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通《中庸》做名相

讀通《中庸》做名相

孔子的《中庸》已經撰寫近2500年。雖時光荏苒、朝代更迭,各家各戶門前已經經歷了無數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然而《中庸》卻仍然以其無與倫比的魅力折服一代代讀書人。

隨著生活中儒雅之士越來越多,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庸》的治學地位,以虔誠的態度重新開始學習《中庸》。

我們有一種誤解,以前,大家只知道學中庸的人在生活中都是些和事佬,很會做人,然而看看封建社會的名相,卻幾乎沒有不懂《中庸》不讀《中庸》的。

有人說,學好《資治通鑒》,是可以做帝王,學好《論語》,能夠治理天下,我想,如果讀通一部《中庸》,一定是可以成就大才做各行各業的「名相」的。

當然,也有人雖不喜讀《中庸》卻照樣出人頭地,但是像這一種類型,能夠名留青史的還真不多見。

儒學之所以能夠流傳幾千年,仍在人們口中傳播、學習,便有其精髓所在,孔子一生推崇「仁、義、禮、智、信、德、誠、和」這些理念,孔老夫子不僅都寫到自己的書中,自己也應該做到了,孔子乃將相之才,卻沒做了名相,想來,只是生不逢時罷了。《中庸》的境界,是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是孔子著作中的經典,講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誠信為本,並勸人以身作則,清心寡欲,加強自我修養,講究人與人要以和為本。

這些理念,如果不去認真地讀一讀《中庸》,是很難體會到的。「唯天下共誠,為能盡其性」,普天下之人,大家都以誠相待,天下豈能不夠和諧?

然而,世界永遠是充滿矛盾的,人與人更是在矛盾中相處,一個精通中庸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有了矛盾,會巧妙地化解矛盾,解決矛盾,這就是中庸之道。

漢朝名相蕭何,深得中庸精髓,運籌帷幄,跟隨劉邦承上啟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次次化險為夷,使一個弱小的隊伍,漸漸成為一隻正規軍,終於為劉氏打下天下。

即使這樣一個功高蓋世的名相,後來,劉邦擔心蕭何功高震主,一度要對蕭何治罪,蕭何多聰明,他知道劉邦擔心他什麼,為了打消劉邦的疑心,便開始花天酒地,貪污腐敗,隨後隱居,總算是圓滿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綜觀蕭何的一生,虎頭蛇尾,如果他不懂得中庸之道,那麼,他連蛇尾的效果恐怕也達不到吧。

還有唐朝名相房玄齡,同樣幫著唐太宗打下了江山,唐太宗當上皇帝後,房玄齡的治國理念開始發揮作用,他同上級下級,都把關係處理的非常協調,整個朝廷氣氛好,有法必依,也給爾後的開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房玄齡的一生,無論是戰爭期間,還是和平時期,都把一個丞相做到了極致,並善始善終,成為千古名相,當然,這與他的中庸之道不無關係。

歷史上的名相,魏徵、劉伯溫、狄仁傑,無不集中庸於大成,皆成為千古名相,中庸讓他們自我修養做的如此完美,人際關係非常完美,可見,《中庸》更加顯得熠熠生輝,成為做名相不可不溫習的一門功課。

一部名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覺得《中庸》有用,也有人卻覺得有待商榷。

秦朝宰相李斯經才偉略,主導了始皇帝的焚書坑儒政策,他曾經一度功成名就,但是卻不懂審時度勢,最終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宰相,逃不過「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的結局。

讀通《中庸》,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認知,更意味著學會與人溝通的哲學。人之一世,相處之道最關鍵。

三千小童專欄作家彭波供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千小童兒童國學 的精彩文章:

從未被忘記的經典著作
詩書伴我讀「牧童」

TAG:三千小童兒童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