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近」觀黑洞

在大部分時間裡,銀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都保持黑暗、平靜,只是偶爾」閃耀「。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但它在今後可能不那麼老實了,這是因為一團龐大的氣體和塵埃雲持續向著銀河系黑洞的腹心旋轉而去。隨著這團物質的突然流入,這個通常情況下一直很平靜的黑洞——人馬座A*(也稱A星,其質量為太陽的400萬倍)——將大發雷霆,非常猛烈地釋放物質和輻射。

這團俗稱G2的塵雲團,已經在2016年年底到達距離銀河系黑洞最近處。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不過,黑洞可能要花幾十年時間來消化這個縹緲的獵物。A星並非經常「進食」,但當它「吃」東西時,它就像其他任何黑洞一樣「眼大肚皮小」,吸入比自己能吞下的數量多得多的物質。被黑洞的巨大引力吸入的巨量氣體和塵埃,造成超大規模的交通堵塞,阻止後面的大多數氣體和塵埃進入黑洞內部。這些物質在黑洞的洞口持續堆積。隨著壓力猛增,原子和更小的微粒彼此碰撞,升溫至幾十億攝氏度的超高溫。由於進不了黑洞,這些超高能物質只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跳飛回太空,沿著黑洞的強大磁場形成延伸很遠的明亮射流。不過,這只是科學家想像的黑洞運作原理。實際上,對於有關這些射流的諸多細節,科學家迄今並不清楚。

A星和G2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海斯塔克天文台及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謝普·杜勒曼說:「我們並不知道A星和G2相遇的後果,但我們的確知道屆時在銀河系中央會出現驚人的焰火。對觀測者來說,這可能將是一次一生難逢的機會,因為A星是一個相對特別的黑洞,它足夠大也足夠近,從而能讓地面望遠鏡辨析它。」因此,隨著G2塵雲團向著黑洞進行「終極跳水」,全球各地的天文學家都將把目光對準銀河系的內核部位。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儘管許多部裝置都能測量黑洞「進食」狂潮的不同方面,卻只有一部望遠鏡有機會獲得這次爆發性事件的實際圖像,以及實時觀測這一事件。杜勒曼領導的團隊正在組裝這部名叫「視界望遠鏡」的裝置,它將有可能史無前例地第一次向我們展示:當無比龐大的一團物質墜入一個無比龐大的黑洞時,究竟會發生什麼。杜勒曼說:「這團雲是否會直接墜入黑洞?或者,是否會有一部分雲包裹在黑洞近側,並最終逃離?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原因很簡單——直到現在,我們都不可能觀測這樣的事件。

「視界望遠鏡」之所以得名,是由於它能讓我們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最近距離地觀測黑洞,幾乎能把我們帶到環繞黑洞的不可見的邊緣上。這個不可見的邊緣是一個球狀殼層,被稱為黑洞的「視界」。黑洞指的是向著自身非常猛烈地坍塌、以至於其中心幾乎無限緻密的天體。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強大,乃至一旦物質或光線足夠靠近並跨越視界,它們基本上就一去無回。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與擁有單一鏡面或天線的傳統望遠鏡不同,「視界望遠鏡」是由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多部望遠鏡組成的一個射電望遠鏡網路構成的。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的望遠鏡已經連入這個網路,杜勒曼還希望位於全球各地的其他至少6部望遠鏡也能連入「視界望遠鏡」網路。在他看來,通過連接彼此遠遠分隔開的天線,定格它們捕捉到的光線並創製一張複合圖像,其結果就相當於「一面像地球一樣大的鏡子」。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這種對來自異地望遠鏡的輸入數據進行混編、被稱為「干涉度量法」的方法,有可能大大提高角解析度,這樣就能辨識一個天體的不同特徵,哪怕這些特徵在空間排列上彼此十分靠近。望遠鏡的口徑(相當於「眼睛」)越大,能分辨的特徵就越小。跨越整個地球的「視界望遠鏡」網路,則把這種理念發揮到了極致:它的依然有提升空間的視野,辨識度已超過「哈勃空間望遠鏡」2000倍。

「視界望遠鏡」所面臨的主要的技術挑戰,是讓這個網路中的所有望遠鏡能夠整齊劃一地流暢運作。向來喜歡接受技術挑戰的杜勒曼,對這項任務來說非常適合。他是一個樂此不疲的「修理工」,經常維修自己在美國波士頓北郊家中的電線網路。

今年48歲的杜勒曼看起來依然年輕。1986年從美國瑞德學院畢業後不久,他到美國南極科考站擔任研究員和儀器維修工程師,由此展開天體物理學生涯。在南極洲的夜空,星星就像是在燃燒,這讓杜勒曼印象頗深。他說:「在困難條件下做趣味十足的科學研究,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最終,他決定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院攻讀天文學。到了那裡,他立即開始在海斯塔克天文台展開研究,主攻「視界望遠鏡」背後的「魔幻技術」——使用多座天文台產生清晰度高得多的觀測圖像。在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繼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1998年,他又回到海斯塔克天文台工作。

