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證券研究院|中美貿易戰的真正根源和可能的結局

證券研究院|中美貿易戰的真正根源和可能的結局

作者:FHL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創始人Paul Li,專註長期增長型股權投資

3月2日,特朗普在白宮宣布對美國進口的鋼鐵和鋁徵收 25%和 10%的額外關稅,打響了貿易戰的第一槍。但在這第一回合,中國只是諸多被打擊的國家之一。此後,歐洲和一些美國的盟國激烈抗議,特朗普作出讓步,豁免了包括韓國歐盟等諸多國家,但中國則成為了美國不斷加碼的關稅打擊目標。4月3日,美國宣布對價值五百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在中國宣布反擊措施之後,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宣稱要對額外一千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關稅。

中美貿易上的三大糾紛

從表面上看,美國此次貿易打擊中國的原因有三:第一,美國指責中國侵犯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強迫與中國合作的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給中國企業;第二,中國實行貿易保護,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過高,削弱了美國產品在中國同中國本土產品的競爭力;第三,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過大。具體的逆差數據因統計方法的不同有較大的出入,喜歡誇張的特朗普說是「五千億」美元,但美國統計局的數目是三千七百五十億美元(2017年),而中國的統計數據比美國統計局的數據要低一千億美元。不管如何,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是毋庸置疑的。

那中美貿易衝突是因為這三點原因嗎?仔細分析,這三點原因都站不住腳。

1、知識產權

如果是知識產權之爭,解決辦法是訴諸法庭。美國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法的締造者和維護者,為什麼不去用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來調解糾紛,而是用這種單邊措施?其實,所謂的「強迫」性技術轉讓也是西方媒體的誇大渲染,絕大部分的技術轉讓都是外國企業自願將過時的舊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是一種自願互利的經濟交易,英文叫「technology licensing」,很常見,也合法。沒有什麼外國企業那麼愚蠢,將自己的最好的技術轉讓給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條理由我認為基本是欺騙美國老百姓的一種宣傳。

2、貿易保護

如果中國實行了貿易保護,沒有履行對WTO的承諾,不遵守國際貿易準則,美國可以啟動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調解程序,為何採取單項的制裁手段?如果是,美國可以起訴中國,提出中國非市場經濟的訴訟。如果中國在訴訟中失敗,那麼中國就應該承擔其後果。但美國現在拋棄國際多邊貿易準則,實行單邊主義。

3、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究其根由是因為美國人超前消費,只有通過從別國進口商品來彌補。即使美國人不從中國買產品,他們也必須從別的國家買。不管從誰買,都改變不了美國的貿易逆差。只有當美國人開始勒緊褲腰帶,多存錢少花錢,美國的貿易逆差才可能縮減下來。美國人以前怪罪日本,讓日元升值以減少美國對日本的逆差,結果根本沒有能改變美國貿易逆差的狀況,反而導致日本經濟從九十年代進入長期的蕭條。

圖:日元從1975年300元兌換一美元上升到1995年100元兌換一美元。日元的升值將日本經濟帶入九十年代開始至今二十多年的大蕭條,英文稱「失去的幾十年「 (「lost decades」)。

中美貿易戰的實質根源—全球化對美國的衝擊

美國一直是國際自由貿易的倡導者,此次為何公然單方去摧毀自己多年締造的國際貿易秩序?原因是一部分美國人開始對在全球化之下的美國前景充滿擔憂。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主導的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擊敗蘇式的計劃經濟。冷戰的威脅不復存在了,經濟領域國與國之間的壁壘逐漸消除,促進了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 的進程。美國企業紛紛在勞動力低廉的新興國家設立工廠,然後將產品在買回龐大的美國市場。企業利潤率直線上升,拉升股票市場。美國的經濟結構也因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美國由一個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轉換為以金融主導的服務型經濟。

全球化導致了美國的「去工業化「,而與此同時,中國卻積極地推動工業化進程,吸引外國企業到中國設廠,生產力和生產率都迅速提高。在這段時間,中美彼此間似乎是一個鏡子里的反照,美國傳統製造業的流失,正好伴隨這中國製造業的擴張。

