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衛輝人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啥事?

衛輝人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啥事?

關注衛輝在線 獲取更多衛輝新鮮事

走遍千山萬水,充分領略大自然的藝術美,創作題材包羅萬象,畫面生機蓬勃,氣象萬千,圖寫了大自然的美,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作品廣受喜愛,被海內外多家收藏,他就是中國牧野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衛輝市山水、花鳥畫家師周。

師周原名孫九根,號水鄉村人、雲生堂主。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自然,江南的秀麗北方的厚重,在畫家的筆下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大自然確實很美,但需要藝術家把它提升到藝術美,那是很不簡單的事,所以我們就不能簡單的寫生而寫生,而是要取捨提煉它的美。這就上升到藝術了,這就叫藝術再創造」師周說。對於傳統藝術,他從郭熙,黃公望等古代藝術風格入手,到近代齊白石、張大千、錢松岩、李可染等大家的藝術形式,他都潛心揣摸研究,不折不扣,不論山水花鳥都力求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年過花甲的他教授青少年弟子,周圍的朋友也都受到了他的感染,而他也在這種氛圍內,激起了對藝術的創作激情,進入了藝術自覺,「當法自然」、「心師造化」、「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是他紋理的法則。自童趣開始習畫,孫九根在臨摹中觸摸傳統之真諦,在寫生中領悟造化之神韻,在創新中鑄造自我之意象,其作品形成了既大氣、磅礴、雄健,又細膩、靈動的風格,繁而不亂,層次豐富,彷彿把我們帶到了宇宙的某個高點,俯瞰千山萬水,攜帶著一股浩然之氣,凈化著我們的胸襟和精神。

臨摹古人,是師周步入畫壇正途的第一步。他認為,心追手摹,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和古人對話,汲取豐厚的傳統文化營養,感受先賢們創作時真實的生命體驗和生活境遇。分析孫九根早期的人生軌跡,便知他和藝術的淵源。

畫家師周(左)和本文作者交流藝術體會

1952年,師周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市頓坊店鄉水屯村一個農家,自幼酷愛繪畫,他從小對畫畫有著超乎尋常的喜好。家裡窮,畫畫買不起紙和筆,孫九根就在課本和作業本的空隙處塗鴉,或者拿著樹枝在地上作畫。他最早臨摹的對象是連環畫,他臨摹得惟妙惟肖,無意之中訓練出較強的造型能力。13歲拜著名畫家楊宗周為師,每天都必須到老師家裡進行靜物寫生訓練。1973年的夏天,他隻身一人帶了三元錢,偷偷地離開了家,去開封考藝術學校。

出發前,他想到縣城哥哥家裡借點錢。可是等到了那裡,他卻又張不開嘴。哥哥孫九德給他端來熱蒸饃,讓弟弟吃了個飽,問他有事么?孫九根卻說沒事。然後,他告別了哥哥步行十餘里路到朋友劉保忠哪裡借了5元錢,加上他帶的3元一共8元錢,買了張火車票直奔開封。到了開封,天還沒有亮,一路的勞頓讓他躺在椅子上睡著了。當警察叫醒他的時候,一雙解放鞋卻不翼而飛。他只好光著腳幾經輾轉來到了開封藝專。正好碰到了孫占白老師,孫老師又把他領到了翟書記哪裡。一路綠燈,孫九根憑著紮實的基本功通過了考試。

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工作之後物質條件有所改善,他以「拚命三郎」的狀態,沉醉在自己的山水世界中。凡是能看到的古人和當代名家作品,他都要去臨摹,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則躲進畫室里,常常熬到十一二點。這樣的苦修堅持了幾十年,使他在衛輝藝術界嶄露頭角。期間又先後師從中央美院教授陶一清,以及著名畫家李劍晨教授為師研習繪畫藝術,特別是從傳統藝術的線描到酣暢淋漓的水墨,從山水到花鳥人物,無不涉及,又通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加以融匯提煉。

孫九根接受傳統繪畫的正規訓練,是從上世紀70年代認識楊宗周開始的。楊宗周是山水畫家,著名畫家陶一清先生的得意門生,從《國畫源流》到《芥子園畫譜》一直走的是傳統路線,作品充溢著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基調。當他拿著自己的作品給楊宗周看時,楊宗周認為孫九根的基礎已經非常紮實,欣然接納他為入室弟子,並且說,我又發現了一個可以培養的學生,而孫九根也找到了一個可以教他學畫的老師。每當節假日,他都會去老師家學畫。他發現,老師既受過傳統繪畫的教育,講究讀史、讀畫、讀帖、讀詩等全面的文史修養,也接受過西方藝術的訓練,視野開闊,畫作具有疏朗、明快、高逸的文人畫風格。

