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薦一本關於英譯漢的書籍

推薦一本關於英譯漢的書籍

翻譯在今天看起來似乎人人都會:只需要懂基本的語法,再配合一本詞典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工作。但實際上翻譯入門簡單,精通極難。好的翻譯不僅要求譯者準確理解原文意思,還要能夠流暢得體地將意思表達出來,這不僅關乎外語水平,還關乎母語水平。

對於英譯漢來說,除了大量的練習之外,學習一些經典的翻譯(錯誤)案例也是一種提升的好方法。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導致這些典型錯誤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它們。如果能夠避免常見的翻譯錯誤,那麼我們的翻譯也就成功一半了。這裡推薦一本英譯漢相關的書籍:《翻譯辨誤》。

《翻譯辨誤》作者是北外的陳徳彰教授,他從2003年開始在《環球時報》上開設了一個「翻譯辨誤」專欄,專門分析各種常見的翻譯錯誤,包括錯譯、誤譯以及其他需要改進的譯文。這本書也由此專欄而來,一共彙集了259則翻譯案例。《翻譯辨誤》並不是一本系統的翻譯教材,它更加強調通過對典型翻譯錯誤的分析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一些翻譯的細節,比如一詞多義、習語以及介詞等。

舉個例子,在書的開頭作者提到了一個句子:

Do you have a family?

很多人第一直覺可能將它翻譯成「你成家了嗎?」但這種譯法並不夠準確。英語裡面的family與漢語中的「家庭」並不完全對等,family還可以指「家庭成員」。在上面的句子中family強調的是「孩子」,即:你有孩子了嗎?

對此,我們也可以在朗文詞典中找到相應的例證:

family詞條中有一個含義即是 children,start a family 不能理解為「組建家庭」,而是指「要孩子」。

又比如:

His mother died of difficult labor.

這句話很容易被錯譯為「他母親勞累而死」。實際上這裡labor是一詞多義,它的意思是「分娩」:

因此,His mother died of difficult labor. 應該翻譯為「他母親死於難產」。

除了上面這兩個例子,其他翻譯細節還包括:

1.語法問題

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法和結構上有很多差異,如果分不清時態、詞性還有指代類型,在翻譯的時候就很容易出問題。舉個例子:

It has been two years since I was in this university.

看到這句話,你可能會很自然地把它理解為「我上大學已經有兩年了。」但它實際上的意思應該是「我大學畢業已經有兩年了。」

造成翻譯錯誤的原因在於不理解 since 的用法。當 since 從句中接延續動詞的一般過去時態時,表示從句動作「結束」以來,主句活動仍在持續。如果從句中接延續動詞的現在完成時態,則表示從句「開始」以來,主句動作仍在延續。因此如果要表達「我上大學已經有兩年了。」應該說:

It has been two years since I have been in this university.

又比如:

She was my special person.

英語中的時態是有含義的,這裡 was 帶有一種狀態改變的意味,句子應該翻譯為「她當時是我最愛的人」,而不是「她是我最愛的人」。

2.文化背景問題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很多時候要理解另一種文字表達的含義,需要先理解文字背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然而這並不是一件能輕鬆做到的事情,不少外刊和文學作品中都帶有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給我們理解帶來困難。比如這個例子:

If digital cash becomes so easy to use, people would stop using the green stuff.

你可能會翻譯成「要是數字貨幣變得如此容易用,人們會停止使用那個綠色的玩意」。這裡涉及到一個文化背景知識:美國人將鈔票稱之為greenbacks(因為美元是綠色的),因此這裡the green stuff應該理解為與數字貨幣對應的「紙幣」。

3.望文生義

有些譯者僅僅根據單詞的中文意思去推測原文含義,比如將 bread and butter 翻譯為「麵包和黃油」(實際上應該是「黃油麵包」),將 That man is good and rich. 翻譯成「那個男人又好又有錢」(實際上正確翻譯應該是「那個男人非常有錢」,這裡 good and ... 這個搭配的含義是「非常……」)。

在《翻譯辨誤》這本書中你會看到很多對於語言細節的探討,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翻譯好壞的關鍵。同時,這本書不僅僅適用於翻譯學習者,它適合任何需要提升英語閱讀理解水平的人。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ale老師 的精彩文章:

十一條心理學建議助你減少焦慮
為什麼不能隨意使用高分替換詞?

TAG:scale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