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第八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海報設計還能活多久?

第八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海報設計還能活多久?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海報一直是記錄人類各種價值觀的主流載體,也是記載人類社會文明演化的代表性媒介,具備獨特的文獻價值與審美意義。各種風格的海報和難以計數的海報設計師讓海報藝術成為平面設計一道靚麗的景觀,也記錄著社會與人文、設計與藝術、印刷與技術演進的脈絡。時代在發展,未來已來,設計的定義在不斷更新,海報設計的媒介屬性也在發生變化,從舊媒體時代到新媒體時代是包括海報設計在內許多的設計門類都無可迴避的趨勢,由於媒介的轉換,海報的身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危機。甚至有人會問:平面設計已死,海報還能存活多久?




「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在這樣一種困惑和彷徨中走到了第八屆,這一屆的「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是以「海報共生」為主題的邀請展,展覽共提出了6個關於海報設計的問題,以求啟發觀眾對於海報生存現狀和未來發展的思考。



海報《鬍子》(Bart)是德國設計師岡特·蘭堡(Gunter Ram Bow)為柏林國立博物館的展覽《鬍子——在自然和剃刀之間》而設計的,這個展覽呈現了「鬍子」的前世今生,探索其存在的意義。在這張海報中,岡特蘭堡用羽毛拼出了馬克思的頭髮和鬍子,如果只看圖片,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張攝影印刷的作品,但實際上,這些羽毛是跟隨著海報一起漂洋過海來到杭州的,它們立體且真實地存在於馬克思同志的臉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鬍子》不單純是一個平面範疇的海報設計,而是一件藝術裝置。






 >洪衛,中國,《椅子系列海報2》(A Series of Posters About Chairs2),2017年



《鬍子》,似乎也回答了雙年展展覽上提出的問題——「海報是藝術嗎?」可見,海報就是當之無愧的藝術作品。作為第八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的主席,畢學鋒認為:「海報作為平面設計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富有藝術性的載體,它不但是海報藝術家自我身份營造的舞台,也是對圖形、字體、風格創造的最好體現,甚至承載著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尤其是對於文化主題或者叫精神主題的海報作品更能體現它對美學探索和生活智趣的哲理。海報體現設計師在圖形語言的探索,在創造方面,完全是藝術和美學的結晶,在我的心目中海報不遜色於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就是藝術。」






> 米甲·巴托麗(Michal Batory),法國,《音樂節》(ARS Musica),2017年




> 相澤幸彥(Yukihiko Aizawa),日本,《AWA Poster B1》,2016年





當下,海報的存在,是孤芳自賞還是解決問題?畢學鋒也給出了一個答案:「我不認為是什麼孤芳自賞,而是要提升社會對設計審美認知問題,我特別反對那種一群人看著一塊石頭努力想像成金猴攬月的傳說,而不理解哲理和幽默風趣的圖形寓意;我反對那種只理解文本信息而忽略字形帶來的時代氣息或字體的創作,解決問題並不難,難的是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個越來越多元的世界更需要多元的表達和呈現。」




2018秋冬深圳時裝周,將於2018年3月份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由SenseTeam山河水工作室創意總監黑一烊設計的2018秋冬深圳時裝周海報原本是一幅動態海報,用簡單的動態形象詮釋了時裝周的幾個元素:T台、模特、時裝。通過海報,恰似可以看見模特在T台上自信展示時裝的摩登風範。但在「中國國際雙年展」上,這幅海報只能以靜態的形式展示出來,這又恰似給時尚高潮的瞬間按下了快門,記錄下了每個時尚場景。





>福斯·黑格曼(Fons Hickmann),德國,《威斯巴登雙年展》





>雅利安·斯帕尼爾(Ariane Spanier),德國,《重力》(Gravity),2015年




那麼,問題來了。屏的時代,海報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數字時代的進步,不可否認地給人們的閱讀和瀏覽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人們不再滿足於靜態或墨守成規的海報設計,開始追求動態的多樣性表現。但是不同的呈現方式,還是會給人帶來不同的閱讀或欣賞體驗。正如第六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主席

韓緒所述:「海報不是被媒介限定的固化傳播手段,如果僅把海報當作『將簡潔的圖形與文字印在大幅紙張上的油墨』就大錯特錯了,就像有人認為古琴曲只能來自於古樂器而不能是車載音箱;書法字元只能呈現於宣紙而不能用發光設備進行投射顯現等一樣錯誤和可笑。如今個人信息終端的普及,也就是所謂『屏的時代』的到來,其實是為海報打開了一個更寬廣的應用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傳播效力,同時也對海報呈現動態編排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






 > 御法川哲郎(Minorikawa Tetsuro),日本,《les fleurs du mal》,2016年




這是新時代下,科學發展,技術進步給設計師們帶來的全新挑戰和機遇。正如展覽中黑底白字赫然地提出了一個每個傳統海報設計師都會關心的問題:技術媒介的革新給海報增添了可能性,還是逼上了絕路?韓緒說:「技術的革新,每次都帶給海報新的拓展路徑,這點是肯定的。而『迅速傳播信息』的根本目標是要讓海報成為傳達更加迅速,傳播手段更加多元,信息更加豐富的傳播媒介。凡是覺得技術革新是將海報逼上絕路的判斷,只能證明其沒有真正抓住海報的核心價值。」





劉釗為「2017UABB-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設計的系列海報,將「城中村」作為一個展場,看似混亂的現場其實正是普通人最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因為今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主題為「城市共生」,這樣的海報設計旨在呼喚多元化、包容、有活力的城市生態系統。







