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起跑線》: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

《起跑線》: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熙龍




印度電影

《起跑線》

講述了一個新興的中產家庭因為孩子擇校而經歷的一系列的故事,影片詼諧而幽默的背後,實際上也藏了諸多心酸和無奈。




看完電影,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女主人公在面對學校面試的時候,校方提出來的這樣一個問題:

你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



我想,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其實藏在電影之中。


01



忽略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最常做的事





主人公夫婦拉吉和米圖是印度月光集市上開時裝類店鋪的商人,在當地算是小有名氣的土豪,有豪宅,開豪車,有保姆,算是典型的新興中產階層。




他們有一個女兒皮婭,剛剛到了要上學的年紀。不過皮婭在熒幕上的出場,還是充滿了戲劇的詼諧感:穿得里三層外三層,還被戴上了安全帽,被套上了護膝。




如果劇情沒有進行下去,你會以為,這個小姑娘可能要被父母帶去戶外徒步,然而真相是:她其實只是要去遊樂場玩個滑梯。








小女孩兒在熒幕上僅有的幾句台詞里,在這個畫面中迎來了第一句:

「媽媽,我這樣就動了不了」

,可是母親米圖不為所動,堅持讓一個去玩滑梯的小朋友全副武裝起來。




除了感受到幽默,你會不會也覺得這個畫面很熟悉?它會不會很像我們的日常?我們經常跟自己的孩子說:「你要這樣這樣、你不能那樣那樣」,但是我們幾乎不會停下來問問孩子:「你想怎麼樣?」




心理學認為,一個孩子在三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有清晰的自我意識了,也就是說,TA已經開始知道「我」和「你」的區別,而這個階段,是一個人自尊的最重要的養成階段。






  • 在很多外國電影中,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很多家長都是蹲下來和孩子進行溝通的,而這個蹲下的動作本身,就在傳遞一種信息:

    我和你是平等的,我尊重你。





  • 孩子通過父母這樣的溝通方式,

    會獲取「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尊重」的自我認知,這種自我認知也會伴隨TA長大,在將來的各種人際關係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但是,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來想想那個穿著護膝、帶著安全帽的小女孩,她會是什麼感受?




她通過母親對自己的反饋,會覺得:「我的意見不重要,我必須要聽從母親的安排」,隨著母親對她意見的忽略逐漸增多,皮婭也必然會慢慢不再闡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一個不能夠維護自己真實感受的人,又怎麼可能活得幸福快樂?




米圖之所以會忽略皮婭的感受,表面是「為了她更安全」,本質上卻是緩解自己內在世界的焦慮,她不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而這份不相信,也會通過潛意識傳遞給皮婭。




再好的學校教育,可能都無法治癒母親帶給自己內在世界的這份不自信。


02


被父母看見,是孩子幸福一生的源泉




除了拉吉和米圖這對讓人爆笑的印度中產夫婦,電影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另外一個家庭——「窮人」鄰居希亞

一家。




為了讓女兒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拉吉和米圖買了「學區房」。




可是由於家長面試不過關,女兒皮婭還是未能被好學校錄取,而「找關係」、「走後門」這兩把萬能鑰匙也失效後,拉吉夫婦被迫無奈只能用「裝窮」的方式來扮演窮人,以換得好學校給貧窮孩子們留下的25%的入學名額。






希亞姆一家就是拉吉和米圖搬到窮人區後,遇見的好心鄰居。這個新鄰居一家,主動幫助拉吉一家學習賺錢、打水、買食物……甚至為了幫助拉吉一家給女兒湊學費,希亞姆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在馬路上和汽車主動碰瓷。






在希亞姆一家人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善良、熱情、勤勞、知足、友善……但最讓我動容的,還是希亞姆在得知自己兒子沒有被好學校錄取時的反應。




希亞

難過地靠著柱子哭了幾下之後,擦乾眼淚,然後轉身抱起自己的兒子,說道:

「你是最幸運的孩子,學校的錄取與否並不能決定你是否幸運,是學校的運氣太差。」




說罷,還和妻子湊了300盧比,決定去買個從未吃過的披薩,幫助拉吉一家慶祝皮婭被錄取。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