美國掀起貿易戰的最終目的—製造業的重歸

在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背後是兩位反全球化的智囊,一位是白宮國家貿易顧問團主任 Director of Whitehouse National Trade CouncilPeter Novarro, 另一位是美國貿易代表 Robert Lighthizer。這兩位都是美國經濟愛國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 的急先鋒,前者還曾著書闡述中國對美國經濟的致命威脅。他們左右著特朗普對外經濟政策。

從特朗普競選時的發言可以看出,他的經濟觀點同這兩位不謀而合。他的終極目標是要讓製造業回歸美國。去年通過的對企業稅減稅法案,就是服務此目標。此法案將企業稅從35%降至20%,因而鼓勵美國企業回歸美國。

我認為,此番對進口產品增加關稅的主措,也是服務於製造業回歸美國的目標。如果國外產品因高額關稅而價格上升,消費者會購買本土生產的產品,企業也有可能將工廠移到美國本土以求規避關稅。如果真的這樣,製造業回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十九世紀美國經濟剛起步的時候,就是靠高關稅來保護和發展美國北方的工業,當時以農業為主體的南方極力反對高關稅,後來美國的南北戰爭部分原因就是北方工業同南方農業矛盾引起的。而中國現在仍然是借鑒美國初期的工業政策,通過高關稅來促進中國的工業發展。

另外,特朗普希望將美國對外貿易協定從多邊協定轉移到雙邊協定。為什麼?因為在多邊關係中,美國的主導地位會被多國的參與而削弱;但在雙邊關係談判之中,美國可以用其巨大的市場誘惑和國際政治實力,給對方軟硬兼施,從而得到最大的利益。在特朗普「美國至上」的原則下,只是關心美國能否贏。

特朗普對中國的貿易戰會成功嗎?

特朗普希望通過高額關稅迎來製造業回歸美國,能成功嗎?我覺得希望不大。

首先,美國國內反關稅的利益集團有極大的政治力量。美國的經濟已經形成了對中國的依賴性。中國生產的產品美國本土很少生產,比如衣物和小電子產品等等。如果不從中國買,它能從哪裡買?再者,中國的貿易報復會傷害美國農業和航天企業。如果貿易戰真的開始了,美國經濟短期內會迅速萎縮。在美國,沒有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政治本錢不會被選民拉下台。

其次,如果從長期來看,高關稅也許會逐漸促使製造業回歸,但在短期內是不可能達到此目的的。蘋果公司在幾年之內不可能找到一個地方替代中國。多年來,中國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供應鏈,蘋果公司可以決定回歸美國,但如此巨大的產業鏈不可能回到美國。

當然,貿易戰打不成,美國也不會因此而善罷甘休。我想美國最有效遏制中國的政策是在新型領域打壓中國,比如人工智慧、通訊科技、生物高科技,等等。傳統領域中國已完全勝出,同中國掐架形如蚍蜉撼樹。但在新型科技方面,中國仍落後美國,美國能通過聯合日本和歐洲來制約中國,打擊的重點可能就是「中國製造2025」。另外,中國的「一帶一路」旨在於美國市場之外開闢新的市場,以擺脫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在這方面,美國也可能會給中國製造各種麻煩。

中國應對的方式必須是利用中國巨大市場的誘惑,來分化歐美聯盟。與此同時,中國還需要繼續韜光養晦,「以農村包圍城市」,在發達國家以外建立另外一個市場,以削減對發達國家市場的依賴性。

總而言之,中美之間大規模貿易戰發生的可能性極小,但小規模的摩擦會經常發生。從長遠來看,中國逐漸崛起和美國長期衰退的趨勢都是很難逆轉的。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一切有關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準確信息,請以交易所公告為準。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證券特約 的精彩文章:

證券研究院|民生銀行「分紅風波」透露了紅利稅徵收問題

TAG:騰訊證券特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