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實時記錄我備考AFP考試的過程

實時記錄我備考AFP考試的過程

前言:本文敘述了我在接觸AFP考試之後對其產生的新認識。

(四)目前我對AFP證書的新認識

我原先在大學裡面讀書的時候就知道有AFP證書,也知道它比較好考,我最初對它的認識就是這比銀行從業資格證稍微難一些。但今年我實際接觸之後,不能不說認識有了一定的變化。一是AFP考試中有些知識我是不太了解的,二是AFP考試中計算很多,這是我的弱項之一,不認真準備還不一定能通過。

先說第一點,財經學科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了好多學科。我在大學時學習的興趣愛好還算廣泛,自學過不少知識,工作之後接觸到一些,業餘時間也學一些。但是依然有些知識我不知道或者掌握得不夠紮實。具體體現在AFP的知識點上,一共有12個小的知識點,包括:居住規劃,投資人特徵分析,人壽保險,信用與債務管理,金融理財道德與實踐,貨幣的時間價值與理財資訊平台的運用,外匯與匯率,投資組合理論,資產配置與績效評估,退休規劃,個人所得稅制度,個人所得稅籌劃。

這些知識點按對應的財經學科可以分為:房地產,投資學,保險學,公司金融(又稱為財務管理),國際金融,財政與稅務,理財學本身的專業知識。其中有的課程我大學課程體系裡面沒有學過,有的課程我當時就沒學好。當然AFP考察的是這些學科中的部分知識,並非全部。正好借這次備考的機會,我又可以以考促學,加深對財經學科的認識,積累相關知識。AFP考試本身也有一些特有的內容,不學的話一般也不會。

這也暴露出了我平時自學的方法有缺漏,主要體現在學習中攻堅克難的精神有待加強。在自學一門財經學科時做題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別是做計算題。要通過做題查漏補缺,鞏固記憶。

我在去年讀了一些中國的古書,主要目的是想要提高個人修養。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其他方面的益處。比如閱讀在《論語》中第一篇《學而篇》,錢穆和李澤厚對於「學而時習之」的不同解讀就讓人很有啟發。錢穆和李澤厚都是近現代的學術大家,前者著有《論語新解》,後者著有《論語今讀》,兩本書讀下來我個人是覺得很不錯的。當然他們的解讀也是廣泛比對前人的註解而來的,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錢穆對於「習」的解讀是「複習」,李澤厚對於「習」的解讀是「實踐」。在我看來這兩種解讀都很有道理,一方面這體現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方面又體現了經典作品的張力以及經典是「常讀常新」的。

落實到我準備AFP考試的事情上來說。就是我一方面要做題,一方面要及時地看錯題和不太了解的知識點。更進一步來說,要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我在網點的工作中去。

再說第二點,對於財經學科來說,英語和數學這兩門基礎學科是很重要的。當然我說是這麼說,實際自己也沒學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英語而言,學好了對於閱讀歐美學者的研究成果,參與學術交流以及參與對外貿易,商務談判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就數學而言,數學語言要比自然語言更加簡明,精確和易於跨國界傳播。因為自然語言相比於數學語言而言,更容易出現歧義。以我讀中國古書的經歷而言,不同的注家對於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僅在於斷句(句讀),而且在於詞句的理解。在此還是引用錢穆《論語新解》中對於第三篇《八佾篇》中一句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解讀。對這句話歷代的儒生解讀不一,甚至意思差別巨大。從中可以看出,「屁股決定腦袋」,由所處的歷史環境和主觀目的不同,對同一句話的理解也不同。換成數學語言就不太會有這麼大的歧義了。

AFP考試的計算題很多,在小測試中佔到六七成,我詢問了考過的同事,實際考試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當然會提供專用的電腦計算器軟體的。但是有的簡單公式要記憶,變數之間的關係要清楚。如果像應對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那樣,只做定性的題目,定量的題目隨便蒙蒙,那絕對是無法通過考試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生活與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讀書生活與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