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梁崎先生

紀念梁崎先生

紀念梁崎先生

曹柏崑/文

梁崎先生是回族的驕傲!是紅橋的驕傲!是天津的驕傲!

這就是「紀念」給予逝者的評價,當我們年復一年重複著這樣的評價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會感受到那不斷加重加厚的豐碑,聳立在我們心間。與此同時我們是否想過,在紀念逝者的同時,我們生者究竟應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呢?具體說梁崎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又是什麼呢?

先從我們的時代說起,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梁崎先生所處的時代大不相同。今天是科技大發展的時代,是數字化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突如其來與猝不及防以致使人們忘卻人性的時代。我引用「藝術報」一篇文章的話,他說:「其實我們也處於一個貧困的時代,當下的人太追求物質,太渴求慾望滿足,人們離開原始的簡單、純粹和高貴,變得實用、功利和物質。人們不再是自己,不再是自然地活著。人之身為物役,人之心為形役,人們得到的無限享受卻失去與生命本能並生的靈性,失去精神生存的理由和信心。」「人們需要自救,而自救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藝術活動。」(洪兆惠《藝術變了嗎?》《中國藝術報》,2014年9月15日第6版)我想這應該是我們紀念梁崎先生的出發點,我們能從梁崎先生得到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以為有三點不能忽略,那就是真人、真功夫與真書畫。

我接觸過的梁崎先生是個有血有肉,感情世界十分豐富的人。他表面上看不善言談,不苟言笑,其實他也要喝上一小口酒,但不吃蝦。他和我並排坐在他那小小的辦公桌前,指著逝去的愛妻像,為我口念跋在相片旁的密密麻麻的跋語。晚年的他,玻璃板下滿滿當當的是《渴望》劇照。病榻上,他雙手常常握著的是大本大本的畫冊。一旦到了畫案前,他卻像變了一個人,隨心所欲地駕馭著那筆、那墨、那山、那水、那構圖,與他那瘦小的身材形成極大的反差。他那大寫意畫就是在如入無人之境的狀態下輕輕鬆鬆完成的。所以我說他是個「真人」。真人才會有真功夫。

梁崎先生的真功夫體現在書畫線條的渾融上。我寫過一篇小文章,談書與畫的聯繫是天然的,但不是必然的。不是畫家就會寫字,也不是書家就能畫畫,兩者的結合既有先天的稟賦也有後天的努力。遠者八大、石濤的結合,近者吳昌碩的結合,齊白石的結合都是成功的。但也有的大名家,畫的器局頗大,題跋卻很難相副,終現「一頭沉」。梁崎先生卻是書畫雙修,天然合一。一支毛筆既能入書,也能入畫,實屬難能可貴。

再說「真書畫」,梁崎先生是帶著感情作畫,帶著思想作畫,或思古詠今,或激濁揚清,全在畫中,全在筆下。尤其是那些看似畫不盈尺的小幅作品,畫外有畫,是真消遣,真漫遊,真寄託。經歷了新舊社會兩重天,又經歷了大革命一場浩劫,一個小文人,視寸紙尺箋,都彌足珍貴。柴米油鹽,喜怒哀樂便都在筆下流淌出來了。之前在中央文史館舉辦的講座上,美術史論家邵大箴先生批評寫生之弊,在於沒有思想。他大聲疾呼要糾偏,要為生活注入思想。其實西方哲人也講「人類天生就是審美和藝術性的動物,藝術是人性中的生物學進化因素,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和必需的。人類被進化出來就需要藝術。」梁崎先生的真書畫是自然而然的結晶。悶來無事,茶飲半酣,他都可以動動筆,不是為了什麼,也不是想表達什麼,在身心兩忘之時,真書畫出現了。「長期積累,偶然得之」耐人尋味啊。

豐子愷先生講過人生三境界,一曰物質生活;二曰精神生活;三曰宗教生活。梁崎先生的回族身份,伊斯蘭教的哲理究竟給了他什麼,不得而知,僅從他安貧樂道的一生,或許正是宗教「認識」的理念賦予了他恬淡默守的本性。知足常樂。橫逆來襲,泰然處之;名利加冕,淡然應之。他的畫作平和簡靜,是否宗教的智慧主宰了這一切呢?

梁崎先生對禪的道理早有體悟。禪是什麼?表面上看似出自佛門,其實不然。禪是智慧,大則須彌,小則芥子,世間萬物皆有智慧的因子在。說「禪」只是佛家的,不盡然。從繪畫角度講,那不是畫匠所能把控的,那是士人畫的高峰。禪是事物的本然固有。無論我們怎麼表述這個世界,都是片面的,有局限的,獨禪是世界的再現。語言、繪畫、音樂、舞蹈,人們想用一切手段來表現,殊不知,說徒勞殘酷了點,只是那是一個不追求不行,追求也不行的境界。如何去做呢?還是不期然而然吧。我有一方印,印文是「即離之間」,梁崎先生的山水堪稱得之。

真書畫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有來頭。梁崎先生朝思暮想的是佳書畫,是大師的畫集,他如饑似渴的學習前輩大師的墨跡,真傳,體悟其中的妙諦,到了不遺餘力的地步。李鶴年先生講文房有五寶,筆墨紙硯帖,我們要以帖為師,以帖為師是以古人為師,梁崎先生做到了。梁老是天津許多前輩的代表,今天紀念梁崎先生,也是我們對他們那一代人的由衷的懷念。

(本文已收錄在曹柏崑先生文集,經本人同意文章標題做了相應調整)

作者簡介:

曹柏崑,回族,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天津市書協副主席、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自幼習書,先後師事穆子荊、陳東生、劉光啟諸先生,數十年臨池不輟,主張「集古為立家,釀蜜不留花」。人評其書:「楊柳依依弄纖巧,金戈鐵馬動地驚」。近年精研文人畫,詩書畫共融,極大地拓寬了書法道路。

著作有:《柏崑毛筆小楷》、《小楷尋真》、《柏崑小楷菜根譚》、《書法尋真文論集》、《曹柏崑書畫集》《楷書習字「五步法」》、《學書扇面格言》、《楷書結構八十四法淺釋》、《蘭亭序字字析》、《五體書縱橫談》、《三十六法新解》、《學書三部曲》、《書畫詩演繹人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梁崎藝術研究 的精彩文章:

三幅畫稿寄深情

TAG:梁崎藝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