幾年後,杜勒曼開始思考:他正在試驗的干涉度量技術,最終是否能揭示銀河系核心正在發生的事——一路直到巨型黑洞的邊緣?幾年前,他和同事們決定在這方面進行嘗試。他們依賴亞利桑那和夏威夷的各一部望遠鏡(它們最終成為「視界望遠鏡」網路的一部分),試圖以比之前都高的角解析度觀測A星,但未能在黑洞的近旁探測到他們預計會探測到的信號。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後,他們發現了問題的根源——夏威夷的一部無線電接收器存在一個缺陷。杜勒曼感慨地說:「大量科學研究要求我們趴下了站起來,抖落塵土繼續干。」2017年,他們正是這麼乾的。運用亞利桑那和夏威夷的上次一樣的望遠鏡,再加上位於加州的一部望遠鏡,他們繼續探測位於黑洞近旁的信號。

在重新審視得到的探測數據後,杜勒曼開始有了一種「激動的感覺」。他意識到,來自於A星的射電輻射(由環繞黑洞旋轉的白熱物質發出,這些物質就像是圍繞浴缸排水口打轉的水)源自比預想小得多的一個區域。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真是極度幸運,因為大多數天文學家一直假定:黑洞太大,所以無法對黑洞進行有效的觀測。杜勒曼形容說,這就好比讓你在很靠近一堵牆的地方直視牆,並且描述牆——這根本無法完成,因為無法看到牆的全貌。

杜勒曼及其同事不僅看見了這堵「牆」,而且進行了天文學上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觀測。這堪比在月球表面發現了一隻棒球。這是首次對「視界望遠鏡」理念進行成功測試。杜勒曼對此評價說:「我們知道自己終於進入了一片時-空區域。」那就是剛好位於黑洞視界以外的一個區域,是天文學家們此前一直無法探測到的一個區域。

然而,「視界望遠鏡」的真正目標尚未實現。迄今為止,杜勒曼及其團隊只是得以證明黑洞附近的射電輻射源自他們能確定其大小的一個特定區域,但他們無法描述那裡所發生的過程的細節。下一階段的工作是獲取黑洞及其周圍環境的真實快照,而這需要一個更大的「視界望遠鏡」網路才能完成,並且這個網路有更寬的全球性覆蓋。杜勒曼說,獲得這樣的圖像「將賦予我們梳理細節的更強大能力,讓我們以不帶偏見的方式看見黑洞附近究竟在發生什麼」。

除了目擊G2雲團墜入A星時的星系光彩秀之外,「視界望遠鏡」還將解決關於宇宙的一些更基本問題。說得具體點,天文學家們還希望能捕捉到黑洞的輪廓——由環繞黑洞自身黑暗、神秘內部的炙熱發光氣體構成的一道亮環。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這道被稱作最終光子軌道的發光環,代表著光線能環繞黑洞而不至於墜入黑洞的超級深淵、從而永無回頭日的最靠近黑洞處。這裡剛好在視界外。這道環的形狀為測試廣義相對論提供了一個場所。廣義相對論就是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它預測了一個幾乎是圓形的陰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及美國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天體物理理論學家艾弗里·布羅德里克說:「如果我們觀測到明顯偏離正圓的、奇怪的黑洞剪影,我們就能估計出需要何種對廣義相對論的偏離才能產生它。」他補充說,為了能夠看見這個剪影,就必須有像「視界望遠鏡」這般強大的儀器。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從那以後,這種理論經受住了各種實驗對它的考驗。因此,如果能找到任何對廣義相對論的偏離,都將是巨大的成就。杜勒曼指出,產生一幅圖像,讓已有百年歷史的廣義相對論受到審判,這一點並不需要任何觀念性的突破,而「只需在全球各地布設更多的望遠鏡」,即安裝更多的「光拍斗形接收器」,讓它們採集更多光子,由此收集更多信息,與此同時提高角解析度。目前,杜勒曼的團隊正在這方面繼續努力。

該團隊的近期目標是擴大「視界望遠鏡」網路,把它從目前的3個地點增加到9或10個,其中包括位於南極洲、格陵蘭和墨西哥的望遠鏡,以及美國海斯塔克天文台新近升級的一部望遠鏡。迄今為止,對「視界望遠鏡」網路的最大貢獻將來自於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陣列」,它是同類中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杜勒曼及其「視界望遠鏡」同仁正在潛心研發一種辦法,以此從「阿塔卡馬大型毫米陣列」的50多座射電拋物面天線提取無線電信號,同時卻不干擾這個天線陣列的主要任務:探索宇宙起源。

