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說胃不和則卧不安

為什麼說胃不和則卧不安

《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卧不安。此之謂也。」

一、名家注釋

張介賓註:「陽明為水谷之海,氣逆不降,則奔迫而上,所以不得卧。不安,反覆不寧之謂。今人有過於飽食,或病脹滿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氣不和之故。」

馬蒔註:「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今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

黃元御註:「胃氣不降,則經氣上逆,不得從其故道而下,經腑皆逆,濁氣上填,故不得卧也。」

張琦註:「衛氣晝行於經則寤,夜行於藏則寐,而衛氣之出入依乎胃氣,陽明逆則諸陽皆逆,不得入於陰,故不得卧。」

朱丹溪曰:「胃強多食,脾弱不能運化,停滯胃家,成飲成痰,中脘之氣,窒塞不舒,陽明之脈,逆而不下,而不得卧之症作矣。

李中梓曰:「不寐之故大約有五:一曰胃不和,橘紅、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類。」

張璐曰:「脈滑數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卧不安也。」

二、睡眠的機理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

一天當中,日升東方,日落西方。太陽生於卯時,長於午時,收於酉時,藏於子時。人體陽氣也要隨著太陽的生長收藏而改變。《傷寒論》將一天二十四小時按照六經分為六個愈解時,太陽病,愈解時,從巳至未上。陽明病,愈解時,從申至戌上。少陽病,愈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陰病,愈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愈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愈解時,從丑至卯上。

順應自然規律,就是要調整人體的作息順應太陽的作息時間,順應自然猶如順水行舟,可以避免無謂的消耗。最好的睡眠時間是少陰時間,從養生的角度來看人的睡眠時間應該在6~9個小時之間,最少不要少於6小時,最多不要超過9小時。而這個六小時最好是在少陰的時間晚11點到早晨5點,這是腎精收藏得最好的時間。

從上面經文可以看出,人的睡眠是由於衛陽進入五臟在晚上,老年人的營衛通暢不夠,營衛血脈易於梗阻,因此晚上難以入睡而白天陽氣不足而常常睏乏。年輕人營衛血脈通暢無阻,晚上睡眠相對比較容易,因此白天不會睏乏而精神百倍。這是睡眠的機理,衛為陽在外,五臟為陰在內,衛陽進入五臟在晚上,也就是陽氣入陰在晚上,臨床上陽不入陰的診斷主要包括心神浮動,不能正常潛入陰水的病症。臨床上治療失眠多以潛陽安神,滋養心陰,清心安神等為主要方法,其目的也是引陽入陰。

三、胃腸道是人體第二個大腦

胃腸道不是簡單的由肌肉和黏膜組成的管道,而是在複雜的神經系統支配下發揮功能的一個整體。一方面,腸道受丘腦自主神經系統的支配;另一方面,胃腸道本身尚有自動調節的神經系統,即腸肌間神經叢與黏膜下神經叢,且總數與脊髓神經元相仿。近年來研究發現,許多存在於胃腸道內的肽類激素也存在於腦內,作為神經信息的遺傳物質,故稱為腦腸肽,這也提示神經系統與胃腸系統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內在聯繫。因此,胃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之說。

精神與消化道之間的關係密切,例如,精神狀態的變化能影響胃黏膜的血液灌注和腺體分泌,也能引起結腸運動和分泌功能的變化。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工作不順心,精神緊張,與同事或家人爭吵之後,或出現關係重大的突發事件時,往往茶不思,飯不香,沒有食慾;有的人生了氣可出現上腹痛、腹脹、胸悶等癥狀。

例如,潰瘍病病人的癥狀加劇或出血、穿孔等併發症的出現,常常發生在情緒受強烈刺激之後。例如在戰爭、地震環境下,當地的居民以及士兵,其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而性格開朗、豁達寬容的人胃病發病率很低;長期精神抑鬱、性格內向、嚴重精神創傷者的消化道潰瘍、胃癌、結腸癌發病率則很高。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情緒不穩、容易衝動與脊髓和腦的相互作用可引起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中醫認為五行中胃腸屬土,肝屬木,五行關係中肝木克土,當肝氣鬱滯生風襲土,出現脾胃的陰陽平衡失調。從臟腑所處位置來看,胃與心相鄰,中醫經常將胃稱為「心下」,心與胃的病症相互影響,胃氣不降也將導致心火不降,《傷寒論》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方劑,半夏瀉心湯就是為此而設,又因為肝藏血,心主神明,因此胃與神志的關係非常密切。也就是胃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四、胃不和則卧不安

前面討論了胃腸與大腦的關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胃腸在這裡主要是指胃,大腦是指心。所謂胃不和則卧不安,是由於陽明胃氣應降不降而逆於上,所引起的癥狀影響到心陽不潛降而引起的失眠癥狀。六經中的三陽經的功能分別是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如果陽明不闔則陽氣上逆,陽氣上逆則衛氣不降,因此夜卧難眠。生活當中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晚上吃得過飽,會感到胃脘脹滿,氣逆不舒,這時胃中的陽氣不降。

中焦脾胃好比大地,陽氣入陰猶如太陽西落,如果中焦土郁食物瀦留,陽氣難以順利通過中土而潛藏,逆於上是造成失眠的一個重要原因,臨床治療應以引陽入陰,降陽明胃氣,《黃帝內經》記錄了一個方子叫做半夏秫米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食物與藥物的區別
《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治病如何因地制宜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