facebook 的一個活躍股東團隊 Open MIC 公司在周一發表聲明稱,扎克伯格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已經證明,他已不能勝任公司的領導人一職,需要至少放棄董事長和 CEO 兩個職位中的其中一個。

儘管這家公司並不持有 Facebook 的股票(即沒有直接投票權),但他們曾多次扮演股東協調人的角色,成功 「遊說」 其他股東做出過一些經營決策。

不過雖然遭到很多股東和外部人士的指摘,扎克伯格本人似乎並沒有辭職的意願,他在近日接受《大西洋周刊》採訪時曾表示,自己可以解決好公司現存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創始人的扎克伯格共持有 16% 的 Facebook 股權,在公司的投票權高達 60%。

(圖片來自:Recode)

目前,大權在握的扎克伯格已經通過各種行動表達出了自己處理這件事的誠意。除了在上個月 「封殺」 包括劍橋分析在內的兩家數據公司之外,4 月 9 日,Facebook 再次暫停了一家名為 CubeYou 的數據公司的訪問許可權,原因在於他們也試圖用答題測試的方式來收集用戶數據。

但對用戶來說,個人信息泄露所帶來的影響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根據路透社的一項民意調查,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訪者相信 Facebook 會遵守美國隱私法。在網路與連接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也很難防範個人信息的泄露。

長期來看,要想讓 Facebook 放棄這種通過用戶數據來進行個性化社交廣告營銷的方式,的確也不太可能。對社交網路平台來說,廣告仍然是他們最重要的營收方式之一。

關鍵就在於,如何在數據的獲取和使用過程中找到那個適宜的平衡點。在各大平台的商業利益面前,用戶總是處於弱勢的一面,難道在享受各種互聯網服務的同時,也必須由用戶自己去承擔各種潛在的風險嗎?

今年 5 月 25 日,被視為超級嚴格的一項隱私管理法——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即將正式生效。屆時,一旦有平台涉嫌對用戶數據濫用引發犯罪的,最高罰款將達該公司在全球收入的 4%。這一條例對所有歐盟成員國公民有效,不論他們是否長居歐盟。

扎克伯格曾表示,Facebook 會把 GDPR 的保護範圍擴大至平台上的所有用戶;Google 也聲稱將為遵守 GDPR 而努力。

而除了歐盟之外,美國近期也在討論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這對美國境內的眾多大型科技公司而言,無疑將成為一記重鎚。

不管怎麼樣,這個努力的方向總是好的。希望國內的各大公司也能以此為戒,更好地承擔起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的職責。

題圖來自:The Verg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強生推出自動變色隱形眼鏡,美葯監局准了
vivo X21 評測:當劉海屏遇上屏幕指紋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