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偶像練習生》成現象級綜藝,背後是日趨成熟的粉絲市場

《偶像練習生》成現象級綜藝,背後是日趨成熟的粉絲市場

《偶像練習生》的爆紅,代表國內日趨成熟的粉絲市場與正在形成的本土偶像製造體系正式相遇。

《偶像練習生》節目海報

文 |豆包

粉絲參與偶像製造:有組織、有規模的應援市場愈發成熟

《偶像練習生》這檔選秀綜藝在播出之初,網路上就有不少冷嘲熱諷——不外乎是對練習生們的舉止打扮頗有微詞。殊不知從第一集開始,節目組為選手們準備的人設劇本就已經開始運作了。隨著比賽進程和節目劇情的不斷深入,粉絲們各自為營,pick(挑選)心目中的偶像。

「死忠粉們」奮力為偶像「刷數據」(包括官方投票、視頻數據、社交媒體數據),而且進行了有組織有規模的後援會集資。這些資金將作為應援行動的物資支持,包括廣告牌製作和投放、應援周邊等等。甚至還有奮鬥在節目基地、舞台和各大機場的粉絲代表,陣仗之大應該會令不少出道明星自愧不如吧。

對於不熟悉「飯圈」的觀眾來說,這一切似乎太過瘋狂,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一檔節目能夠引起這麼大波瀾。但是對於了解過「飯圈」的人來說,《偶像練習生》的爆紅,正是國內日趨成熟的粉絲市場與正在形成的本土偶像製造體系正式相遇的標誌。

2017和2018連續兩年為觀眾們貢獻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選秀節目:比如去年重啟的《快樂男聲》以及同期的《明日之子》,以前者為例來說,觀眾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音樂並非選擇標準,與十年前的超女快男相比,偶像氣質、舞台魅力和粉絲人氣成為了更重要的因素。

再比如將嘻哈文化捧到大眾面前的《中國有嘻哈》,相比其他選秀節目,他們的選手更多地是向個性化的人設發展,而從地下到檯面之上,高冷且real(真實)的rapper(說唱藝人)們也紛紛進行粉絲運營。後繼者《熱血街舞團》和《這!就是街舞》也沿用了一樣的策略——這樣的街舞選秀和五年前的《舞林爭霸》當然也大相徑庭。

除此之外,還有《燃燒吧少年》和《天生是優我》等類似的偶像養成類節目也在播出時積攢了不少粉絲,並且最終以男女團的方式成功出道,今年還即將推出女版偶像練習生《創造101》。

《偶像練習生》

「第三代」選秀有全新節目核心:不再是才藝比拼而是「人設」養成

如果快男超女是第一代選秀真人秀,《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高水平技藝比拼的選秀節目為第二代,我們姑且將偶像選秀稱為第三代,因為「第三代」與以往的選秀節目相比,有非常明顯的特徵。

首先,節目核心不再是技能的比拼,而側重於藝人養成。節目的劇本走向就是一群准藝人如何登上最終的舞台,這和粉絲經濟的邏輯是一致的——讓粉絲參與到偶像製作的過程中,投入精力和財力,使得粉絲和偶像之間存在著隱形的契約關係,使得兩者的關係更加緊密。

並且,節目選手更加註意人設打造和「圈粉」策略。比如,《偶像練習生》中的舞台呈現並非是最重要的東西,也不會放很多鏡頭在選手技能的評點上,舞台的準備過程和選手舞台下的行為舉止反而被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為這些環節才是能夠製造故事,通過鏡頭的剪輯塑造選手的性格,製造記憶點,甚至每一次的花絮都能對第二天的投票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粉絲總是喊話節目組公平分配鏡頭的原因。

而節目的導師已經完全由年輕人喜愛的當紅/流量明星來擔當:「快男超女」評委已經從當年的柯以敏到如今的陳粒。他們承擔了兩種作用,首先當然是為節目組吸粉,其次是配合節目組共同輸出一種「偶像價值觀」,即通過努力和自己的粉絲共同成長、共同實現夢想,不再過分強調天賦和履歷,努力與夢想才是核心命題。

在各檔節目中,曾經或目前以勵志偶像形象示人的明星導師成為了主流,張藝興、羅志祥、吳亦凡、李宇春等等。因此,可以說,粉絲與偶像、個人與夢想、努力與成長……凡此種種,第三代綜藝節目又一次與當代青年文化成功接軌。

豆包(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wifi鑰匙」再萬能,也不能遊離法律外
都市劇女性角色「失色失智」,到底誰的鍋?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