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小國竟然把前蘇聯折騰死了!

這個小國竟然把前蘇聯折騰死了!

相愛相殺的塔利班與阿富汗(2)——紅旗飄落

文||斯丟彼得

==建議閱讀時間:20分鐘==

上一篇簡單地說了個開頭。(當然...那是...清明節...偷懶被發現了)

有沒有發現4月份的事情特別多?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降低水準的理由。關於這個問題我也反思了許久,真的很抱歉。

自己回頭又看了一遍上一篇,真的很...

但是今天的這篇,我敢保證,絕對不縮水!不然我就學那個小夥子直播剁*

(咳咳...)

不知各位看官發現沒有,前三篇文章的敘事形式各有不同,這一篇也會不同於前三篇,而且,作為一種摸索,敘述風格可能還會繼續變換一段時間。

上回說到蘇聯最終站到台前直接武裝干預阿富汗的國內政治。的確,蘇聯高層認為出兵阿富汗無非是當年「坦克開進布拉格」的翻版。但是事實證明,這的確是個翻版,只不過,是「越戰」里美軍的翻版。

【上:偉大導師鎮文】

為能詳盡,多圖預警

沉下心來,好戲開始

不然,導師可能會送你西伯利亞游單程火車票

====================================================================

1989年2月15日,烏茲別克與阿富汗邊境,阿姆莎大橋,蘇聯一側。

蘇聯駐阿富汗部隊——第40集團軍司令戈洛莫夫中將從最後一輛撤離阿富汗的坦克里探出身來。履帶踏上蘇聯一側的土地時,飽受肝炎折磨的他終於鬆了一口氣。

9年中,數次未遂刺殺與戰場事故險些讓他客死他鄉。雖然掌管著十幾萬人的部隊,但處境的危險讓他夜不能寐。疲憊憔悴的他看起來完全不符合那些應在在蘇聯大後方大腹便便養尊處優的將領的形象。

【上:戈洛莫夫中將和前來迎接他的兒子】

「我是最後一名撤出阿富汗國土的蘇軍人員。在我的身後,再也找不到一名蘇聯士兵了。」面對蜂擁而上的記者,戈洛莫夫如此說道。

在蘇聯士兵踏過阿富汗邊境後的第10年,這個「紅色帝國」最終放棄了征服這片土地的嘗試。這個曾經勢壓美國的超級大國最終還是在小小的阿富汗面前彎下了腰。

【上:阿姆莎大橋,後被蘇聯更名為友誼橋,入侵的路,也是撤退的路/圖:鐵血】

時至今日,一些參加過阿富汗戰爭(這裡專指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前蘇聯老兵仍不願提及當年的經歷。雖然過去了幾十年的時間,但這並不能彌補他們的創傷,尤其是心理上的。

「再見,阿富汗。」——一名蘇聯士兵在日記上寫道。

潘傑希爾:巨人的淚谷

還記得之前展示過的一張圖嗎?

這張圖展示了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路徑。這也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阿富汗境內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條較高等級的公路。蘇聯向阿富汗腹地進發時便選擇了東西對進,在坎大哈匯合。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了為數不多的交通線對蘇聯軍隊的重要性。蘇軍絕大部分的後勤補給都是通過這兩條公路運進阿富汗。而同時這種情況也給抵抗軍的運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只要控制了阿富汗境內的交通線,就能有效干擾蘇聯軍隊的運轉。(因此蘇聯在交通線沿線設置了大量據點,而且真的只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線沿線駐紮了軍隊!上圖圖例可見!)

而此時,阿富汗境內的抵抗勢力又如何呢?

在蘇軍剛剛進駐阿富汗的1980年1月,各支抵抗軍兵力總共約有2.5-3萬人,但他們卻控制著阿富汗全國3萬個村莊中的2.2萬個。226個鄉縣中也有76個被抵抗軍完全控制,還有143個被部分控制。整個國家70%的領土都在抵抗軍的勢力範圍下。

個人總結下來,蘇聯的這種駐守方法類似當年侵華日軍的老路子。屯兵在重點城市和據點,而對邊遠的農村與山地疏於控制。這也為最終蘇聯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然而,蘇聯士兵們屁股下的板凳還沒捂熱,抵抗運動就已經拉開了大幕。

【上:沿公路開進的蘇軍坦克縱隊】

1月20日,第40集團軍遭到了來自抵抗軍的第一次炮擊,抵抗軍們打響了反抗蘇聯侵略者的第一槍。

抵抗軍抓住了蘇軍對交通線極其依賴的特性,依靠自己的優勢四處出擊,不斷襲擊著交通線上的蘇軍。雖然這時他們的武器裝備水平還停留在兩次大戰時期。

「僅在1980年1月和4月抵抗軍就對蘇軍車隊發動了57次襲擊,導致蘇軍72人陣亡、62人負傷,損失了31輛車輛,蘇軍有時甚至會被阻擊在公路上達到幾晝夜之久。由於蘇聯BMP-1、BTR-70等裝甲車的防地雷性能很差,所以地雷經常能造成蘇軍大量傷亡。」