師周堅定地認為,從傳統而入,同樣能夠表達出現代人對生活的感悟。「中國畫尤其是山水、花鳥畫,一定要以傳統為依託。」在孫九根看來,中國畫有自己的特色,儘管藝術發展需要創新,但必須先求共性,進而深入傳統,讓傳統在手中活靈活現,成為資源,而並非束縛之後再追求個性。於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書店,《唐寅畫集》、《齊白石》、《李苦禪》、《張大千畫集》等等,他見了就買,從不吝惜。他並不贊同刻意追求個性:「一位畫者在創作中獲得了大自由,個性會自然而然地生成,就如同一個人的性格,是養成的而不是刻意表現出來的。」

在他的山水畫里,既有「樓船夜泊瓜洲度,鐵馬冰河大散關」的雄渾大氣,又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委婉曲致。一上午的交談,在他萬餘言的獨白里,有他生命的天真、歲月的浪漫、筆端的塊壘、壺中的疏狂穿過水墨的森林,拂去宣紙的塵埃,在寫意的山水、花鳥畫里,他恣意揮灑,泰然從容,宛若脫俗的仙君。

山是男人的情懷。師周激情澎拜的說著他對山的感悟。除了台灣和西藏沒去過,祖國的名山大川,他無不涉獵。他覺得男人就應該站在大山上登高遠眺,感受山的巍峨,這樣就可以把大山融入到自己的心裡。

山水畫就是中國的風景畫,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風光,而是畫家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追求人生美的體現。他們寄情山水,不斷在山水中領悟人生,領悟自我天道,以尋求精神的最高境界。

走進孫九根的畫室,映入眼帘的便是他的山水畫作,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雄渾險峻,氣象萬千。尤其在那些變幻多端的墨色水氣中,畫家勾畫出的山川、老樹、蒼松、怪石、飛瀑、流水、山花、茂林等,雖是貌不經意的信筆拈來,卻凝聚著畫家千百次的觀摩寫生,熟爛於胸的自然景觀和藝術境象的高度合一。

師周認為,「一幅作品的好壞優劣,並不是完全取決於筆墨之間,更為重要的是,要看筆墨之外的功夫」。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筆下的山水畫在秀潤清麗之中,蘊含著古樸大氣;在雄奇險峻之中,蘊含著無窮意境,畫家在內心情緒的作用下,完成了從物象到意象的轉化,使作品不再是對大自然的「摹仿」與再現,而是一種在精神高度的文化層面的創造、提煉和升華。

師周筆下的山水景象,更多的是體現出了他擁抱生活的激情,體現出了他揣摹生活的才識和視角,體現出了他對大自然的獨特心態和情懷。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少了浮燥,多了厚重;少了做作,多了深沉;少了虛誇,多了真誠,實現了寫心、移情、寄性的藝術理想。

談及最初切入山水畫的契機,師周說這是一種最為本真的內在的喜好,任何人都有藝術或者繪畫天賦,是否碰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以及日後的各方面的支撐,能否得以延續視情況而定。相對來說,繪畫其實沒有一種固定的樣式,相同的是,內核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把自己的喜好和精神追求統一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更難得是,繪畫並不單單是內在修為問題,是內心的表現,精神性的表現。技術上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內心的修為,對於人生的思考,對筆墨和社會與大的宇宙的關係,還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深入。

對師周而言,山水畫不僅僅是視覺語言,更多的是內在心象的一種體現,如何將外在的山川丘壑與自身心象吻合,終究是需要錘鍊的一條永無止境的藝術道路。山川的生命力在於靈動,在於四季輪迴與朝暮變遷中所呈現的不同意境,賦予其或淡雅或豪放或蒼茫的人文情懷,恰到好處的融合當下景與情,當下山川與心象,提升外在物象的刻畫,將是孫九根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

精神是繪畫作品的靈魂所在,每一幅畫都應有畫家內心的訴求與表達在裡面,否則任它再美的線條勾勒,終究經不起時間的沉澱。而觀孫九根的山水畫,你能感受到彷彿置身於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純凈澄靈的山林,使我們的心靈不由感到無比的輕鬆、愉悅和舒暢。看他的畫,可以完全拋開世間的諸多紛擾,盡情地享受自然,體驗生命,遠離都市的喧囂和社會的嘈雜,使因快節奏生活種種壓力而備受束縛和壓抑的精神世界能得到片刻的解脫和安寧。在這個意義上,他的作品中無疑蘊含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自得。「沒有壓人心魄的高山巨石,沒有劍拔弩張的參天巨木,沒有奔流入海的江河,唯有山色清悠,疏林秋晚,回溪清瀑,溪岸雲煙,水村漁舍,充溢著平淡、靜穆的氣息,似與天地萬物通神。」

藝無止境,既需要天分,又需要勤奮。師周二者兼得,他對藝術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不管外界如何變幻,始終堅持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輝大城小事 的精彩文章:

衛輝醫專現醫托,讓逮著了!提醒市民就醫別上當!

TAG:衛輝大城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