真正在精神上富有的父親形象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不管外界環境如何,TA都足夠勇敢和優秀;




作為父親,他在逆境中不被擊倒,還能夠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




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匱乏,就嫉妒他人的擁有,非但如此,他還能以最真誠的善心,祝福對方的收穫;


……





心理學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在對父母親形象的內化過程中完成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父親是有力量的、自己是被支持的、被祝福的,那麼當他在成人世界中體驗到挫折的時候,他也會從內化的父親形象中提取強大的力量,支撐自己穿越黑暗的旅途。




這份內在世界的勇敢、無畏、善良,孩子只能從父母的內在世界中去汲取和內化。而學校教育,很難在黑暗的絕境之地,給予孩子力量。


03


「做一個好爸爸,前提是做一個好人」


 


影片的高潮,在結尾的時候,隨著男主人公拉吉的公開演說到來。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滑稽幽默的經歷後,拉吉在希亞姆提供的人性之光的鏡子當中,照見了自己人性中的醜陋和灰暗。於是,他決定主動放棄女兒的學位,把學位歸還給本來就屬於他們的窮人家的孩子們。




拉吉說:

「我這輩子,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好老公、一個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這一點,我首先要做一個好人」。






雖然影片中沒有迎來滿堂的喝彩,但是這句話,我相信還是讓很多觀眾為之一動。




人的成長,本質上就是在尋找理想化客體,並對理想客體不斷認同的過程。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客體,身為父母,你做的的一切其實都在潛意識上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你相信什麼、你選擇什麼、你放棄什麼、你為什麼而努力……這一切,都不僅僅是你個人的事情,它都在參與塑造你的孩子。




倘若你語言上相信真善美,


卻做著卑劣的行徑;


倘若你堅稱做人定要正直,


卻選擇不守衛約定;


倘若你言必稱勇於做自己,


卻總是剝奪他人想法:


……


那麼你的孩子也必然不會真的成為

一個


相信真善美、為人正直、敢於做自己的人。




因為潛意識會傳遞和互相影響,

當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的孩子必然也不會相信你,更不會相信自己,活成那美好的期待。




「做一個好爸爸,前提是我要成為一個好人」,它外延的深刻含義是:學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孩子是否能取得好的成績、是否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




但是它不能夠決定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果敢、無畏、真誠、善良,這些閃閃發光的人格品質,只能從父母的內在世界裡去汲取獲得。




一個好學校,或許會決定孩子在剛開始跑得快不快,但是人格中的堅毅、勇敢,才會決定一個人走得遠不遠。






「你會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




貧窮,就是你本該豐饒的內心變成了乾涸的沙漠,就是你可以善良,但卻選擇了邪惡;你可以堅持,但卻選擇了放棄;你可以不認同,但卻被世俗淹沒。




···


作者:楊思遠


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拉姐(ID:byjzlajie)。




主播 | 熙龍,我用聲音,擁抱你。微信公眾號:聲優工作室。





今日互動




親愛的朋友,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你認為孩子最應該擁有的能力是什麼?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們的故事。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


德芬新書密聊會


西西弗書店 · 天津




本周六,德芬將帶著全新作品《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在現場跟大家分享人生的蛻變之旅。

這是德芬

繼「遇見未知的自己」系列後,直面童年創傷、婚變、兒女遠行等無法逃避的痛苦,「面壁」修行四年的自傳式全新作品。




這一生,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也期待與你的遇見。




時間:

4月14日(周六) 14:30


地點:

西西弗書店·天津海信廣場店(和平區解放路188號天津海信廣場B1層)




【參與方式】




活動免費,歡迎參加。




【特別福利】




掃碼預約前排VIP座位,活動前2天,我們將電話通知預約成功書友;

其餘書友仍可到現場參加活動。




長按下圖,即可掃碼預約








點個贊,再走吧~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已在全網上市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當生活給你惡意,怎樣反擊是最好的選擇
張靚穎被曝離婚:沒想好就結婚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