還曾有蘇聯士兵目擊一輛BTR-70被反坦克地雷直接炸成兩半的記錄。

【上:BTR-70輪式步兵戰車,很「輕盈」,當時是蘇軍的制式步兵戰車】

【上:BMP-1履帶式步兵戰車,比起BTR-70更「皮實」,但底盤裝甲厚度仍然不敢恭維】

「抵抗軍們還經常組織10人左右的破壞小組攜帶火箭筒、炸藥等武器展開破壞活動。在1980~1981年抵抗軍共實行了2306次破壞活動,造成了第40集團軍3427人的慘重傷亡。1981年8月,蘇軍在洛加爾遭到賈恩領導的抵抗軍襲擊,戰損4輛坦克,陣亡70餘人而只打傷了對手3人。」

由於阿富汗多山地,直升機便成為了蘇軍空中力量的中流砥柱。在圍剿活動在山地的抵抗軍游擊隊時,載彈量大,滯空時間久的直升機便受到了蘇軍的親睞(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壞笑)。美軍在越戰中一開始也同樣偏愛直升機作戰,而最終美軍的經驗告訴我們,直升機...其實很容易打下來。(滑稽)

【上:抵抗軍與被他們擊落的蘇軍直升機合影】

【上:至今仍在俄羅斯部隊服役的米—24「雌鹿」攻擊直升機】

【上:第一滴血III的海報,這部電影的背景就取材於這一時期,海報上的直升機就是米-24】

在眾多次的襲擊中,有一場,讓一位傳奇人物在眾多抵抗軍領袖中嶄露頭角。

1982年4月25日,喀布爾西北約20公里,由蘇軍重兵把守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與沿途100多個哨所同時遭到了抵抗軍的突襲。多達23架飛機與大量燃料、彈藥在火海中損失殆盡。場面極其壯觀。

消息傳來,對於蘇聯來說,臉打的生疼。

【上: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原來是蘇聯在阿富汗的空軍基地與最大的空運中轉站,現在是美軍在中亞最大的軍事基地。可以起降美軍任何大型轟炸機,包括可以攜帶核彈的B-52H、B-1B和B-2】

經過蘇軍的調查,執行這此襲擊的來源於活動在喀布爾東北部潘傑希爾山谷的,由馬蘇德領導的抵抗組織。

【上:潘傑希爾山谷/圖 谷歌地圖】

【上:喀布爾市區(底部)和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而那條東北向公路線所在的山谷就是潘傑希爾,那條公路在當時被標為「2號公路」/圖:谷歌地圖】

實際上他們還曾經在1980年8月的1個星期內就擊斃了超過400名蘇軍與阿富汗政府軍並摧毀了300多輛汽車。

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通往巴格達的「2號公路」從潘傑希爾山谷貫穿而過。對蘇軍來說怎麼可以容忍這樣一條戰略命脈被抵抗軍控制?

【上:被抵抗軍襲擊的車隊】

在之後的七年間,蘇軍先後對潘傑希爾山谷一共發動了9次圍剿。規模最大的第5、第6次圍剿不僅從兩個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空降師中抽調了1萬兵力,還動用了4000多名阿富汗政府軍(傀儡政府)協同。這些部隊配備了230輛坦克、裝甲車;155門火炮、迫擊炮以及104架直升機,聲勢浩大。為了能夠剿滅馬蘇德的抵抗軍,蘇軍還使用了聲東擊西的戰術,並且在戰前執行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但是戰鬥結果還是讓人感到十分詫異。

「蘇軍剛通過薩朗山口,抵抗軍就馬上引爆了炸藥引發坍塌堵住了蘇軍的退路,並發動了連續不斷的伏擊。光在圖阿布村,蘇軍就損失了6輛裝甲車與若干坦克。第56空降旅的一個營雖然成功在潘傑希爾山谷的中央的魯哈村降落,但抵抗軍已經佔據了四周全部的制高點,用DShk 12.7mm重機槍與火箭彈瘋狂壓制著被包圍的空降兵們。直到3天之後,已經近乎絕望的空降兵們才終於和趕來的108摩步營會合。但該營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連營長阿舍夫少校的手臂都被炸斷。最終蘇軍在損失了35架直升機、50多輛坦克、陣亡近400人後被迫於6月13日撤離。雖然8月6日的第六次圍剿讓蘇軍短暫佔領了潘傑希爾山谷,但這兩次圍剿蘇軍傷亡超過2000人,阿富汗政府軍也陣亡1200人而馬蘇德只損失了180人。」