前往高出海平面近5000米、價值10億美元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陣列」,並且讓它與「視界望遠鏡」網路的其餘部分嚙合,正是杜勒曼喜歡接受的技術挑戰之一。每個組件都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檢查,以確保整個系統能整齊劃一地執行最高精度的干涉度量法。杜勒曼說:「對我來說,研發一部以如此方式運作的新型望遠鏡,真的是一件很興奮的事。」

當然,這項計劃所涉及的並不僅僅是「技術魔法」方面的巨大成就。杜勒曼說,最終,該計劃要窺探一些宇宙中最奇異之地——天文學家們此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這就相當於以目前的技術盡量去接近一個黑洞,然後再從黑洞邊緣撤回來,並且與全世界分享非凡的見聞。

在「視界望遠鏡」的視野內

要想理解「視界望遠鏡」與一般望遠鏡有什麼不同,一種方法就是去造訪杜勒曼的主要工作地之一:位於美國波士頓西北大約50千米的海斯塔克天文台。該天文台的一部新近整修的37米直徑射電望遠鏡,很可能將加入「視界望遠鏡」的全球網路。此外,這座天文台還是一件更重要設備——「視界望遠鏡」的「鏡頭」所在地。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雖然常規望遠鏡通常有一面形狀像拋物面的鏡子或鏡頭,把它收集的光線聚焦成一個點,但位於海斯塔克天文台的這個「鏡頭」卻是近兩米高的計算機陣列。這個裝置,或稱相關器,是一種擅長只做一件事的特殊類型的超級計算機。科學家們收集全球各地不同站點記錄的光線,對它們進行比較與合併,採用電子器件對其進行複製。這種方式與鏡子利用幾何原理工作沒有本質區別。

每個「視界望遠鏡」站點也都擁有一台特殊類型的原子鐘,名叫氫微波輻射器。正如一隻瑞士手錶內部的石英晶體通過以一種穩定頻率(每秒大約3.2萬次)來計時一樣,微波輻射器讓一些特別選定的氫原子以每秒14.2億次的固定頻率發射無線電波。微波輻射器的超高頻率給予它超高的準確度。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這種精確的計時,使得在海斯塔克天文台工作的科學家們能關聯在地球表面不同地點進行的觀測,同時把地球的曲率和每一部望遠鏡的位置考慮在內,精確到1厘米。杜勒曼介紹說,這部原子鐘每1億年才誤差1秒,他和他的團隊需要的正是如此水準的穩定度。

欣賞宇宙罕見景觀

杜勒曼及其「視界望遠鏡」團隊的科學家們,實際上受益於一種非凡的巧合。純屬巧合的是,「視界望遠鏡」的有效孔徑意味著:他們能夠辨析的最小空間區域,幾乎正好匹配目前認為的銀河系黑洞的視界大小。

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正好正確排列:「視界望遠鏡」幾乎完美適應自己的任務。杜勒曼說,這與日食的發生沒什麼兩樣——月球的大小必須合適,這樣一來,在它與地球的距離合適的前提下,它就能完全遮住太陽。沒有人策劃這一切「巧合」,它們的發生純屬自然,卻驚人地發生了。

「視界望遠鏡」團隊撞大運已不是頭一次。地球附近的巨大星系M87中央也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其質量超過太陽的60億倍,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類似的「日食效應」。這個黑洞的大小是銀河系黑洞的大約2000倍,而它與地球的距離也正好大約是銀河系黑洞與地球之間距離的2000倍,因此兩者的角距大小是一樣的,這讓M87的黑洞成為「視界望遠鏡」的另一個理想的觀測目標。

A星和G2塵運團之間的相遇,究竟會造成什麼後果?沒有人能夠預測

這兩個擁有從地球上看去最大視界的黑洞,竟然還互為補充:A星代表著安靜、不活躍的黑洞,M87黑洞卻是高能黑洞的典型——後者產生由氣體和微粒組成的拖長的射流。這些射流激起杜勒曼及其同事們特殊的興趣。於是,他們在近幾年兩次使用「視界望遠鏡」窺視M87星系。這些觀測證明,M87星系的射電輻射來自並不比其黑洞視界大的區域。通過確定最強烈輻射材料的來源,杜勒曼及其同事相信自己已經辨認出M87強大射流的底座——它看來剛好在黑洞外面。杜勒曼說:「如此一來,我們就相信自己正在接近黑洞邊緣。」這些有關射流發源地的新見解,應該有助於理論學家破解另一個長久未決的奧秘:這樣的射流是怎麼形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150億年前星體就已經各自獨立存在了,沒有理由的「宇宙大爆炸」
科幻小說描述的幻想情節」月球噴泉「現實的月球也有

TAG:宇宙小百科 |