 > 阿格涅絲卡·波佩克·巴納赫&卡米勒·巴納赫(Agnieszka Popek Banach & Kamil Banach),波蘭,《不管我們多麼努力》(No Matter How Hard We Tried),2015年




廖波峰設計的《民民民》系列海報是在2016年恰逢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舉辦的主題為「天下為公」的國際海報邀請展中的作品之一。日本僑商在孫中山逝世後印制「三民牌」——三個男童左手撫「民」字,右手舉起似宣誓狀,端坐在三個民字上。可見,孫中山創立的三民主義深獲民心。廖波峰用木刻的方式還原「三民牌」原貌,使用不同的背景色,形成一系列的海報,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波蘭設計師塞巴斯蒂安·庫比卡(Sebastian Kubica)設計的海報《東方快車》(Orient Express)是2015年藝術節「東方快車」的宣傳形象,這次展覽的主題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意在展示從巴黎到伊斯坦布爾鐵路沿線的文化。這張海報具有人們熟悉的電影或戲劇特色,甚至也有一些意料之中的神秘色彩,單一的主色調突出了重點信息的同時,成功地完成了藝術性和趣味性的表達。德國設計師福斯·黑格曼(Fons Hickmann)帶來了兩幅作品。一個是《不再歐洲》(This is not Europe),一個是「Solotage」。兩幅海報作品都是以塗鴉形式進行設計,利用較大面積突出畫面,將信息留存在海報的上方或下方。福斯·黑格曼是注重概念和分析的設計師,同時他充滿情趣,強調具有哲理的美學,社會性和具有實驗特徵的視覺傳達設計。








> 區德誠(Benny Au),中國香港,《現在就停止污染!》(Stop Pollution Now!),2015年





來自中國香港的設計師區德誠帶來的系列海報《現在就停止污染!》(Stop Pollution Now!)使用黑白兩色強調環境污染糟糕的現狀。其中一張海報,設計師用擬人的設計手法描繪一個不太樂觀的場景,翹首以盼的企鵝,在漸漸融化的冰面上期待著未來,而未來到底能不能順利到來呢?另一張海報中,設計師將手模擬成山川,手指尖上是幾隻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它們縮著腦袋,害怕又憧憬著自己的明天。




作為公益社團法人以及非營利性活動法人的日本設計師松石博幸帶來了兩幅海報作品《動物的墳墓》(Grave of animals)和《不完整的樹》(Incomplete Trees)同樣關注的是環境問題。樹與獸的結合,獸的嘶吼正是樹木的內心吶喊;以臀示人的動物們則在向人類直接表達它們的不滿。






> 相澤幸彥(Yukihiko Aizawa),日本,《SO Poster B4》




比利時設計師特麗薩(Teresa Sdralevich)帶來的海報是來自一個由法國國立藝術博物館倡導的邀請設計師參與「互惠」和社會服務創新的活動,通過幾個簡單的元素,比如交疊的雙手、洒水的水壺來表達「交流」、「分享」的活動主題。




來自德國的G?tz Gramlich和來自芬蘭的Kari Piippo,兩位設計師帶來了海報《烏托邦》(Utopia),它們出自同一個展覽——由歌德學院主辦的《烏托邦的藝術》,這個展覽邀請了35個來自世界20個國家的知名藝術家,通過海報創作表達烏托邦對於當今社會的意義。思想的觸碰,引發了深刻的社會思考。而這兩幅海報,一個用一觸即破的泡泡作為主視覺,一個用由大到小的麵包做主視覺,恰好形成當今社會人們討論的兩個主次矛盾體,如何使精神和物質能夠達到平衡狀態。




「第八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展期不長,卻難得地聚集了60餘位國際知名的海報設計師的近170件優秀的海報作品,足夠明確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的價值。在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上,不得不提的就是第八屆雙年展對海報設計和海報設計師提出的6個問題,它們貫穿在眾多海報作品之中,也時刻縈繞在每一個參觀者的心頭。







 > 酒井博子(Hiroko Sakai),日本,《山貓圖片工作室》(Yamaneko Photo Studio)




看完這100多件海報作品,我們暫不去比較和討論海報作為信息傳遞者的呈現形式,我們只想問一句平面設計真的死了嗎?未來還有海報存在的餘地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畢學鋒說:「早就說平面設計已死,但今天的平面設計比任何一個時期發展得都更加朝氣蓬勃,只能說和平面設計相關的媒介在發生著變化,但是設計的核心價值和視覺溝通的作用沒變,海報作為一種紙質和印刷

的媒介形式的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臨挑戰危機,但是對視覺語言的創造和信息傳播的關係不會改變。」




展覽中,代替從事和關注海報設計的海報設計師和平面設計師,以及相關的設計從業者和學習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海報蘊藏的形式語言如何推動設計教育?「從海報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它的第一要素分為圖形、色彩、文字和字體、標識等,第二則是藝術表達、創意、編排等,它所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海報在平面設計專業教學當中是一個首要課程,這個課題比其他諸如標誌設計、字體設計、色彩設計、編排設計更重要。所以,在視覺傳達設計教育中,招貼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創始人、前幾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主席趙燕說。







 > ChiiiDesign,中國澳門,《2016澳門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海

報》,2016年




「當我們理性地注意到世界很多海報展面臨的危機,有的在調整,有的已經停辦,未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如何走下去,這次提出的問題也是想讓大家重新去思考,我們想更好的關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反映未來海報與媒介發展的關係,未來設計與社會的作用關係,展覽競賽和設計師生存成長的關係,設計前沿和設計教育的關係等等,我們也需要認真梳理再次出發。」畢學鋒說。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寫遍中國匾額 ,啟功:就差公廁沒找我寫字了
不看熱點,看藝術!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