每一次圍剿的失敗都伴隨著馬蘇德在國內名聲的高漲,馬蘇德的抵抗組織也從原來的數千人發展壯大到了上萬人。馬蘇德的事迹極大地鼓舞著阿富汗民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馬蘇德」這三個字就是阿富汗抵抗運動的精神象徵。

【上:潘傑希爾雄獅——艾哈邁德?馬蘇德】

之後的三次圍剿,蘇聯甚至不惜出動固定翼的圖-16轟炸機提供空中壓制火力,但在付出巨大的傷亡後,僅僅是把馬蘇德暫時趕出了潘傑希爾山谷,實際上他們連馬蘇德的面都沒見到。

最後,蘇軍不得不與馬蘇德簽署停火協議,永久地退出了潘傑希爾山谷。這座山谷從此被蘇軍稱為:「淚谷」。這裡的2號公路也得名「地獄公路」。

「四面楚歌」

美國雖然處於守勢,但是它一直都在密切關注著阿富汗的局勢。蘇軍在阿富汗頻頻遭襲的消息傳來,美國和他的歐洲盟友都感到,這是一個天賜良機。

在蘇軍進駐阿富汗後,美國中情局就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處積極與隔壁的阿富汗抵抗組織接觸。在之後的數年中,通過這個渠道向阿富汗抵抗組織提供資金、武器與兵員。

(插一段:1981年,阿富汗各地的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聖戰者伊斯蘭聯盟,這標誌著阿富汗全境抵抗運動的開始。)

【上:聖戰者群像,能看出,他們的武器已經不再是一戰的李·菲爾德步槍,而是RPG,AK-47與一些現代化程度更高,接近蘇軍水準的輕武器了】

在聯合國平台上,美國與西方盟友以及一些不結盟運動國家頻頻以此指責蘇聯,使得蘇聯在外交上「四面楚歌」。

由於此段時間中蘇交惡持續,而阿富汗又與我國接壤。蘇聯入侵阿富汗對我國的戰略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我們在當時決定和國際上廣大反對蘇聯的國家站在同一戰線。

為抗議蘇軍入侵阿富汗,中國、美國、聯邦德國等國家聯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上: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國家/圖:百度百科】

而實際上,甚至一些東歐的「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在這一次問題上也逐漸開始站在蘇聯的對立面。

臃腫死板的身軀

到這一節,我們就可以稍微滑稽一下了。

從歷史上看,以戰養戰,是絕大多數進攻國家採用的策略。而蘇聯則不一樣。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仍然堅持蘇聯軍隊的糧食、燃料等其他物資必須都由國內提供的政策。蘇聯軍隊因此明令禁止由阿富汗當局提供當地的新鮮食物。

但是由於阿富汗的多山地形,又鑒於空運的效率極其低下且代價高昂,所以,蘇聯只能派出輜重部隊載著物資沿著危險的公路線運向軍營。而這些物資,往往有很大部分成為了抵抗軍的戰利品。

【上:在山地間艱難行進的蘇軍士兵】

同時蘇聯臃腫的官僚機構的辦事效果也令人髮指。這些運向前方的物資大多來自蘇聯設立在各地的戰備倉庫。而這些倉庫里堆積的物資......(Jesus)

「......士兵的食物里不乏腐爛的捲心菜與土豆,第56旅的薩拉巴耶夫列兵甚至還分到了一塊1942年生產的臭肉。」

再來說一說蘇軍的領導機構吧。

「第40集團軍不僅有自己的司令部,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也常駐於此指揮作戰,連國防部都安排了一個作戰組,導致集團軍居然有好幾個指揮機構。而且蘇軍並沒有一個長期的作戰計劃,都是每個月按照國防部制定的月計劃來進行。這份月計劃的下達不僅緩慢拖沓,有時還互相矛盾,因為國防部的元帥們也沒法統一意見,很多時候第40集團軍不得不在兩種意見間折中執行。就連遠在後方並不了解前線戰局的高官們也時不時飛來阿富汗指點江山。」

1981年,時任莫斯科軍區司令 阿烏舍夫大將 來阿富汗前線視察,竟然整天在軍營里糾正士兵床鋪的不夠整齊、床頭櫃放沒放膠鞋等內務問題。讓戈莫洛夫中將不禁感慨:「我們的一些軍事首長已經忘了什麼叫戰鬥行動。」

在雲端戰鬥

之前說到,阿富汗抵抗軍在得到國際援助後,變得越發強大。雖然他們仍然無法和蘇軍部隊正面對抗,但是在山地中,就可以發揮長處,痛扁蘇軍。

【上:正在使用「毒刺」單兵防空導彈的抵抗軍士兵】

抵抗軍是天生的山地民族,不僅熟悉地形,在山區的連續作戰能力也遠遠超過蘇軍。在外國的物資與訓練援助下,他們的輕火力也慢慢趕上了蘇軍。如果說1980年的抵抗軍還是群拿著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農民,那麼現在經過幾年的血戰洗禮後,不少抵抗軍已經成長為了武裝到牙齒的老兵了

【上:有的時候,馬蹄比履帶和輪子好使】

打過坦克世界/戰爭雷霆/戰地風雲的老司機們都清楚,蘇系坦克始有個萬年槽點,小到令人髮指的射擊俯角。在現代坦克射擊仰角普遍較低的情況下,俯角也很小,這就很令人不爽。這意味著,有很多射擊盲區可供敵人藏身。而在阿富汗,那些肩扛RPG的抵抗軍可能就會趁著這個機會讓你的坦克趴窩,甚至被擊毀。

【上:RPG系列反坦克火箭筒。術語為火箭助推榴彈。至今已經衍生出十餘個版本。最猛的一種,穿甲深度可以達到700mm(勻質鋼板)】

由於戰鬥經常發生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蘇軍武器糟糕的高原性能與打擊引導水平都限制了蘇軍重火力的發揮。那些在紅場閱兵式上威武雄壯的T-62/64主戰坦克和BMP-1步兵戰車幾乎成了廢鐵,不僅射角太低難以攻擊山頂,就連爬上高原戰場都很難做到。蘇軍很多時候不得不放棄坦克,徒步攻擊。而直升機也因稀薄的空氣而功率不足,即使爬升到了3500米的陣地也難以保持懸停來放下物資。D-30 122mm榴彈炮等重型火炮也因為太重和發射陣地面積過大而無法在山地部署。

【上:蘇軍的炮兵陣地,一門122mm榴彈炮的射擊工事佔地15-20㎡,可是在阿富汗,這種要求簡直是太奢侈了】

更有意思的是,戈洛莫夫中將自己都兩次險些喪身己方的炮火。這個集團軍司令做的真是......

在地獄中掙扎

之前提到過,戈莫洛夫中將身患肝炎。而實際上在進入阿富汗之後,相當一部分的蘇聯士兵與軍官都表現出了高原反應。再加上惡劣的環境,患病率持續走高,並且得不到有效的醫治。士兵們曾有句玩笑話:戰士生黃疽,將軍得肝炎。

蘇聯軍方起初是調集來自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的士兵來阿富汗作戰。這樣能使部隊更好地適應阿富汗的環境。但是抵抗軍的滲透十分嚴重,便終止了這個計劃。

【上:1977年慶祝十月革命60周年閱兵式的坦克方隊】

「此時的蘇軍不僅無心疊被子,士氣也已經低落到了吸毒、酗酒、虐兵橫行的地步。士兵們為了吃到更好吃的健康食物而偷竊、搶劫,軍官們也開始玩忽職守。上級為了讓他們不出現同性戀而派遣了一些女兵來提供有償性服務。士兵們為了喝酒甚至從食堂里偷糖用酵母發酵,再用防毒面具的過濾系統過濾成有害的飲料。」

他們已經不是閱兵式上身著禮服讓愛國少女們激動不已的人民軍隊,只是被內憂外患所折磨的灰色牲口。

【上:這款帽子被稱為加里寧太陽帽,很有「西部風」,在夏季,駐啊蘇軍經常是這種打扮】

是時候結束了。

====================================================================

謝幕

在國內矛盾激化,戰局已經沒有挽救餘地,國際輿論一片罵聲的情況下,1988年4月14日,蘇聯簽訂《日內瓦協議》,正式宣布開始撤軍。

1989年2月15日,戈莫洛夫中將作為最後一名離開阿富汗的蘇聯軍官乘坐著一輛坦克駛過了烏茲別克與阿富汗邊境的友誼橋。

寫到這裡想起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

蘇聯人是撤走了,但權力真空的出現,使得之前因為共同利益而暫時站在一起的各派抵抗軍蠢蠢欲動。

蘇聯人是撤走了,但留下的阿富汗殘破不堪、動蕩不安。

蘇聯人是撤走了,但阿富汗又該走向哪裡呢?

蘇軍在阿富汗近10年間

陣亡13833人,傷病469685人,殘疾10751人

333架直升機戰損

118架固定翼飛機被擊毀

損失147輛坦克

1314輛裝甲車

11369輛卡車

另約100萬阿富汗平民在戰火中喪生

500多萬人流離失所

和平直至今日,都未能在阿富汗真正重現。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這裡有一款讓你欲罷不能的遊戲——《Dungeon and Fighter》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來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